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油田

雙河油田

1976年,轟鳴的鑽機聲打破了盤古之鄉長期的沉寂,蟄伏千年的油龍噴薄而出,拉開了雙河油田開發的序幕。作為河南油田的主力油區,雙河油田在其後的30多年間,一次次地演繹了提高採收率的神話:從開發初期的32.5%,一步步地提高到44.66%,比中石化油田平均水平高出16.66個百分點。至2007年末,雙河油田已累計采出原油4027.89萬噸,采出程度39.02%雙河油田被命名為全國陸上“高速高效開發油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河油田
  • 詞性:名詞
  • 位置:南襄盆地泌陽凹陷西南部
  • 時間:1976
歷史發展,地理位置,基礎研究,開發管理,前瞻技術,重點工程,日常運行,地圖信息,

歷史發展

到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雙河油田進入遞減期,產量下降幅度增大,注水效果變差。河南油田1991年適時開展了提高雙河油田注水效果研究,對水淹層解釋方法、扇三角洲地質建模方法、儲層非均質性與水淹特徵、厚油層層內剩餘油分布、高含水期綜合調整方法等8個專題進行攻關。套用該項研究成果編制的雙河油田Ⅳ1~4油藏二次加密方案,實施後採油速度由1.3%提高到1.9%,含水由90%降到81%,採收率提高4個百分點。
2001年,由河南油田主要領導牽頭,組織精兵強將開展了“特高含水主力油田提高採收率研究與套用”這一重大課題研究。通過艱苦攻關,全面解剖了扇三角洲儲層內部結構要素,建立了流動單元模型和三維定量地質模型,形成了以流動單元為基礎的井網綜合調整、注水結構調整、改善中低滲透層開發效果等一系列挖潛技術,取得了一批專利成果。該項被集團公司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研究項目推廣套用後,增油68.4萬噸,提高採收率3.16個百分點。
近年來開展的雙河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開發效果配套技術研究,通過井網適應性分析、開發後期水淹層機理、剩餘油形成的巨觀機理等攻關研究,形成了一套注采井網局部完善、強化注采系統和注采井網重新細化最佳化組合為主要內容的適應砂礫岩厚油層特高含水期的井網綜合調整技術。該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推廣套用36個開發單元,累計增油82.93萬噸,提高採收率0.8個百分點。
基礎研究和開發試驗,為科學預測油田穩產趨勢、明確油田潛力和穩產途徑、正確制定油田整體部署和分階段的調整計畫提供了依據,有效促進了油田開發水平的提高,推動了採收率的持續攀升。

地理位置

雙河油田
雙河油田位於南襄盆地泌陽凹陷西南部,含油麵積34.36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0322萬噸。構造基本形態為一由西北向東南傾伏的鼻狀構造,西北抬升為單斜。主要含油層為古近系核桃園組核三段,劃分為九個油層組。儲集層為典型的湖盆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積,具有距物源近、流程短、坡度陡、沉積快、湖水進退頻繁等特點,厚層發育,旋迴複雜,非均質性十分嚴重。
基礎研究是提高採收率的一項關鍵性工作。雙河油田開發一上手及其在以後的開發過程中,始終把加強地質綜合研究和工藝技術攻關放在重要位置。

基礎研究

雙河油田開發伊始,即著手開展了油藏非均質和沉積相研究。以小層為單元,編制滲透率圖版,定量計算非均質參數;定量計算表征微觀孔隙結構特徵參數,研究與驅油效率的關係;研究厚油層韻律特徵,劃分韻律類型;進行油層物理模型試驗及水驅油研究;開展細分沉積相研究,搞清油層與沉積砂體的關係。通過研究,得出了雙河油田層間、層內非均質性均比國內其他油田嚴重;微觀孔隙分布極不均勻,水驅油效率低;韻律多變,油水運動規律複雜等重要的結論。在室內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雙河地區438斷塊Ⅲ3小層高速開採實驗、厚油層細分開採試驗等多個開發試驗,解決了雙河油田長期高產穩產的根本性和長遠性問題,為後續開發調整積累了經驗。

