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魚紋鏡
- 年代:金代
- 質地:銅
- 特徵:主紋雙魚
基本概況,名稱,年代,直徑,來歷,紋飾運用,歷史發展,地域影響,文化寓意,參考文獻,
基本概況
名稱
雙魚紋鏡
年代
金代
直徑
205毫米
厚
6毫米
重
1237克
來歷
魚是水中最常見的動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逐漸成為了被人們所崇拜的最為普遍、悠久的水神,甚至被尊為“魚伯”、“水君”。《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五引《風俗通》曰:“伯魚之生,適用繢孔子魚者,嘉以為瑞,故名鯉,字伯魚。”這說明自古以來,人類與魚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魚紋始終受到人們的偏愛,作為紋飾,從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陶器上到晚清民國瓷盤上,屢見不鮮,源遠流長。魚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祥瑞的崇拜。它的形象作為一種紋飾出現在藝術品中,生動反映了古代人類很早就與魚這個物種結下了千絲萬縷的關係。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各種以魚紋入鏡的銅鏡題材,歷久不絕,魚紋最早出現在銅鏡紋飾中的時間,我們以為可追溯到東漢時期,這從相關的銅鏡實物資料中可以得到印證。魚紋鏡在宋金時大量出現,而以雙魚環繞為主要圖案的金代雙魚紋銅鏡最為研究者所稱道。早在漢代,《樂府》中就有“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的歌辭,古代稱書札為“雙鯉”,因而古人寄書也常以尺素(書信的別名)結成雙鯉形。後代以雙魚這一題材寓意吉慶豐收,游魚戲水更是表示男女相愛、美滿多子。以下我們將結合本書所錄三面金代雙魚紋鏡,對金代雙魚紋銅鏡相關情況作一討論。
紋飾運用
傳統的魚紋飾在金代銅鏡上的合理運用,巧妙配置。
魚紋鏡在金代銅鏡中比例很大,也最富有時代特徵,分布也廣。所見皆為雙魚紋,偶有單尾或多尾出現於畫面的,但大都是為花卉或人物作背景點綴,不是主體紋飾。金代雙魚紋鏡上的魚紋,形象寫實,豐滿生動,並與水波紋、漣漪、水草配映一起,使畫面洋溢著一股幸福、吉祥、歡樂的情趣,因而格外招人喜愛。
此類鏡形制多為圓形,取圓滿、團圓、吉祥之意。銅鏡上的雙魚紋飾,均作旋轉對稱狀,占據了整個鏡背的空間。從紋飾造型看,多採取現實主義的手法。魚張口鼓鰭,尾鰭翻折,大鱗片,長背鰭。高浮雕的雙魚紋四周一般有動感強烈的水波紋,水波紋或浪花團團,層疊有序;或旋渦個個,水流湍急;或花草鬱郁,水面寧靜;或素麵平平,以虛代水。雙魚前後左右裝飾的浪花、抑或水草,使得兩條頭尾相接的魚兒充滿活力,更顯親熱,生動地再現了雙魚在水中暢遊的場景。水波紋較強的畫面裝飾作用使得金代雙魚紋鏡圖案更加的生動鮮活,生動地表現了雙魚在泛波的水流中浮游覓食的活潑狀態。金代雙魚紋鏡以其靈動的生活氣息,高超的藝術審美情趣,精湛細膩的鑄塑工藝,為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世人為之讚嘆不已。
歷史發展
漢民族“魚崇拜”的思想對女真民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魚是我們遠古祖先的圖騰之一。在我國最早出現的象形紋飾中,數量最多、最典型的便是魚紋【1】。隨著歷史的發展,魚形紋飾逐漸由氏族崇拜演化為民族、民間追求富裕、吉慶、愛情、幸福的象徵,而廣泛受到人們的珍視。特別是鯉魚的形象在我國自魏晉以後的社會中多為人們所崇尚,如《太平御覽》引《列仙傳》、《搜神記》,以及《晉書》、《宋書》等文獻均有許多關於鯉魚神靈傳說的記載。