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雉屬體重880-1650克;體長590-868毫米。
雄鳥羽色具金屬反光;臉部裸出,頭頂兩側各具有一束能聳立起的耳羽簇;下背和腰的羽毛邊緣披散如毛髮狀,翅稍短圓,第1枚飛羽幾乎同第8枚等長,而較第10枚長得多,第4枚稍微最長;尾長而逐漸變尖,不能向左右開展得很大,尾羽18 枚,中央尾羽比外側的長得多,前者內外羽緣均分離如發,後者僅外側羽緣呈分離狀;腳具短距。
雌鳥全身羽色暗淡,呈各種褐色和棕黃色,散布以更暗濃的雜斑;眼周有圈狀裸出部,翅的特徵與雄鳥一樣;尾較雄的短,沒有分離狀的
羽緣。
棲息環境
棲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陸地各種生態環境中,夏季能耐受32℃以上高溫,冬季零下35℃也能在冰天雪地行動覓食。生活於從平原到山區,從河流到峽谷,不同高度的開闊
林地、灌木叢、半荒漠及農耕地。
生活習性
雄鳥單獨或成小群活動,雌鳥與其
雛鳥偶爾與其他鳥合群。適應性廣,抗寒,耐粗。飲冰碴水,不怕雨淋。性情活潑,善於奔走,不善飛行。雉雞喜歡遊走覓食,奔跑速度快,高飛能力差,只能短距離低飛,而且不能持久。
叫聲特殊,雉雞在相互聯繫,相互呼喚時常發出悅耳的叫聲。就像“柯——哆——囉”或“咯——克——咯”。當突然受驚時,則暴發出一個或系列尖銳的“咯咯”聲,繁殖季節,雄雉雞在天剛亮時,發出“克——多——多”歡喜清脆的啼鳴聲,日間炎熱時,雄雌雉雞不叫或很少嗚叫。
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秋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果實、種子、植物葉、芽、草籽和部分
昆蟲為主。冬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嫩芽、
嫩枝、草莖、果實、種子和穀物為食。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保加利亞、中國、喬治亞、希臘、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哈薩克斯坦、韓國、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日本、緬甸、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引進: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哈馬、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加拿大、智利、克羅地亞、古巴、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日本、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墨西哥、摩爾多瓦、黑山、英國、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羅馬尼亞、聖赫倫那、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烏克蘭、英國、美國、越南。
繁殖方式
野生狀態下雉雞在繁殖季節以1雄配2-4雌組成相對穩定的“婚配群”,每年2-3月開始繁殖,5-6月是繁殖高峰期,7-8月逐漸減少,並停止。南方較北方早些。 野生狀態下,雌雉雞年產蛋2窩,個別的能產到3窩,每窩15-20枚蛋。蛋殼色為淺橄欖黃色,土黃色、黃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不同類型。橢圓形,蛋重24-28克,縱徑25-32.5毫米,如第一窩蛋被毀壞,雌雉雞可補產第二窩蛋。在產蛋期內,雌雉雞產蛋無規律性,一般連產2天休息1天,個別連產3天休息1天,初產雌雉雞隔天產1枚蛋的較多,每天產蛋時間集中在上午9時至下午3時。
該屬物種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亞種數量 |
---|
1 | | Phasianus colchicus | Linnaeus, 1758 | 30種 |
---|
2 | | Phasianus versicolor | Vieillot, 1825 | 4種 |
---|
種群現狀
該屬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