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航海學院(集美航海學院)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

集美航海學院一般指本詞條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福建航海教育由被毛澤東讚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於1920年創辦,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航海類教育的高等院校。在國內和東南亞具有廣泛影響力,被譽為“中國航海家的搖籃”。1952年8月,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學校(前身為福建船政學堂)併入,1952年9月,福建私立集美水產商船專科學校與廈門大學航務專修科合併成立“國立福建航海專科學校”,1952年,時為新中國僅有的三所高等航海學校之一。

1953年,福建航海專科學校與大連海運學院合併。1954年,在陳嘉庚的呼籲下,集美學村恢復航海教育,成立“廈門市私立集美水產航海學校”。1970年併入廈門大學,1973年又脫離廈門大學。1978年底,學校更名為“集美航海專科學校”,1989年5月更名為“集美航海學院”,時為交通部直屬高校。1994年10月,集美學村原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集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五所高校合併組建為集美大學,學校更名為“集美大學航海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美航海學院
  • 外文名:Jimei Navigation college
  • 簡稱:集美航海,集美海院
  • 校訓:誠毅
  • 創辦時間:1920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知名校友袁紹宏邵哲平
  • 所屬地區:福建廈門
  • 主要院系:航海系
  •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嘉庚路1號
  • 前身福建航海專科學校
辦學條件,學院規模,研究所,學院沿革,

辦學條件

學院擁有國內先進的航海雷達模擬器、大型船舶操縱模擬器、 GMDSS 模擬器和水上訓練中心,實驗室總面積約 6000 平方米,實驗設備總資產3500 多萬元。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穩定的海上實習基地(兩艘4--8萬噸級實習船:華光、清華山、安平1號)。 學院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一個及福建省船舶與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一個。
學院設有航海技術、交通運輸(國際航運管理方向)、物流管理三個本科專業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碩士點,全日制在校生近2400人。航海技術專業以培養專業思想穩定、紀律嚴明、踏實肯乾並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的高級航海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學生實行半軍事化管理。交通運輸專業(國際航運管理方向)依託航海技術專業的辦學優勢,立足航運,側重國際航運管理,培養能勝任港航企事業單位管理的高級套用型人才。物流管理專業順應物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培養能勝任現代物流管理的高級套用型人才。
佇列訓練佇列訓練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大學航海學院

學院規模

學院設有航海教研室、船藝教研室、船舶管理教研室、航運管理教研室和物流管理教研室等 5 個教研室,航海技術實驗室、通導實驗室和水上訓練中心等 3 個實驗室。設有航海技術研究所、現代物流研究中心、海商海事研究所、船舶助航技術研究所和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等,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福建省科技重點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服務海西重點建設項目等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學院注重“雙師型”的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培養和引進,不斷提高教師的學歷學位等級與實船工作能力,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
省級文物建築省級文物建築
現有專任教師80人,實驗人員28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1人;實驗人員中高級實驗師12人。學院有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及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專業學位一個,學院交通運輸學科是福建省2008-2015年唯一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支撐學科之一,共有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系統、海上交通信息系統、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物流)規劃與管理等四個研究方向。
航海學院老師護航亞丁灣航海學院老師護航亞丁灣