隋唐時故事尤甚,如杜寶《大業拾遺錄》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梁郡有清冷淵……忽有大魚似鯉,而頭一角,長丈余,鱗正赤,從清冷水中出,頭長三尺許,入橫瀆逆流西北十餘里不沒,入通濟渠。於是夾兩岸隨看者數百人,皆謂赤龍大鯉從淵而出,此亦唐祚興之兆”【2】。至宋,人們對鯉魚的神化更有增無減,如陶谷《清異錄》載:“鯉魚多是龍化,額上有真書王字者,名王字鯉,此尤通神”【3】。歷史上,唐五品以上官員有用魚袋盛放魚符作為重要場合出入的等級標誌制度,該制度始於唐初,盛至唐宋,宋後漸衰。《朝野僉載》:“漢發兵用銅虎符。及唐初,為銀兔符,以兔子為符瑞故也。又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以佩之。至偽周,武姓也,玄武,龜也…”。隋唐以及宋時漢族人對鯉魚的崇拜,對女真人難免不無影響,例如《金史·五行志》中就記載女真人把鯉魚充作祥瑞的象徵。而皇帝在舉行薦新禮時,要用鯉魚獻祭【4】。金代實行的魚符、魚袋制度也當是推崇鯉魚的反映。又如:金制,皇太子、親王佩玉魚,一品官至五品官佩金魚,六、七品官佩銀魚【5】。金代不僅對唐宋魚符、魚袋制度衣缽相傳,而且對魚的推崇與前人比較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金史》卷三十記載,金代皇上舉行大禮要選用鯉魚作祭品,金宮廷盛行眾舞者執魚紋鏡起舞的保留舞蹈“鏡舞”。漢民族“魚崇拜”的思想對女真民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女真人視鯉魚為祥瑞,以鯉魚獻祭,王公大臣均配掛鯉魚標誌,在這種基礎之上,女真人已具備了創製和展示“魚”形象的文化基礎,而恰恰這也正是金代雙魚鏡廣泛出現並迅速流行的歷史原因。
魚是我們遠古祖先的圖騰之一。在我國最早出現的象形紋飾中,數量最多、最典型的便是魚紋【1】。隨著歷史的發展,魚形紋飾逐漸由氏族崇拜演化為民族、民間追求富裕、吉慶、愛情、幸福的象徵,而廣泛受到人們的珍視。特別是鯉魚的形象在我國自魏晉以後的社會中多為人們所崇尚,如《太平御覽》引《列仙傳》、《搜神記》,以及《晉書》、《宋書》等文獻均有許多關於鯉魚神靈傳說的記載。隋唐時故事尤甚,如杜寶《大業拾遺錄》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梁郡有清冷淵……忽有大魚似鯉,而頭一角,長丈余,鱗正赤,從清冷水中出,頭長三尺許,入橫瀆逆流西北十餘里不沒,入通濟渠。於是夾兩岸隨看者數百人,皆謂赤龍大鯉從淵而出,此亦唐祚興之兆”【2】。至宋,人們對鯉魚的神化更有增無減,如陶谷《清異錄》載:“鯉魚多是龍化,額上有真書王字者,名王字鯉,此尤通神”【3】。歷史上,唐五品以上官員有用魚袋盛放魚符作為重要場合出入的等級標誌制度,該制度始於唐初,盛至唐宋,宋後漸衰。《朝野僉載》:“漢發兵用銅虎符。及唐初,為銀兔符,以兔子為符瑞故也。又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以佩之。至偽周,武姓也,玄武,龜也…”。隋唐以及宋時漢族人對鯉魚的崇拜,對女真人難免不無影響,例如《金史·五行志》中就記載女真人把鯉魚充作祥瑞的象徵。而皇帝在舉行薦新禮時,要用鯉魚獻祭【4】。金代實行的魚符、魚袋制度也當是推崇鯉魚的反映。又如:金制,皇太子、親王佩玉魚,一品官至五品官佩金魚,六、七品官佩銀魚【5】。金代不僅對唐宋魚符、魚袋制度衣缽相傳,而且對魚的推崇與前人比較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金史》卷三十記載,金代皇上舉行大禮要選用鯉魚作祭品,金宮廷盛行眾舞者執魚紋鏡起舞的保留舞蹈“鏡舞”。漢民族“魚崇拜”的思想對女真民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女真人視鯉魚為祥瑞,以鯉魚獻祭,王公大臣均配掛鯉魚標誌,在這種基礎之上,女真人已具備了創製和展示“魚”形象的文化基礎,而恰恰這也正是金代雙魚鏡廣泛出現並迅速流行的歷史原因。
地域影響
金代雙魚紋鏡大量出現的地域原因
