難度攀岩

難度攀岩

難度攀岩是以攀岩路線的難度來區分選手成績優劣的攀岩比賽。可分為看攀、完攀和紅點攀登。難度攀岩的比賽結果是以在規定時間裡選手到達的岩壁高度(如果是橫跨,則按沿路線軸上的最大距離)來判定。比賽線路由定線員根據參賽選手水平設定,通常屋檐型難度較大。速度攀岩如同田徑比賽里的百米比賽,運動員按照指定的路線,進行兩人一組或其它方式的速度競技,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規定高度為勝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難度攀岩
  • 分類:看攀、完攀和紅點攀登
  • 評比依據:攀岩路線的難度
  • 身體要求:身高、臂長者
簡介,分類,比賽規程,形態及難度,難度制定,身體要求,基本要領,

簡介

難度攀岩是以攀岩路線的難度來區分選手成績優劣的攀岩比賽。

分類

難度攀岩
難度攀岩又可分為看攀、完攀和紅點攀登。
1、完攀(flash):運動員在比賽之前可以收集路線的有關資料和觀察路線,在攀登過程中一旦脫落或犯規即判其失敗。
2、看攀(on–sighting):運動員在比賽前對路線的信息一無所知,邊觀察邊進行攀登,在攀登過程中一旦脫落或犯規即判其失敗。
3、紅點攀登(red–point):運動員可以對路線進行反覆的觀察和試攀,只要最終達到終點即可。

比賽規程

難度攀岩的運動員下方繫繩保護,帶繩向上攀登,並按照比賽規定有次序地掛上中間保護掛索的比賽。難度攀岩的比賽結果是以在規定時間裡選手到達的岩壁高度(如果是橫跨,則按沿路線軸上的最大距離)來判定。比賽線路由定線員根據參賽選手水平設定,通常屋檐型難度較大。速度攀岩如同田徑比賽里的百米比賽,運動員按照指定的路線,進行兩人一組或其它方式的速度競技,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規定高度為勝者。

形態及難度

難度攀岩
攀岩有很多種不同的形態,有短的運動攀登路線、長距離且危險性高的阿 爾卑斯攀岩、只有幾步的的抱石。有自行放置固定支點的路線,也有Bolts已經打好的路線。不同地區的岩壁有不同的岩質、不同的歷史背景,很難用同一種標準 來衡量,因此就發展出幾種不同的難度系統,而且;有些國家也自己發展出攀岩有很多種不同的形態,有短的運動攀登路線、長距離且危險性高的阿 爾卑斯攀岩、只有幾步的的抱石。有自行放置固定支點的路線,也有Bolts已經打好的路線。不同地區的岩壁有不同的岩質、不同的歷史背景,很難用同一種標準 來衡量,因此就發展出幾種不同的難度系統,而且;有些國家也自己發展出他們 的難度系統,所以;難度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難度的歷史發展
傳統上;許多難度系統(像是UIAA、法國系統、YDS)主要是考量該路線 最難的動作來作為整條路線的難度,多繩距路線(multipitch route)有時候每段繩距(pitchj)的難度是分開計算的。但其它的因素例如:恐懼感、架設支點的難度、 路線長度、撤退的困難度…等等,都不考慮在難度之內。只有傳統英國難度系 統才將其它的因素考慮進去。

