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片正面病斑呈灰色近圓形、長圓形或不規則形,具褐色邊緣。相對的葉背為黑褐色霉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叢。
症狀,病原特徵,寄主範圍,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
症狀
葉片正面病斑呈灰色近圓形、長圓形或不規則形,具褐色邊緣。相對的葉背為黑褐色霉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叢。夏末或秋季,病部的霉點周圍產生許多具光澤的黑痣狀斑點,為病原菌的子座。
病原特徵
三葉草浪梗霉(Polythrincium trifolii Kunze),有性階段為三葉草黑斑座囊霉(Cymadothea trifolii(Pers. Fr.)Wolf)。分生孢子梗密集束生於葉背面,欖褐色,不分枝,基部1/3處呈較寬的桶形,其上因合軸式延伸產孢而呈特徵性波浪狀彎曲,梗長42-60微米,基寬10-12微米,上部寬約6-10微米。分生孢子淡褐色,雙胞, 部的細胞較大。據對分布於新疆的病原菌的觀察,寄生於白三葉的分生孢子頂平截,呈模形,而寄生於紅三葉的分生孢子頂圓,呈梨形或倒卵形,孢子大小約16-24微米×10-16微米。夏末或秋季分生孢子梗束周圍產生許多緻密的黑色子座,子座中生近球形的分生孢子器,孔口外露,內生具粘性的分生孢子,大小3-5微米×1.5-2微米,此分生孢子起性孢子作用。次年春天,在枯葉的子座中產生有性階段的子囊腔,子囊腔近球形;子囊棍棒狀,具短柄,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雙胞,無色,不規則的長梭形,大小約23-33微米×6-6.5微米。據在新疆觀察,子座到次年春天仍呈不育的菌絲組織狀,未見性袍子或子囊腔。
寄主範圍
常發生於白三葉、雜三葉和降三葉,紅三葉、間三葉、山三葉等也可受害。病原菌具明顯的寄主專化性。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子座越冬,次年春天,子座內的子囊孢子成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則是造成病害蔓延流行的主要形式。在新疆一些地區,一年四季均可見分生孢子階段,故分生孢子也有可能成為初侵染源。低矮、潮濕的草地易發病。
分布與危害
三葉草浪梗黴黑斑病廣泛分布於全世界。據報導此病一般對牧草產量影響不大,偶爾可使種子減產,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在於病草毒性很大,家畜取食後可中毒致癱,此外,病草含香豆素較多,影響家畜的繁殖機能。在我國新疆,野生白三葉發生較普遍,野生紅三葉亦有發生,湖南省紫雲英上也曾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