研究所

船舶助航技術研究所
隨著計算機技術、衛星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交換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套用,船舶助航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為海上安全航行技術研究領域的主流方向,船舶助航技術的研究成果和推廣套用迅速發展。國際海事組織IMO、國際航標協會IALA不斷推進助航新體系、新技術和相關標準的研究和建設,如VTS、AIS以及E-NAVIGATION、E-ANSI等。船舶助航技術研究所面向行業內國內外船舶助航技術發展的實際需求,密切跟蹤IMO、IALA、IHO等國際組織的最新標準和技術規範,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科研成果,通過課題研究、技術創新、科研成果產品化運作及套用推廣,在船舶助航技術研究領域,已承接了許多的課題,開展了多項學術研究工作,如:《基於3G和網際網路技術的航標信息系統》、《航標遙測遙控管理平台的研發》、《廈門灣實時助航信息發布系統的研發與套用》、《AIS基站伺服器及其共享發布平台》、《航標三維信息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前期研究》等項目,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數十篇,EI檢索8篇,獲得省部級科技獎2項,取得《網路電子海圖信息系統(WEB-ECDIS)V1.0》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符合IHO S-57/52的電子海圖GIS系統,實現了從數據解析、數據編輯、符號製作、分層顯示、空間分析等功能。與上海海事局廈門航標處合作多年,共同為我國航標助航信息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國家海事部門的充分肯定,成為上海海事局航標技術研究中心(南方)技術支持單位。
在雪龍號工作的學院老師在雪龍號工作的學院老師
進擊的航海健兒進擊的航海健兒
所長:張杏谷教授
副所長:彭國鈞博士
秘書:柯冉絢碩士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嘉庚路1號集美大學航海學院
現代物流研究中心
1.主要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第三方物流、物流系統規劃設計、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係、航運物流發展戰略與規劃、貨櫃運輸現代化管理、貨櫃多式聯運網路設計和路徑最佳化、海峽兩岸航運物流關係等方向研究。
2.主要研究成果
近幾年在物流學科主要承擔了將廈門建成對台物流基地的可行性研究、基於知識的貨櫃船舶自動配積機理研究、把廈門港建設成為國際貨櫃樞紐港的對策研究、廈門建設成為世界石材貿易和物流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基於供應鏈網路的動態聯盟構建最佳化理論與方法等省市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在各種學術期刊上發表50多篇物流方面的論文。
海商海事研究所
集美大學海商海事研究所旨在立足國際航運套用研究,充分利用集美大學豐富的專業人才資源,從事國際航運和港口建設及經營管理研究,以及相應課題的研究和諮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海商法律研究、海上保險法研究、港口法律研究、海洋法研究、海事安全研究、航運管理研究、海峽兩岸通航研究、國際航運政策與市場研究、國際多式聯運中的法律問題研究,港口經濟與管理研究, 通航評估和港口規劃研究。主要研究項目和成果有:國家基金項目2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省研究項目4項,市研究項目2項等。
模擬設備模擬設備
航海技術研究所
集美大學航海技術研究所,1995年經福建省教育廳批准建立的。現改制為“院所合一”的研究所。主要從事船舶操作智慧型化,海上交通信息處理、顯示與控制,航海與港口模擬工程等航海技術的套用開發及套用基礎的研究,以及航運管理與法規、物流管理與技術,海峽兩岸航運與經貿關係等研究。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省市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成功研製居國內先進水平的“天文導航儀”、“船舶操作信息自動記錄儀”等導航儀器。研製的“GMDSS模擬器”通過了交通部的鑑定,已投入教學使用多年,並作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廣州海運集團、廈門海洋職業學院推廣使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
海上交通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社會、國家海事主管部門和航運企業的永恆目標,也是國內外航海院校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隨著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等高科技成果不斷套用到海上交通領域,海上交通安全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但我國對於海上交通安全風險的防控水平與國外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並且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上運輸面臨著船舶數量劇增、海上通航環境複雜、海盜劫船事件頻發等形勢,海上運輸所面臨的新形勢對海上交通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社會對於海上交通安全方面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成果有著廣泛和巨大的需求。
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針對國內外海上交通安全保障技術發展的實際需求,主要從事交通安全保障技術和應急處置關鍵技術的研究,在海上交通安全保障技術領域,已積累了一定的研究經驗,開展了船舶動態監管、智慧型視頻監管、船舶安全風險評估、航標配布等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發表相關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有10多篇被SCI、EI、ISTP等收錄、檢索,出版書籍多本。所參與的國家863項目榮獲國家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三等獎。
其研究方向有:
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方法與保障技術
通航環境規劃與評價技術
海上交通安全評價與船舶安全風險評估技術
海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技術與協調聯動決策技術
海上船舶交通監管與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聯動技術