開發管理

科學調整,提高收率
油田開發過程就是對油田不斷調整,使人們的主觀認識逐步接近油層客觀實際的過程。油田開發調整工作不僅是一項綜合性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是一項科學性、技術性很強的管理工作。河南油田在開發調整中,始終堅持首先開闢先導試驗區,取得經驗,指導全油田的調整工作,從而保證了調整一塊、完善一塊、穩產一塊。
及早細分層系
雙河油田以七套層系、面積注水井網、注水開發方式全面投產,生產能力達到了設計要求,但由於所劃分層系油層層數多,厚度大,單井控制儲量高,層間干擾嚴重,各類油層生產能力發揮不均衡,部分單元含水上升快,穩產效果差。
為實現油田進一步穩產,從1981年開始進行以細分層係為主的綜合調整,雙河油田7套開發層系10個開發單元細分為14套開發層系24個開發單元。通過細分調整,平均單井控制層數由7.2層降到4層,單井控制儲量由67.7萬噸降到39萬噸,增加可采儲量887萬噸,採收率達到39.8%。
適時加密,井網先導
國內外油田開發實踐表明,在非均質油層中,井網密度對產量和採收率有很大影響,對開發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解決部分單元單向受效厚度比例大、含水上升快的矛盾,在加密井網先導試驗區的基礎上,1987~1990年對雙河油田進行一次井網加密,共鑽各類調整井225口。加密後,雙河油田井距由500~600米縮小至400米,井網密度由每平方千米4.18口增加到6.19口,單井控制地質儲量由39.2萬噸下降到27.5萬噸,標定可采儲量3694萬噸,增加可采儲量185萬噸,採收率提高到41%。
井網一次加密後,層間、層內動用差異大、穩產困難的問題凸顯出來。為進一步提高採收率,於1991~1994年開展二次井網加密,又鑽加密井242口。加密後,雙河油田平均井距由431米縮小到345米,井網密度由每平方千米5.38口增加到8.39口,單井控制地質儲量由26.04萬噸降低到19.58萬噸,雙河油田可采儲量增加到3853萬噸,採收率提高到42.8%。
局部細分,局部加密
雙河油田開發後期剩餘油分布具“薄、散、小、差、低”的特徵,開採對象由層間轉向層內、由主體部位轉向邊部和上傾尖滅區、由主力層轉向非主力層。1995年以後,重點實施以厚油層層內流動單元和非主力油層為對象的局部細分加密調整。先後組織實施了《雙河油田北塊及Ⅷ、Ⅸ油組井網二次加密後局部完善調整方案》等29個方案,增加可采儲量624.4萬噸。
雙河油田之所以能夠以2%以上的採油速度穩產12年,得益於準確地把握了不同開發階段暴露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相應措施。這個油田在1990年以前平均每5年進行一次大的綜合調整,之後平均每3年就進行一次大的綜合調整。通過調整,增加可采儲量1855.4萬噸。
做好“水”字文章
向科學注水要採收率
“看‘油’字的結構,沒有‘水’旁是寫不成的。我們要巧用‘水’旁寫好‘油’字。”河南油田採油一廠地質研究所的技術人員形象地道出了水在油田開發中的重要作用。注水是提高採收率最經濟的手段,但如何向地層科學注水、合理注水,卻遠不是一句話這么簡單。
早期注水補充能量,奠定長期穩產基礎
雙河油田試采表明,每采出1%地質儲量地層壓力下降3.46兆帕,天然能量不足。因此,在投產當年即把注水補充能量做為實現高產穩產的根本措施來抓,並且實現了“三個當年”(即當年投產、當年注水、當年達到注采平衡),及時扭轉了產量遞減的局面。
從1978年10月開始,相繼組織了以注水量上1萬立方米為目標的“77-1”會戰、以分層注水合格率達到60%為核心的“62-6”會戰和主力油層調配會戰。注水會戰持續了兩年,主力開發單元全部實現了注水開發,地層壓力恢復到原始地層壓力的85%以上。早期分層注水,奠定了雙河油田長期穩產高產的基礎。油田開發當年就全面實現分層注水,這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
注采井網,改善效果
對於均質性油層,改變液流方向和注入條件,是提高儲量動用程度、改善水驅效果的有效方法。在二次井網加密中,雙河油田共轉注採油井78口,注水井總數由1990年底的168口增加到268口,注采井數比由0.46提高到0.6,年注水量也由742.27萬立方米提高到1140.15萬立方米,使月注采比達到1.0。這不僅使採油井多向受效厚度大大增加,控制程度也由75.96%提高到88.57%。
油水並重,穩油控水
對於非均質嚴重的砂岩油藏來說,注水工作像河內行舟一樣,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具有兩重性。為充分發揮注水對持續穩產的支撐作用,河南油田全面推行注水“三培育一跟上”的工作思路,牢固樹立“油水並重”理念,深入落實“一井一策”精細管理法,以注水由層間向層內轉移、由高滲透層段向中低滲透層轉移、由少井高強度向多井分散均衡注水轉移等“三個轉移”為載體,致力於注水、產液和壓力結構的最佳化調整,強力打造分層位、分類型、分滲流特徵、分開發階段的“四分”精細注水核心技術。