金代以雙魚紋為主題紋飾的銅鏡數量眾多,這除了漢民族“魚崇拜”的思想對女真民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歷史原因外,還有其得天獨厚的地域原因。公元1115年,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在我國東北建立金朝。金立國不久,便滅契丹遼和北宋,興盛一時,與南宋政權武力對峙分庭抗禮。金的版圖包括長江以北的遼闊地區,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女直(真)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也”,此黑龍江也含松花江,大概相當於現今東北地區東南部和俄羅斯的濱海省一帶。在金朝版圖內的松花江流域,不乏江河湖泊,漁產非常豐富,尤其江河中多鯉魚,鯉魚與女真人的生活關係由此甚密,可謂結下了難解之緣。張英《吉林出土銅鏡》一書中亦言:《金史·世紀》卷一載:女真人世居“白山、黑水”間。據研究此“黑水”指今松花江。松花江綿長1840公里,支衍縱橫,河清水秀,盛產鯉、鯽、鰉、白等魚類,非今日所能比。其中鯉魚雜食,適應環境能力強,繁殖能力也強,是松花江流域數量最多的一種魚類。女真人建國以前,自先祖始,就多從事漁獵;建國後,他們許多人除進行農業經濟外,捕撈魚類仍是維繫生活方面的重要補充。所以說魚類,特別是鯉魚與女真人生活關係十分密切【6】。所以,我們以為金代雙魚紋鏡的大量出現,凝聚了金代女真人對鯉魚的喜愛,沉澱著女真人生活的感知和超現實的想像,反映了女真人的生活狀態及審美情趣。在當時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女真人除從事農業外,捕魚乃維持生計的另一種重要方式。
金代以雙魚紋為主題紋飾的銅鏡數量眾多,這除了漢民族“魚崇拜”的思想對女真民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歷史原因外,還有其得天獨厚的地域原因。公元1115年,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在我國東北建立金朝。金立國不久,便滅契丹遼和北宋,興盛一時,與南宋政權武力對峙分庭抗禮。金的版圖包括長江以北的遼闊地區,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女直(真)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也”,此黑龍江也含松花江,大概相當於現今東北地區東南部和俄羅斯的濱海省一帶。在金朝版圖內的松花江流域,不乏江河湖泊,漁產非常豐富,尤其江河中多鯉魚,鯉魚與女真人的生活關係由此甚密,可謂結下了難解之緣。張英《吉林出土銅鏡》一書中亦言:《金史·世紀》卷一載:女真人世居“白山、黑水”間。據研究此“黑水”指今松花江。松花江綿長1840公里,支衍縱橫,河清水秀,盛產鯉、鯽、鰉、白等魚類,非今日所能比。其中鯉魚雜食,適應環境能力強,繁殖能力也強,是松花江流域數量最多的一種魚類。女真人建國以前,自先祖始,就多從事漁獵;建國後,他們許多人除進行農業經濟外,捕撈魚類仍是維繫生活方面的重要補充。所以說魚類,特別是鯉魚與女真人生活關係十分密切【6】。所以,我們以為金代雙魚紋鏡的大量出現,凝聚了金代女真人對鯉魚的喜愛,沉澱著女真人生活的感知和超現實的想像,反映了女真人的生活狀態及審美情趣。在當時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女真人除從事農業外,捕魚乃維持生計的另一種重要方式。
雙魚紋鏡為金代銅鏡中數量最多、最富特色的代表銅鏡類型,其藝術成就代表了金代銅鏡較高的藝術水平和境界。由此可以說,金代雙魚紋鏡的出現和流行刻錄著金人對魚的崇拜和喜愛程度,表達了金人對魚的精神之寄託。同時,雙魚紋鏡在金代的輝煌,也是歷史上我國北方民族間文化,尤其是女真文化、契丹文化和漢文化交流融合和相互影響升華的一個重要體現標誌。