難度制定

一條路線的難度通常是由首攀者來決定的,首攀者常會參考下列因素來制定難度:
1、以他/她當時爬的感覺來做為判斷依據。
2、比較過去的攀登經驗 。
3、參考該地區其它的路線來做為比較。
4、參考民眾的意見。一些高難度的路線難度常常被低估(因為民眾的壓力) 。
美國的Sierra俱樂部早年為方便地描述攀登路線的難度制定了以下等級:
一級是行進在石頭坡上,一般不用手幫助平衡
二級是有時用手,但初學者和不靈活的人也不必用繩子保護
三級是墜落後有相當的危險,經常用到手,最好準備好繩子
四級是須要一定的攀登技術,大多數人認為,由於如果發生墜落就有生命危險,所以繩子是必要的。一般攀登者需要保護,保護點容易找到。
五級是必須用繩子和保護是防止墜落造成嚴重後果,在不同程度上要求特別的攀登和保護技術。從這個等級開始叫“技術攀登”。
五級原來按難度分為10級,叫“尤塞米提十進制系統”(YosemiteDecimalSystem,或YDS.Yosemite又譯“優勝美地”)形式為"5.0","5.1","5.2"--.10"按定義超過5.10級就是第六級,也就是必須直接使用人工器械才能攀登。可是隨著攀岩技術和裝備(攀岩鞋,鎂粉)的進步,YDS成了開放等級,所以有了“5.11”細分等級,5.10後的每個“數字級”中又按難度分了a,b,c,d四個次“字母級”。現在世界最難的路線大概是5.14c或5.14d。新路線難度由攀登者按以前自己已經攀登過的的等級經驗(很主觀)給出個大概,然後爬的人多了,給的主觀等級慢慢就固定了。比如當初最難等級還是5.10時,有人爬了一條新路線,感覺和5.10比,其難度提高得比5.10與5.9間的難度距離還高,於是就必須突破5.10這個人為規定的五級上限,叫它5.11。
一般說來沒有訓練的人可以上到5.6,有了基本技術訓練的人上5.6-5.9,從5.10開始需要經常的技術和力量訓練.但這是個非常籠統的說法。
YDS是按一條路線中最難的“技術動作”給路線訂級的,有十個5.10動作和只在地面附近有一個5.10動作的路線都是5.10.而且不同性質的路線(平面,裂縫,摩擦)間的等級實際上有時很難比較。但是爬的人多了,等級就變成客觀嚴格的了。英法德國澳大利亞有自己的等級制。英國等級由技術和風險兩部分組成。
有了嚴格等級後路線選擇和訓練提高就容易作了。但為了追求數字等級攀岩就沒意思了。但這是個人口味問題。
主觀的難度
必須對難度有一個基本的認知,那就是:對攀岩者個人而言;難度是非常主觀的。如果一條路線正確的難度是5.13a的話,這意味著一定有其它攀岩者認 為這條路線只有5.12d或5.13b/c,因為每一個人的條件都是不同的。 難度也是一種綜合過去經驗的感(知)覺,感覺是很主觀的,沒有理由你的感 覺一定會等於別人的感覺。所以你所吃的那碗所謂的特辣牛肉麵,也許在別人看 來真的只是小辣牛肉麵,這並沒有什麽好奇怪的。這種情形在抱石或短路線時 尤其明顯,所以大可不必為路線難度而堅持己見,因為每個人的感覺真的都是不同的。六、造成難度失真(訂不準)的一些原因:
(1)受限於攀登者過去的經驗
攀岩者過去沒有爬過5.12個路線,即使他爬得再好,他也決對不會 制定出超出5.12以上的難度,所以他們所訂的難度常常是被低估的(保守的)。 這種情況常發生在一些較有歷史的岩場,國內一些早期開發的岩場如大炮岩、 麗陽、壽山…等,路線的難度都有訂的偏低的現象。(註:麗陽、壽山的路線難 度後來都經過修正過。)
例如:壽山岩場有一條路線叫作“蛹夢”十多年前梁明輝教練首攀訂難度為5.9, 由於當時壽山岩場最難的路線是“越嶺獵狐”[5.10c](有其它更難的但只算是抱石 問題),而當時國內最難的路線也只有5.12(其實上是TopRope)。最近(2003/5/25)阿 勇來高雄爬過“蛹夢”後,認為它"蛹夢是一條5.11的路線,或許阿勇是正確的, 因為"蛹夢"的起攀是一個抱石問題,也有些身高上的限制,對於個子不高的人(尤其是女孩子)。
(2)受限於過去的攀登技巧
若一個攀登者缺乏某些特定的攀爬技巧的話(例如裂隙),那麽他在爬這 種地形時會覺得比較難。所以通常到漠生岩場攀爬時很有可能覺得別人的岩場 比較難,這也是攀岩者最好能夠到各地攀登旅行的原因。
因為岩壁的各種條件不盡相同,所以每個地區的難度可能都不太一樣,例 如:同樣是難度5.10的路線在約瑟米提(Yosemite)爬的感覺可能就和在台灣爬的 感覺完全不同。
如果某個地區的攀岩者沒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去攀岩旅行,也沒有外地的攀 岩者前來交流。那麽該地區的路線難度就很容易有失真的問題。另外,每個地區 的岩壁形態、岩質、路線的長度都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同樣是5.10的路 線可能每一個地方都有所不同。
難度級別:
1級為平路行走(levelwalking);
2級為野地跋涉(trekkingoverterrain);
3級為幾乎不需要保護的較陡山路(ropeseldomused);
4級為可能需要繩索保護的山路(ropemaybenecessary);
5級是攀岩(technicalrockclimbing);
6級為器械攀登(directaidclimbing)。

身體要求

攀岩運動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的要求雖不如籃球、排球、投擲等項目高,但也有其自身明顯的特徵要求。在攀岩比賽中,當支點間跨度較大時,身高、臂長者會占有明顯優勢。此外,體重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身體的充實度。過重的體重會直接破壞攀岩的靈活性,增大了身體和各部位的慣性,從而降低了肌肉收縮的能力,所以攀岩運動員要有和身高成比例的相應體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攀岩運動員的最佳體重=(身高-110)×90%。

基本要領

抓:用手抓住岩石的凸起部分;
摳:用手摳住岩石的稜角、縫隙和邊緣;
拉:在抓住前上方牢固支點的前提下,小臂貼於岩壁,摳住石縫隙或其他地形;
推:利用側面、下面的岩體或物體,以手臂的力量使身體移動;
張:將手伸進縫隙里,將手掌或手指曲屈張開,以此抓住岩石的縫隙作為支點,移動身體;
蹬:用前腳掌內側或腳趾的蹬力把身體支撐起來,減輕上肢的負擔;
跨:利用自身的柔韌性,避開難點,以尋求有利的支撐點;
掛:用腳尖或腳跟掛住岩石,維持身體平衡,使身體移動;
踏:利用腳前部下踏較大的支點,減輕上肢的負擔,移動身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