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三葉

雜三葉原產於歐洲,現廣泛分布於歐洲中部、北部。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蘇聯等國都有栽培。適宜我國華北、華中等濕潤地區種植,也可在南方高海拔、雨量多的地方栽培(雨量不宜過多,雜三葉不宜長期被水淹沒,短期淹沒,沒有問題。)。雜三葉是豆科三葉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壽命4-6年,生長習性與紅三葉相似,形態介於紅三葉和白三葉之間,是三葉草屬的一個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雜三葉
  • 拉丁學名:Trifolium hybridum
  • 別稱:瑞典三葉草、雜車軸草
  • :植物界
  • :豆目
  • :豆科
  • :三葉草屬
  • 類別:多年生草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直根系,主根穿透力強,側根發達,並且耐寒力強,即使經過非常寒冷的冬季其碳水化合物也不會流失。莖光滑,高60-150CM,分枝橫向生長,分枝力強,一般10-20條,多者30條,生長習性為主軸無限生長,即使在花期腋芽也不斷分枝。葉冠豐滿,葉豐富;三出掌狀複葉,小葉卵形或倒卵形,葉面有灰白“V”形斑紋;整個生長季都開花,總狀花序,花朵為粉紅色或白色,花冠約1CM,種子小,顏色為黃綠混色,千粒重0.7-0.8g。

生長環境

雜三葉不是紅三葉與白三葉的雜交補,而是一個單獨種。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比紅三葉耐寒。要求降水量在600—1000mm左右,如低洼積水,短期淹永也也可生長。根系淺,不耐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粘重、疏鬆、微鹼、微酸都可生長。最適的土壤pH6.5—7.5。種子發芽溫度為5℃,最適生長溫度為22—25℃。返青後,能耐–5—6℃的低溫。生長期較長,在北京地區4月中旬播種,5中旬開花,6月上旬種子成熟,花期可到9月下旬,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枯黃,翌春4月中旬返青,生長期200天左右。在烏魯木齊種植,4月中旬播種,6月中旬分枝,7月上旬開花,8月上旬種子成熟。較抗熱,在我國南方越夏良好。較耐蔭蔽,能在疏林下生長。春秋生長快,再生性差。
雜三葉
雜三葉喜溫涼濕潤氣候,適宜在溫帶和寒溫帶,年降水量600mm以上的地區生長,最適生長溫度19-24℃。抗寒能力較紅三葉和白三葉強,在冷而潮濕的條件下,產草量比紅三葉和白三葉要高,但不耐炎熱和乾旱。喜水分,在地下水位很高(40-50cm)和低洼積水處也能良好生長,能耐受短期水淹。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瘠、耐酸(pH4.0-5.0)、耐鹼性土壤,在濕潤的粘壤土、沙壤土、粘土上都可以生長,但耐鹽能力弱(0.1-0.4%)。播種當年生長發育迅速,可形成較高草叢並能成熟。春季長勢好,秋季猛長,冬季生長緩慢。刈割後再生能力弱,放牧利用後生長較快。在中等水平養護條件下利用年限可長達8年。抗病蟲害能力也較強,管理較粗放。此外,雜三葉發達的根系和其較強的適應性,使其成為我國華中、華東等地區用於水土保持的理想材料,同時也成為城市及庭院綠化的理想植物。

分布範圍

原產瑞典。在歐洲中北部、亞洲北部、北美、澳大利亞均有栽培。我國於二十世紀70年代先後從美國、澳大利亞引種,在華北,東北及南方高海拔地區種植表現良好。

主要價值

雜三葉莖葉柔嫩,營養豐富,但有苦澀味,牲畜初採食時,要有一適應過程。馬、牛、羊喜食。據H.W.Essig(1985)報導,在美國密西西比州,雜三葉產量在7.7—10.7t/ha,初花期乾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6.5%,消化10.9MJ/kg。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測定,花期粗蛋白質含量為14.59%。東北農學院測定,粗蛋白質為17.49%,可見其營養價值比較高(表58)。據美國《三葉草科學與技術》一書中介紹:雜三葉含鈣1.29%、磷0.26%、鎂0.32%,鉀2.74%,比紅三葉含鉀量高46%。綜合評價為優良牧草。
雜三葉—墨線圖雜三葉—墨線圖

繁殖方法

雜三葉種子細小,播前應精細整地,用三葉草根瘤菌拌種。可春播或秋播,南方以秋播為宜,北方宜於春播。播種量0.8-1.0g/畝,覆土1.5-2.0cm。苗期生長緩慢,應注意中耕除草。雜三葉不耐旱,必須注意適時適量的灌溉。雜三葉利用年限長,適合與紅三葉、貓尾草混播建立人工草地。此外,它還是水土保持、低養護觀賞地被建植的理想草種。

栽培技術

播前精細整地,在瘠薄土壤或未種過三葉草的土地上,應施足底肥,並用相應的根瘤菌拌種。春、夏、秋均可播種,北方宜三月春播。條播20-30CM,播深1-1.5CM,每畝播種量750-1000克,撒播要適當增加播量,苗期生長緩慢應注意中耕除草。
套用: 水保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