因此,雙魚鏡之所以能成為金代銅鏡中數量最多、最富特色的鏡類,大抵與上述歷史原因及地域原因有關。歷史原因即長時期以來漢民族的“魚崇拜”思想對女真民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地域原因即為在女真人境內的松花江流域,因此魚類則成為當時女真族社會中工匠、藝人們刻畫和塑造的主要的藝術形象。
文化寓意
金代雙魚紋鏡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
雙魚紋鏡能夠在金代大量出現,充分體現了金代官方、民間對魚紋的認同和喜愛意識。而這種認同與喜愛意識,取決於金人繼承和賦予了雙魚紋鏡深刻而豐富美好的文化寓意。其文化內涵,有學者作過專門探討,其說法筆者比較認同,歸納總結如下:
(1) 雙魚紋銅鏡是金人表達祥瑞之意的體現。正如前文所提到,魚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傳統的祥瑞紋樣。在銅鏡中以魚為紋飾圖案,表明了古人追求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祥瑞的美好願望。
(2) 雙魚紋銅鏡是金人祈求多子多孫的意願表達。我們以為魚以其多子的特性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吉祥動物有其悠久的歷史。中國是宗法社會,社會關係多靠血緣紐帶來維繫。子嗣問題關係宗族命運,所以歷來受到人們極大地關注。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斷了父母及家族的命脈,這是人生的重大罪惡。而子孫的繁衍昌盛,則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魚紋早在半坡時期就是中國先民們認同的吉祥紋樣,其吉祥的寓意有多種,但是多子的寓意卻是被後人們最為認同也是一直沿襲的,在歷史長河中魚以其多子等寓意在中國民俗中早已經發展成為經典紋樣。因為“魚是蕃(繁)殖力最強的一種生物”,魚善繁殖,魚子萬千,頗有生生不息之勢,是生殖力、種族繁衍的象徵。因此魚就被人們用來表達繁衍生育和對人丁興旺的祈求。也因為魚有較強生殖繁盛的這一特點,以魚紋為銅鏡紋飾圖案,也正是有古人祈求多子多孫,生命不斷延續的含意。古人渴望通過這種崇拜,將魚旺盛的生殖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漢人以魚紋祈求子嗣繁衍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女真人對“魚”的崇拜,對金代魚紋鏡的不斷發展普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另外,金朝因要與南宋抗爭和鞏固國土,因此急速迫切的增加人口是金朝的一大意願,所以在銅鏡中以魚為紋飾圖案,是金人表達和祈求多子多孫,人丁興旺、代代相傳的意願,這種意願應是金代雙魚紋鏡的基本內涵之一。
(3) 雙魚紋鏡體現了金人對豐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魚因為是水中最常見的動物,由此而被賦於司水降雨的職能,甚至被尊為“魚伯”、“水君”,成為被人們所崇拜的最為普遍、悠久的水神,與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息息相關。另外“魚”、“余”諧音,象徵著人們生活富裕豐足,衣食吃用不愁。並且“鯉”、“利”,“魚”、“余”諧音,人們以之寓以“年年得利”、“餐餐有餘”,寄予了人們對於美好幸福生活的祝福。
