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水產學院

廈門水產學院,1972年,上海水產學院奉命遷到廈門,並改稱廈門水產學院,學院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集美學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水產學院
  • 創辦時間:1972年
  • 類別:公立
  • 學校類型:綜合
  • 屬性:省屬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
基本概況,學院歷史,專業設定,教育成果,師資力量,教學設備,

基本概況

廈門水產學院,上海水產學院奉命遷到廈門,並改稱廈門水產學院,學院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集美學村。
集美學村是中國水產教育發祥地之一。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國9年(1920年)在集美學校創辦水產科,以後幾經變遷,為以後廈門水產學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學院歷史

1972年,廈門水產學院開始招收漁業機械、製冷工藝、淡水養殖3個專業,第一屆招生100人,以後逐年增設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水產資源、水產品加工工藝、罐頭食品工藝、漁船動力機械、漁業電子儀器及漁船船體設計與製造共11個專業,並按學科分設了水產養殖系、海洋漁業系、水產加工系、漁業機械化系、船舶製造系、基礎課部、馬列主義教研室,共建立35個實驗室。
“文化大革命”期間,廈門水產學院的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其間,共招收三年制學生894人、“社來社去”學生106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恢復4年學制。
1977年以前,廈門水產學院屬福建省領導,面向全國招生。1978年起,歸屬國家水產總局和福建省雙重領導,以國家水產總局為主。
廈門水產學院
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上海水產學院和續辦廈門水產學院,學院一分為二,兩院於1979年12月起,各自獨立辦學。
初分校時,只有漁業機械、漁船動力機械、漁業電子儀器、漁船船體設計與製造4個專業學生留在廈門水產學院。1981年,增設製冷工藝、海水養殖,達到6個專業。1982年1月,國務院批准該院為首批授予學士學位的高等學校之一。

專業設定

該院現設4個系、8個專業,面向全國,學制4年。此外,設定食品檢驗、工業管理工程、水產品貯藏與加工、外經財務會計等8個二年制、三年制的專科專業。該院於1987年經農業部教育司批准,開辦夜大學,設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電子儀器及測量技術、企業管理工程、財務會計4個專業。1984年,該院成立“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廈門水產學院分院”,擔負部屬系統企事業管理幹部的培訓工作。形成了農科、工科、管理學科兼容;本科、專科,繼續教育並舉的格局。

教育成果

廈門水產學院在水產科研方面做出一定成績。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該院有3個項目獲獎,在福建省科學大會上有18個項目獲獎。近年來,在海、淡水養殖方面,該院以對蝦和經濟魚類(鯛魚、牙鮃、石斑魚)為主攻方向,從苗種繁殖、雙季養殖技術、飼料開發利用、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形成系列化研究,並深入生產現場,提供諮詢服務,為福建沿海水產業的高速發展作出切實貢獻。在水產品保鮮加工方面,加強對水產加工基礎理論探討和保鮮加工工藝的研究,取得的成果經推廣套用,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在漁業機械方面,加強經濟適用的節能、助漁、導航儀器的研製。自行研製的幾種型號定位儀已在南方沿海普遍套用,成為校辦電子儀器廠的主導產品。學院與龍海縣錦江漁牧公司等合作,進行的“雙季對蝦養殖試驗”,已獲科技成果及顯著效益。
1980年以來,該院接待來自美國、日本、蘇聯、英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學者來訪或短期講學。派出教師赴西德、日本、美國、英國、泰國、丹麥挪威、加拿大、奧地利攻讀學位、短期進修、參觀考察、交流合作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廈門水產學院學報》於1981年創刊,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在1989年度全國優秀編輯質量評比中,獲省一等獎、全國三等獎。
廈門水產學院創辦初期,使用原集美水產專科學校和集美華僑補習學校校舍。現已建設新校區,校園面積267畝,建築面積已達7萬多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0餘萬冊,中外期刊1500餘種。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229人,其中副教授40人、講師(含相應中級技術職務)97人、教員29人、助教61人。在校學生1107人。 學院創辦以來,為國家培養了3372名水產專業人才,他們遍布祖國大陸除西藏、青海以外的27個省、市、自治區。

教學設備

學院現設實驗室39個。學院的漁業機械廠、食品冷凍廠、電子儀器廠、印刷廠是國家教委評定的合格企業。海水育苗場、淡水養殖場等為教學、科研提供良好的實習與試驗基地。此外,還與莆田、東山、龍海等地的養殖單位建立長期的協作關係。1986年,學院建立了水產生物陳列館,分鯨館和海洋生物陳列室兩部,有魚類標本800餘種,具有專業特色與觀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