學院沿革

1920-1960
1920年2月 陳嘉庚在集美學校創辦水產科,招收舊制國小畢業生,學制四年,漁航兼學。
1921年2月 “福建私立集美學校”總校名定立,內分中實部(包括中學、水產科、商科),師範部,女師部,國小,幼稚園。
1921年9月 水產科與商科合稱為“集美學校實業部”。
1924年1月 水產科改稱為“集美學校水產部”。
1925年1月 水產部改為“集美學校高級水產航海部”,招收國中一年肄業學生,學制五年,漁航兼學。
1926年5月 陳嘉庚從法國購進一艘載重為274噸的拖網漁輪,定名為“集美二號”。該輪為中國第一艘拖網漁輪,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漁輪。
1927年3月 改部為校,定校名為“私立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
1932年9月 增辦新學制,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三年,開始編高一組。
1935年春 校名改為“私立集美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
1937年12月 因日寇入侵,學校遷往安溪縣官橋鄉
1938年1月 集美各中等學校全部遷入安溪文廟,合併辦學,定名為“福建私立集美聯合中學”,水產航海職業學校改為水產航海科。
1939年2月 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三科脫離“聯合中學”,定名為“福建私立集美職業學校”,移往大田縣城關。
1939年10月 因日寇飛機轟炸,職業學校疏散到大田城外玉田村上課。
1941年8月 獨立為校,恢復原名“私立集美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簡稱“集美高水”)。
1942年8月 為便於閩南沿海各縣學生入學,“集美高水”遷到安溪縣城南街王田祖神祠。
1944年2月 福建教育廳因“集美高水”設備完善,將省立水產職業學校委託“集美高水”代管(該校至1946年3 月遷至莆田縣。)
1945年8月 抗戰勝利,學校由安溪遷回集美原址,但原校舍被日寇飛機轟炸破壞嚴重,學校逐步修復校舍。
1947年9月 學校分設漁撈科、航海科兩個專業,但漁撈科只招收一屆就停辦了,學校主要辦航海科。
1949年9月23日 集美解放。
11月28日 國民黨軍隊飛機轟炸集美,校舍遭到嚴重破壞。學校遷到後溪下店圩借民房續辦。
1950年6月 學校遷回集美原址。
1951年1月 國家教育部電準成立“福建私立集美水產商船專科學校”(簡稱“集美水專”),由“集美高水”負責辦理,招收高中畢業生,開設駕駛專業,學制為三年。
1951年8月 “集美水專”獨立辦校。
設在惠安崇武的“福建省立水產職業學校”併入“集美高水”。
1952年8月,設在福州馬尾的“福建省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前身為福建船政學堂)航海科併入“集美高水”。
1952年9月 經教育部批准,“集美水專”與廈門大學航務專修科合併成立“國立福建航海專科學校”(簡稱“福建航專”),校址設在集美。新辦養殖科,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為三年;並增辦了“航海科工人子弟速成班”(簡稱“航速班”),因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學制定為四年。航海專業新生停招。
1952年12月 經福建省教育廳批准,校名改為“福建省同安私立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53年11月 “福建航專”併入由上海航務學院東北航海學院合併成立的大連海運學院
1954年9月 增設輪機專業,培養目標是漁業輪機技術員,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為三年。
1955年2月22日 農業部、高教部、交通部聯合下文,決定集美水產航海學校仍保持私立,漁撈、養殖、輪機三個專業由農業部負責指導,並分配畢業生;航海專業由交通部負責指導,並分配畢業生。
1955年6月30日 經福建省教育廳批准,校名改為“福建省廈門市私立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55年秋季 恢復航海專業招生,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改為四年。
1956年 學校經費開始全部由國家負責(解放初幾年學校經費主要由陳嘉庚負責,部分由國家補助)。
1957年1月 集美水產航海學校歸划水產部、交通部領導。
1957年秋季 全校四個專業共有27個班級,在校生數達1196人,為建校以來學生數最多的一年。
1958年3月 由陳嘉庚提議,並徵得中央和省里有關部門同意,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分為兩個學校,分別定名為“福建省廈門市私立集美水產學校”(該校遷到新校址,歸水產部領導),“福建省廈門市私立集美航海學校”(仍在原址,歸交通部領導)。
1958年6月 交通部將集美航海學校下放給福建省交通廳領導。
1958年秋季 增設“輪機管理”(屬海船方面的)、“汽車技術使用與修理”、“公路與橋樑”三個新專業,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均為四年。
1960年春季 經省委批准,省交通廳決定在集美航海學校的基礎上,籌建“福建交通專科學校”(簡稱“福建交專”),並開始招收“汽車技術使用與修理”、“公路與橋樑”兩個專業大專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為二年。
