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植物的全草。
性味
味甘、酸,性平。
歸經
歸心,肝,脾,腎經。
功效
祛風利濕,消食化積,止咳,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外傷性疼痛,腹瀉,痢疾,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肺癆咯血,肝膽、胃腸絞痛,黃膽型肝炎,支氣管炎,放射反應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農藥中毒;外用於皮炎,濕疹及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炮製方法
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或晾乾。
生理特性
雞屎藤,多年生草質藤本。其莖呈扁圓柱形,稍扭曲,無毛或近無毛,老黃牛莖灰棕色,直徑3-12mm,栓皮常脫落,有縱皺紋及葉柄斷痕,易折斷,斷面平坦,灰黃色;嫩莖黑褐色,直徑 1-3mm,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灰白色或淺綠色。葉對生,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寬卵形或披針形,長5-375px,寬2-150px,先端 尖,基部楔形,圓形或淺心形,全緣,綠褐色,兩面無柔毛或近無毛;葉柄長1.5-175px,無毛或有毛。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前者多帶葉,後者疏散少花,花序軸及花均被疏柔毛,花淡紫色。其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常生於溪邊、河邊、路邊、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援於其他植物或岩石上。
產地
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其頭治新內傷,煲肉食,補虛益腎,除火補血;洗瘡止痛,消熱散毒。其葉擂米加糖食,止痢。”
2、《本草綱目拾遺》:“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煎服。治瘰癧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潰者斂。”
3、《本草求原》:“理腳濕腫爛,蛇傷,同米擂食並敷。”
4、《植物名實圖考》:“為洗藥、解毒,去風,清熱,散寒。敷無名腫毒,並補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