(4) 雙魚紋鏡體現了金代人們對於幸福美滿愛情的基本追求。從構圖上來看,金代雙魚鏡中的雙魚,兩兩相對,嬉戲於水中,其實很含蓄的表達了男女之間恩愛纏綿、形影相隨的生活情景和美好情意。陶思炎在《中國魚文化》一書中說“至於銅鏡、銅洗等婚禮用品,其魚紋構圖的生殖意義,亦十分明鮮,特別是銅鏡其鑄造紋飾,傳說與習俗都涉及到男女之事”。因此,以金代雙魚紋銅鏡來表達男女之間的相愛之情,觀之,一種心相吸、情相悅、進而體相合的意境驟然而生。以雙魚紋鏡表現男女之間和諧美滿的愛情這一美好浪漫的寓意,也是金代雙魚紋鏡深受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5) 金代雙魚紋鏡中的雙魚紋象徵著陰陽八卦,具有驅邪避災之功能。有研究者認為:金代雙魚紋鏡中的雙魚紋即是八卦紋中陰陽魚的變形,而八卦在道教文化體系中具有辟邪的功能早已有之。所以在金人心目中雙魚紋鏡具有驅邪避災、祈福保佑之功能。
(6)雙魚紋鏡是陰陽反轉“喜相逢”紋樣,充滿了生命力。“喜相逢”是中國吉祥紋樣中典型的愛情符號之一,將精神層面的愛情通過視覺物化表現便有了“喜相逢”紋樣的產生。該藝術形式的運用長盛不衰,它因愛生“形”,托“形”造境,以“形”傳情;其紋樣產生的源頭“雙魚紋”最早反映了傳統愛情的浪漫。 “喜相逢”紋樣以反轉對稱來表現男歡女愛,通過相逢相晤來表現喜慶快事。有學者認為雙魚鏡紋飾中兩條魚快樂地相互嬉戲,象徵著男女交媾的場面。這種形式應該是在表達一種情愛的纏綿,或說是對愛情的渴望。這種反轉對稱的“雙魚”架構,就是一個充滿運動張力而又和諧美滿的“喜相逢”紋樣。它象徵著兩個生命在旋轉中追逐與融合,永無止境地交流和碰撞著真摯的情感,充滿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總而言之,古代任何一種紋飾,都是有其寓意的。如果說龍鳳紋多是涵有皇家貴族的氣概,那么魚紋則具有廣泛的民間性、人民性,可謂難能可貴。因此,金代以雙魚紋入鏡,其紋飾圖案含義豐富,充滿了金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所以說,金代雙魚紋鏡無疑是金代人們對藝術追求和精神寄託的典型的藝術代表【7】。
雙魚紋鏡能夠在金代大量出現,充分體現了金代官方、民間對魚紋的認同和喜愛意識。而這種認同與喜愛意識,取決於金人繼承和賦予了雙魚紋鏡深刻而豐富美好的文化寓意。其文化內涵,有學者作過專門探討,其說法筆者比較認同,歸納總結如下:
(1) 雙魚紋銅鏡是金人表達祥瑞之意的體現。正如前文所提到,魚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傳統的祥瑞紋樣。在銅鏡中以魚為紋飾圖案,表明了古人追求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祥瑞的美好願望。
(2) 雙魚紋銅鏡是金人祈求多子多孫的意願表達。我們以為魚以其多子的特性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吉祥動物有其悠久的歷史。中國是宗法社會,社會關係多靠血緣紐帶來維繫。子嗣問題關係宗族命運,所以歷來受到人們極大地關注。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斷了父母及家族的命脈,這是人生的重大罪惡。而子孫的繁衍昌盛,則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魚紋早在半坡時期就是中國先民們認同的吉祥紋樣,其吉祥的寓意有多種,但是多子的寓意卻是被後人們最為認同也是一直沿襲的,在歷史長河中魚以其多子等寓意在中國民俗中早已經發展成為經典紋樣。因為“魚是蕃(繁)殖力最強的一種生物”,魚善繁殖,魚子萬千,頗有生生不息之勢,是生殖力、種族繁衍的象徵。因此魚就被人們用來表達繁衍生育和對人丁興旺的祈求。也因為魚有較強生殖繁盛的這一特點,以魚紋為銅鏡紋飾圖案,也正是有古人祈求多子多孫,生命不斷延續的含意。古人渴望通過這種崇拜,將魚旺盛的生殖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漢人以魚紋祈求子嗣繁衍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女真人對“魚”的崇拜,對金代魚紋鏡的不斷發展普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另外,金朝因要與南宋抗爭和鞏固國土,因此急速迫切的增加人口是金朝的一大意願,所以在銅鏡中以魚為紋飾圖案,是金人表達和祈求多子多孫,人丁興旺、代代相傳的意願,這種意願應是金代雙魚紋鏡的基本內涵之一。