1960年8月 集美航海學校的汽車、公路兩個陸上專業劃給“福建交專”,一併遷往閩侯縣枕峰。
1960年秋季 集美航海學校增辦“船舶修造”、“海上水工建築”兩個新專業,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為四年。
1961-1990
1961年1月 “海上水工建築”專業改為“船機修造”專業。
1961年10月27日 經省交通廳批准,校名改為“福建集美航海學校”。
1962年2 月 “福建交專”停辦,該校的中專2 個專業併入“集美航海學校”。全校共有6 個專業(駕駛、輪機、汽車、公路、船體修造,船機修造),學制均為四年,在校學生為851人。
1962年秋季 取消“船體修造”和“船機修造”兩個專業,併入輪機專業。公路專業停止招生(至1965年7月最後一屆學生畢業,該專業停辦)。
1963年8月 集美航海學校重歸交通部領導。
1964年1月 校名改為“集美航海學校”(一直延用到1978年12月改為大專為止)。
1964年秋季 汽車專業停止招生(至1967年7月最後一屆學生畢業,該專業停辦)。
1965年6月 交通部將集美航海學校下放給廣州海運局領導。
1965年秋季 廣州海校兩個班在集美航海學校附讀。
1966年6月 開始“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處於癱瘓狀態。
1968年9月 軍宣隊進駐學校。
1968年10月 工宣隊進駐學校。
1968年11月 成立集美航海學校“革命委員會”。
1970年5月20日 福建省革命委員會下文決定,撤銷集美航海學校,併入廈門大學。
1970年8月 原集美航海學校教職工,除34名留在廈門大學海洋系及各單位外,其餘一百多人都下放到市區和外地一些中國小及企事業單位。
1971-1990
1972年初 廈門大學海洋系航海專業遷到原集美航海學校校址,開始舉辦短訓班。
1973年2 月 在航海專業的基礎上,籌辦廈門大學航海系。
1973年7月17日 國務院科教組下文將廈門大學航海系改為“集美航海學校”。
1973年9月 集美航海學校復辦,歸交通部遠洋運輸總公司領導。
1973年秋季 進行復辦後第一次招生,招收工農兵學員,開設駕駛、輪機兩個專業,學制均為二年。
1974年秋季 增辦英語師資班,學制為二年。
1975年秋季 增辦“船舶電工”新專業,學制為二年。
1976年10月 全校師生慶祝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偉大勝利。
1978年12月28日 經國務院批准,集美航海學校升格為集美航海專科學校,仍歸交通部遠洋局領導。
1979年1月 開辦大專班,招收高中畢業生,開設駕駛、輪機、船電三個專業,學制均為三年。
1979年7月 開始參加全國高校統一招生。
1979年10月 交通部決定集美航海專科學校由交通部直接領導。
1980年7月 最後一屆中專生畢業,中專部分結束。
1983年8 月 專業科改為系,航海系設駕駛專業,輪機系設輪機、船電兩個專業。
1984年秋季 開始試辦招收國中畢業生的五年制專科班。
1986年8 月 成立船舶電氣工程系,原船電專業劃歸該系。
1986年9月 成立集美航專夜大學,設船舶電氣管理專業,學制為三年半。
1987年6月 成立“集美航海專科學校校友聯誼會”,組成第一屆理事會。
1987年秋季 在電氣系增設“海洋船舶通訊與導航”專業,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為三年。
1989年5月11日 國家教委正式批准集美航專改為集美航海學院。
1989年8月 新建的學院分部開始使用(分部面積為163畝),電氣系遷進分部。
1989年9月11日 舉行“慶祝集美航海學院建立大會”,宣布交通部任命的學院黨政領導班子,學院正式掛牌。
1990年3月 交通部任命集美航海學院院長。
1991-2007
1991年8月 輪機系搬遷到分部。
1994年4月21日 為適應航運事業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經交通部教育司批准,學院正式成立“國際航運管理系”。
1994年6月2日 經交通部教育司同意,撤銷“通導系”和“船電系”,保留“航海系”和“輪機系”,新組建“電氣工程系”。
1994年6月30日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委正式批准授予我院“海洋船舶駕駛”專業和“輪機管理”專業學士學位授予權。
1994年10月21日 經國家教委批准,以集美學村五所院校組建的“集美大學”正式成立,我院仍保留“集美航海學院”校名和法人資格。
1998年2月16日 經國教委批准,我院原“工業電氣自動化”、“無線電技術”兩個專業升為本科,專業名稱改為“工業自動化”和“通信工程”,從1998年起開始招收本科生。
1998年7月1日 學院通過了國家海事局對“學院船員教育和培訓質量體系”進行的全面審核,取得了合格證書。
1998年7月6日 交通部和福建省正式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集美航海學院劃轉福建省管理協定書”,從本協定書籤字生效之日起,集美航海學院建制撤銷,併入集美大學,成為集美大學航海學院。
1998年12月19日 省委宣傳部任命集美大學航海學院黨委書記和院長,學院實質性併入集美大學.
2007年10月15日 為了使集美大學水運交通學科專業成為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學科專業,將集美大學建設成為我國高素質船員教育與培訓的重要基地,福建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共建集美大學水運交通學科及相關實驗室的建設,保持該學科的優勢。支持學校創建福建省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並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