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紋沈氏棘魚

蠕紋沈氏棘魚

蠕紋沈氏棘魚是一種個體較小的軟骨魚類,化石材料發現於中國重慶市志留紀早期蘭多維列世,特列奇期地層,距今約4.36億年,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聯完好保存的軟骨魚類化石,使得來自中國的化石成為揭示軟骨魚類起源的決定性證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蠕紋沈氏棘魚
  • 拉丁名:Shenacanthus vermiformis
  • 分類位置:軟骨魚類
  • 產地:中國-重慶-秀山
  • 時代:志留紀早期 蘭多維列世 特列奇期,~4.36億年前
  • 地層:志留系蘭多維列統特列奇階
命名由來,形態特徵,研究意義,

命名由來

蠕紋沈氏棘魚(Shenacanthus vermiformis),屬名Shenacanthus紀念著名作家沈從文,其最著名的小說《邊城》原型在靠近化石發現地的洪安邊城。acanthus是來自希臘文akantha,意為棘刺。種名vermiformis意為“蠕蟲狀的”,指具有蠕蟲狀紋飾的中背片。

形態特徵

沈氏棘魚全長只有3厘米左右。身體呈紡錘形;頭部較小,從吻端到肩帶長度為3.5毫米,吻部較為圓鈍;無齒;鰓區位於腦顱的後部並與之相關聯;沒有鰓條骨與舌部骨片,肩帶的背腹側由大的膜質骨片包裹,具有兩個中背片,前中背片較小為扁圓形,後中背片較大為淚珠形,其上為蠕蟲狀裝飾;胸鰭為槳狀,沒有鰭棘;臀鰭也沒有鰭棘。鱗片為小的菱形鱗片。沿著背部和腹部中線排列有一些小的具有條狀紋飾的盾片或膜質骨片。

研究意義

保存完好的沈氏棘魚實現了中國志留紀-泥盆紀軟骨魚類大化石發現零的突破。它同時一躍成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軟骨魚類化石。研究顯示,它的身體輪廓、大體形態、關鍵特徵均與早期軟骨魚類——棘魚類相似,但與其他棘魚相比,它更接近鯊魚等典型的軟骨魚類,它的棘刺非常少,只在背鰭前端有棘刺。而且沈氏棘魚擁有盾皮魚類才有的、連續包裹著整個肩帶和背部的大塊骨板,這是非常原始的特徵,過去從未在任何軟骨魚類或硬骨魚類中發現過。沈氏棘魚的發現意味著,看似柔韌靈活的鯊魚、鰩魚等軟骨魚類,竟然有“披盔戴甲”的直系祖先,鯊魚的軟骨是次生退化而來,軟骨魚類起源於“披盔戴甲”的盾皮魚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