(3) 雙魚紋鏡體現了金人對豐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魚因為是水中最常見的動物,由此而被賦於司水降雨的職能,甚至被尊為“魚伯”、“水君”,成為被人們所崇拜的最為普遍、悠久的水神,與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息息相關。另外“魚”、“余”諧音,象徵著人們生活富裕豐足,衣食吃用不愁。並且“鯉”、“利”,“魚”、“余”諧音,人們以之寓以“年年得利”、“餐餐有餘”,寄予了人們對於美好幸福生活的祝福。
(4) 雙魚紋鏡體現了金代人們對於幸福美滿愛情的基本追求。從構圖上來看,金代雙魚鏡中的雙魚,兩兩相對,嬉戲於水中,其實很含蓄的表達了男女之間恩愛纏綿、形影相隨的生活情景和美好情意。陶思炎在《中國魚文化》一書中說“至於銅鏡、銅洗等婚禮用品,其魚紋構圖的生殖意義,亦十分明鮮,特別是銅鏡其鑄造紋飾,傳說與習俗都涉及到男女之事”。因此,以金代雙魚紋銅鏡來表達男女之間的相愛之情,觀之,一種心相吸、情相悅、進而體相合的意境驟然而生。以雙魚紋鏡表現男女之間和諧美滿的愛情這一美好浪漫的寓意,也是金代雙魚紋鏡深受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5) 金代雙魚紋鏡中的雙魚紋象徵著陰陽八卦,具有驅邪避災之功能。有研究者認為:金代雙魚紋鏡中的雙魚紋即是八卦紋中陰陽魚的變形,而八卦在道教文化體系中具有辟邪的功能早已有之。所以在金人心目中雙魚紋鏡具有驅邪避災、祈福保佑之功能。
(6)雙魚紋鏡是陰陽反轉“喜相逢”紋樣,充滿了生命力。“喜相逢”是中國吉祥紋樣中典型的愛情符號之一,將精神層面的愛情通過視覺物化表現便有了“喜相逢”紋樣的產生。該藝術形式的運用長盛不衰,它因愛生“形”,托“形”造境,以“形”傳情;其紋樣產生的源頭“雙魚紋”最早反映了傳統愛情的浪漫。 “喜相逢”紋樣以反轉對稱來表現男歡女愛,通過相逢相晤來表現喜慶快事。有學者認為雙魚鏡紋飾中兩條魚快樂地相互嬉戲,象徵著男女交媾的場面。這種形式應該是在表達一種情愛的纏綿,或說是對愛情的渴望。這種反轉對稱的“雙魚”架構,就是一個充滿運動張力而又和諧美滿的“喜相逢”紋樣。它象徵著兩個生命在旋轉中追逐與融合,永無止境地交流和碰撞著真摯的情感,充滿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總而言之,古代任何一種紋飾,都是有其寓意的。如果說龍鳳紋多是涵有皇家貴族的氣概,那么魚紋則具有廣泛的民間性、人民性,可謂難能可貴。因此,金代以雙魚紋入鏡,其紋飾圖案含義豐富,充滿了金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所以說,金代雙魚紋鏡無疑是金代人們對藝術追求和精神寄託的典型的藝術代表【7】。
參考文獻
【1】辛藝華《話說我國魚形紋飾的演變》,《文史知識》1994年第10期。
【2】《太平御覽》卷936。
【3】《說郛》卷61。
【4】《金史·禮志》卷31。
【5】《金史·輿服志》卷43。
【6】張英《吉林出土銅鏡》(緒論)第3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7】陳紅波《甘肅省天水市博物館館藏兩面金代雙魚紋鏡——金代雙魚紋鏡解讀》,《中國信息化·學術版》2012年第十期。
【2】《太平御覽》卷936。
【3】《說郛》卷61。
【4】《金史·禮志》卷31。
【5】《金史·輿服志》卷43。
【6】張英《吉林出土銅鏡》(緒論)第3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7】陳紅波《甘肅省天水市博物館館藏兩面金代雙魚紋鏡——金代雙魚紋鏡解讀》,《中國信息化·學術版》2012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