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土家魚

靈動土家魚

靈動土家魚屬於盔甲魚類,化石材料發現於中國重慶市蘭多維列統特列奇階,距今約4.36億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動土家魚
  • 拉丁學名:Tujiaaspis vividus
  • 分類位置:盔甲魚類
  • 產地:中國-重慶-秀山
  • 時代:志留紀早期 蘭多維列世 特列奇期,~4.36億年前
  • 地層:志留系蘭多維列統特列奇階迴星哨組
命名由來,形態特徵,研究意義,

命名由來

屬名“Tujiaaspis”主要取自化石發現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的土家族;而種名“vividus”,譯為“靈動”,取自該魚在死後埋藏的時候恰好保存了一個“鯉魚躍龍門”的姿態,非常的靈動。
重慶發現的土家魚首次揭示了盔甲魚類頭後身體的解剖結構,其腹部一對縱貫全身的腹側鰭褶的發現,為脊椎動物成對附肢起源的“鰭褶理論”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化石證據。

形態特徵

靈動土家魚約6厘米長,全身披有菱形傾斜排列的鱗列,身體背部具有三個背鰭,其中前兩個背鰭彼此靠的很近,具有跟異甲魚類、花鱗魚類一樣的叉形下歪尾。還有適應底棲生活的扁平的腹部,在腹部中央還存了肛門,但是沒有臀鰭。不過腹部保存了一對縱貫全身的腹側鰭褶,由一系列V形外骨骼骨單元排列組成,並沒有發現肌肉和內骨骼支撐,鰭褶從頭後部一直延伸到尾尖。

研究意義

靈動土家魚的綜合研究,首次揭示出盔甲魚類頭後身體的解剖結構。在靈動土家魚的腹部發現的一對縱貫全身的腹側鰭褶,為脊椎動物成對附肢起源的“鰭褶理論”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化石證據。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運用性狀大數據、計算機流體動力模擬等新的技術方法對土家魚的腹側鰭褶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從功能機制上提出了有關脊椎動物成對附肢起源的新假說,即成附肢的產生最初是為了利用水流產生升力來抵消自身重力,而非增強推動力和控制方向。古生物化石證據與發育生物學的交叉印證,使得脊椎動物成對附肢的起源研究跟頜起源研究一樣成為演化-發育生物學的一個經典案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