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列黔齒魚

雙列黔齒魚

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化石材料發現於中國貴州省石阡縣,黔齒魚的齒旋代表最古老的有頜類牙齒,將牙齒的最早化石記錄前推了1400萬年。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黔齒魚隸屬軟骨魚類全群,支持了在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時期(約4.85至4.5億年前)出現有頜脊椎動物的認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列黔齒魚
  • 拉丁學名:Qianodus duplicis
  • 分類位置:軟骨魚類
  • 產地:中國-貴州-石阡
  • 時代:志留紀早期 蘭多維列世埃隆期最晚期,~4.39億年前
  • 地層:志留系蘭多維列統埃隆階溶溪組
命名由來,形態特徵,研究意義,

命名由來

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屬名中“Qian”取自貴州省簡稱“黔”的拼音,odus是希臘語牙齒的後綴;種名“duplicis” 源自拉丁語duplex,相當於英語中的double,意指該屬種的齒旋具有一對主齒列。

形態特徵

雙列黔齒魚齒旋標本通常只有2.5mm長,齒冠向後彎曲,生於一個基部突起的中嵴上。齒旋擁有左右兩列成鏡像對稱的初級齒單元(主齒列),初級齒單元有一個“之”字型生長方式,通常發育成熟的齒旋的基部側面也還分布一定數量的側生齒單元。通過對不同發育時期標本的觀察可以發現,中間兩排鏡像對稱的初級齒單元先發育形成,側生齒單元是在齒旋基部擴展後才開始形成的。另外,所有齒單元的大小都向舌側增加,這種生長方式通常只發生在非脫落齒的魚類中,現代板鰓類中也擁有類似的橫向齒單元的交替生長的模式。

研究意義

志留紀早期黔齒魚的發現是非常罕見的,是迄今為止有頜類出現的最早、最直觀的證據,揭密了最早有頜類牙齒的生長結構和發育特徵。黔齒魚齒旋彎曲的形狀和縱向的齒單元可以很好地解釋頜骨在牙槽內的起源、並漸漸排列在下頜左右兩側的過程。其齒旋代表了最早的有頜類牙齒,將牙齒的最早化石記錄前推了1400萬年,並間接支持了奧陶紀和志留紀早期零散保存的鱗片與棘刺化石隸屬有頜類的分類意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