前瞻技術

向三次採油要採收率
“六五”期間,當河南油田還處於上產階段時,即著手進行三次採油可行性研究。“七五”期間進行了聚合物驅潛力分析和聚合物性能評價。1994年在雙河油田Ⅱ5層開展厚油層高溫聚合物驅先導試驗,1998年在雙北Ⅱ4~5層系進行聚合物驅工業化推廣套用。“九五”期間,雙河油田適合聚合物驅的一類儲量全部動用,437Ⅱ1~2、437Ⅱ3、雙北Ⅰ5Ⅱ1~3層系先後實施聚合物驅,並取得了較好的增油效果。
該油田2004年在雙河V上層系開展了二類儲量高溫聚合物驅先導試驗,後於2006、2007年擴大到雙河Ⅲ油組、Ⅳ1~3層系。為了充分動用三類儲量,2006年8月在雙河Ⅶ1~3層系開展了高溫耐鹽交聯聚合物驅先導試驗。截至2007年底,雙河油田共有7個區塊投入聚驅工業化套用,覆蓋地質儲量3759.62萬噸,累積增油56.09萬噸,增加可采儲量132.25萬噸,提高採收率4.8個百分點。
在三次採油過程中,河南油田逐步形成了整體深度調剖技術、注聚全過程調剖技術、低剪下井下分注工藝技術等配套技術,總結、提煉了“調、堵、分、解、修”三次採油動態調整技術體系。雙河油田厚油層高溫聚合物驅油技術1996年被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雙河油田自1977年12月投入開發以來,河南油田人堅持“注重效益、提高質量、協調發展、穩定增長”的方針,立足砂礫岩油藏地質特徵,把工作的基點放在不斷加深對油田地下情況的認識上,乾好當年,準備來年,聯繫五年,構想十年,始終把握油田開發的主動權,多項開發指標跨入同類油田先進行列。1986年,雙河油田被原石油部宣布為全國第一批實現開發良性循環的三個油田之一;1988年,雙河油田被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評為高效開發油田;2002年,雙河油田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評為高效開發油田。
持續提高採收率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需要多管齊下,堅持不懈。目前,河南油田正在朝著集團公司所期望的目標奮力拚搏。據測算,雙河油田的採收率如能達到50%,可增加可采儲量551萬噸,在目前採油速度條件下,其穩產期將延長9年。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雙河油田的採收率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目標,成為中國石化中高滲透整裝砂岩油藏採收率首先達到50%的第一家。

重點工程

雙河油礦南部陡坡帶泌304區蒸汽熱采項目作為油田2009年的重點工程,擔負著全局增儲上產的重要任務。為此,該礦領導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以生產副礦長為組長、機關各崗位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的投運小組,按照超前謀劃、超前組織、超前運行的生產機制,加快投運建設步伐,狠抓新井投產及配套設施建設、工農關係協調、管網合理調配等工作,及時組織油建施工和作業運行,力爭做到了早跟蹤、早介入、早投產、早管理、早見效。
蒸汽熱采是油礦首次運用的開發方式,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各種生產難題。在困難面前,油礦充分發揚“急難險重任務面前無所畏懼、敢拼能贏、劍鋒所指、所向披靡的‘亮劍’精神”,集中所有人的智慧,群策群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生產難題。
天然氣量是否充足是關係此次熱采投運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準確了解鍋爐用氣量和安棚來氣供給量,該礦先後4次使用制氮車進行管線吹掃驗證,及時發現了影響供氣量不能達到投運要求的原因,通過主動連線安3003至安棚5號計量站輸氣管線、調整安棚6號轉油站與安棚8號轉油站的電動調節閥、更換注汽站進鍋爐前的自力式調節閥,保證了鍋爐供氣壓力和流量穩定,為投運工作順利進行提供了氣源保障。項目建設期間,該礦還緊盯施工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及時發現了管線與法蘭焊接處存在的砂眼,消除了事故隱患,保證了投運工作的安全運行。

日常運行

保生產平穩
為了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理日常生產中遇到的各種突發事件,該礦各採油隊緊盯原油過表數,根據油水井出現的異常狀況,以最快的速度查清原因,採取措施,做到問題處理不過夜,保證了油水井生產平穩運行。3月4日,採油12隊過表數出現異常,該隊立即啟動生產應急預案,並對每口油井進行量油,經過2個多小時的認真排查,終於發現了日產10.3噸的415井不出液。隊上及時安排施工隊作業,並利用作業機會加深泵掛,對運行參數進行最佳化,同時緊盯施工進度,僅用1天半的時間就使該井施工完畢,開抽後該井產量上升至14.8噸。
3月份以來,油礦多條輸電線路檢修,停電使全礦的原油產量受到一定的影響。為把產量的損失降到最低,該礦提前著手,制定出詳細的檢修計畫表,做到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檢修工作。同時,嚴格執行設備保養規定,按照“十字作業法”等設備管理要求組織開展檢修工作,指派專人負責設備的檢修和保養,不留死角,杜絕隱患,為以後的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面對嚴峻的原油生產形勢,該礦還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千方百計對油井作業、管線穿孔及日常生產的各個環節產生落地原油進行回收。僅今年前兩個月,該礦就回收各類落地原油近30噸,確保了產出的每一滴原油“顆粒歸倉”,減少了環境的污染。

地圖信息

地址:城關鎮淮安街新潮大市場東門向南1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