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缺口理論又稱“匯瓶頸論”或“填補缺口論”,研究如何利用外資來填補開發中國家存在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的理論。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和斯特勞特在其所著《外援與經濟發展》 (1966) 一文中提出。該模型是在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開發中國家利用外資的重要理論依據。其基本論點是,開發中國家的國內儲蓄和外匯供給,與完成經濟發展預期目標所必需的資金數量之間通常存在著缺口,其中追加投資所需的國內儲蓄缺口稱為 “儲蓄缺口”,籌集進口品所需的外匯短缺稱為 “外匯缺口”。假定這兩個缺口互不相等,且無替代性,則兩個缺口都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在這種情況下,開發中國家可以通過引進外資來彌補上述兩個缺口,使外資在克服外匯緊張和提高實際經濟成長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例如,通過外資引進一台新型機器,該國不需要出口資源就能得到這項進口,同時也不必由國內儲蓄彌補,就能得到這項投資貨物,因而有助於同時減緩外匯和儲蓄不足的瓶頸現象,為調節經濟均衡增長創造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缺口理論
- 吸收外資:全球化時代的客觀要求
- 提出者:錢納里
- 核心:儲蓄缺口與外匯缺口必須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