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化石材料發現於中國貴州省石阡縣,黔齒魚的齒旋代表最古老的有頜類牙齒,將牙齒的最早化石記錄前推了1400萬年。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黔齒魚隸屬軟骨魚類全群,支持了在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時期(約4.85至4.5億年前)出現有頜脊椎動物的認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列黔齒魚
- 拉丁學名:Qianodus duplicis
- 分類位置:軟骨魚類
- 產地:中國-貴州-石阡
- 時代:志留紀早期 蘭多維列世埃隆期最晚期,~4.39億年前
- 地層:志留系蘭多維列統埃隆階溶溪組
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化石材料發現於中國貴州省石阡縣,黔齒魚的齒旋代表最古老的有頜類牙齒,將牙齒的最早化石記錄前推了1400萬年。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黔齒魚隸屬軟骨魚類全群,支持了在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時期(約4.85至4.5億年前)出現有頜脊椎動物的認知。
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化石材料發現於中國貴州省石阡縣,黔齒魚的齒旋代表最古老的有頜類牙齒,將牙齒的最早化石記錄前推了1400萬年。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黔齒魚隸屬軟骨魚類全群,支持了在奧陶紀生物大輻...
有頜魚類指的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種魚類。頜的出現在脊椎動物進化史中具有重要意義,棘魚是從無頜類向有頜類進化的最早的嘗試者,內骨骼已經開始骨化,具有原始的頜,一個擴大的上頜骨與發育比較完善的下頜咬合,下頜有牙,但上頜無牙。簡介 在距今約4.3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由原始無頜類動物中分化出...
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屬名中“Qian”取自貴州省簡稱“黔”的拼音,odus是希臘語牙齒的後綴;種名“duplicis” 源自拉丁語duplex,相當於英語中的double,意指該屬種的齒旋具有一對主齒列。 形態特徵 雙列黔齒魚齒旋標本通常只有2.5mm長,齒冠向後彎曲,生於一個基部突起的中嵴上。齒旋擁有左右兩...
最新發現的5種志留紀古魚新屬種的三維藝術復原,從上到下分別為蠕紋沈氏棘魚(Shenacanthus vermiformis)、新塑梵淨山魚(Fanjingshania renovata)、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靈動土家魚(Tujiaaspis vividus)和奇蹟秀山魚(Xiushanosteus mirabilis)。這些魚化石的時代分別為4.36億年前和4.39億年前...
需要指出的是,在很多基幹軟骨魚腹部上存在這種成對的中間棘,如雙棘魚屬和柵棘魚屬。分散保存的梵淨山魚的軀幹鱗片外部輪廓對稱或者不對稱,冠部通常是三角形或卵圓形,具有並列生長的初級齒單元。在未磨損的標本中,帶有瘤點的脊紋的初級齒單元向冠部後緣不斷增大。鱗片冠部後緣延申超過菱形的基部,頸部較為...
屬名“Tujiaaspis”主要取自化石發現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的土家族;而種名“vividus”,譯為“靈動”,取自該魚在死後埋藏的時候恰好保存了一個“鯉魚躍龍門”的姿態,非常的靈動。重慶發現的土家魚首次揭示了盔甲魚類頭後身體的解剖結構,其腹部一對縱貫全身的腹側鰭褶的發現,為脊椎...
蠕紋沈氏棘魚是一種個體較小的軟骨魚類,化石材料發現於中國重慶市志留紀早期蘭多維列世,特列奇期地層,距今約4.36億年,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聯完好保存的軟骨魚類化石,使得來自中國的化石成為揭示軟骨魚類起源的決定性證據。命名由來 蠕紋沈氏棘魚(Shenacanthus vermiformis),屬名Shenacanthus紀念著名作家...
豬場欄舍坐北朝南,欄舍高度內空3.5—4.0米,欄舍單列式內空寬度4.0—5.0米,雙列式內空寬度8.0—9.0米,地面和欄內牆面水泥粉刷。欄舍之間間隔10米以上,每棟欄舍外面植樹木。每棟欄舍外面都有排泄溝,場內有總排泄溝,排泄物經三道污水池沉澱後排放,排放物必須進入規定的地方,禁止亂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