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今佛道論衡

集古今佛道論衡

凡四卷。唐代道宣撰。又稱集古今佛道論衡。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敘述佛、道二教間論爭之事跡。據現在學者考證,《集古今佛道論衡》所陳述過程的真實性是令人質疑的。始自後漢明帝二教角試之事,終於唐高宗時於司成宣范義頵宅內評難莊易義之事,總計三十三條。其卷首冠有龍朔元年之自序。又唐代智升撰有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大唐內典錄卷十、開元釋教錄卷八、新唐書藝文志第四十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古今佛道論衡
  • 朝代:唐代
  • 作者道宣
  • 總卷數:四卷
  • 又稱:集古今佛道論衡
  • 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參考文獻,宗旨,代表事件,

參考文獻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唐代京兆西明寺釋道宣撰。本書在《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有記載。據現在學者考證,《集古今佛道論衡》所陳述過程的真實性是令人質疑的。但《宋高僧傳》卷十四《道宣傳》反而漏列。本書系“唐龍朔元年(661)於京師西明寺實錄”(據本書卷首序題下注),至麟德元年(664)才最後撰定。麗刻本卷四續附首雲“唐麟德元年於京師西明寺撰述”。其後三年,乾封二年(667),作者去世,因之此書是他晚年的作品。
集古今佛道論衡

宗旨

本書撰集的宗旨,據作者在自序中說,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道教人士時有異議,為了明辨是非,作者才“商榷由來,銓衡敘列”,撰成此書,名之為《佛道論衡》。
據《新唐書·藝文志》所載,道宣著述有二十二種,其中與本書最有關係者為《廣弘明集》。《廣弘明集》分十篇,第一《歸正篇》與第二《辯惑篇》收集歷代佛道爭論有關的文獻。本書第一、二卷所收唐代以前的文章多半是內容相同的。從分量上看,幾占本書全書五分之二。其次與本書有關係者,為《續高僧傳》。本書部分材料亦有采自《續傳》而稍加補充的。

代表事件

佛法從後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到唐高宗麟德年間,約六百年,其間佛道爭論的事情很多,本書但錄其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言論三十篇(附錄未算在內)。第一卷錄後漢明帝時事一篇,三國吳主孫權時事一篇,元魏時事一篇,劉宋文帝時事一篇,元魏明帝時事一篇,梁武帝時事一篇,北齊文宣帝時事一篇,共七篇。附錄曹植、孫盛等論文三篇。第二卷錄北周武帝時事三篇,北周宣帝時事一篇,隋文帝時事二篇,共六篇。第三卷錄唐高祖時事三篇,唐太宗時事七篇,共十篇。第四卷錄唐高宗時事七篇,附錄道士郭行真舍道歸佛文十六章。
本書四卷,現存宋、元、明各刻本,一般都以唐高祖、太宗時十事為第三卷,高宗時七事為第四卷,郭行真舍道歸佛之文附於末尾。惟北宋初刻本及麗藏初刻本失第三卷,誤以第四卷當之,又誤以郭行真舍道歸佛文十餘段補為第四卷。但麗藏再刻本即已改正。
有關佛道論爭的問題
本書所收有關佛道論爭的問題,有些是在《弘明集》、《廣弘明集》中就已提過的,有些是只在本書中才見到。其中的如:一、佛道二教的夷夏問題,《牟子理惑論》中早已提到(見《弘明集》卷一),在南北朝時一直是作為道教反對佛教的口實,北周武帝滅佛即以“佛經外國之法,此國不須”為主要理由,雖經慧遠抗辯,終無濟於事(見本書卷二)。二、佛道二教的真偽問題,道士以華夷不同來攻擊佛教,佛徒則以為當時的道士是“黃巾之餘”、“妄托老君之教”,用以還擊道士(見本書卷三)。三、佛道地位先後問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關於名位次第的問題就與道教有爭執。李唐王朝為了鞏固其統治,自稱是道教祖師老子李耳之後,在三教名位次第上極力抬高道教。高祖武德八年下詔說:“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釋教後興宜崇客禮,今可老先次孔,末後釋宗。”當時勝光寺沙門慧乘與道士李仲卿等在國學中對此問題爭辯得很激烈。後來貞觀十一年太宗又下詔說:“殊俗之典,
郁為眾妙之先,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後,流遁忘返,於茲累代。……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沙門智實還因抗命被放還(見本書卷三)。玄奘於入滅前幾年為此事表陳高宗。高宗也沒有聽從他的請求(見《慈恩傳》卷九)。但不到五十年,天授二年(690)則天武后便改
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見《舊唐書》卷六)。
以上爭論的問題,有些已經提過,至於涉及兩教教理的爭論,則為道宣親自撰寫,一次是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詔令玄奘譯《老子》為梵文,玄奘與道士蔡晃等辯論道的翻譯問題。在先秦道家已經普遍在使用“理”解釋“道”。得道者則是體悟大道,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並把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透顯出來的人。先秦以後至唐此說被道家後學大大繼承與發展。而不是道路的意思,玄奘以“末伽”譯“道”,與道家道教理致不同。《集古今佛道論衡》與宋代贊寧的《續高僧傳》都極力貶低對方,以精神征服為榮,赫然唐初版的《呂祖參黃龍》,這種現象一種玄奘大師執於門戶之見故意曲解道家義理或者對道家理解不深,二來是道宣與贊寧想藉助大師之名貶低道教,從而達到佛高道低的宣傳效果。又一次是顯慶三年高宗召佛、道二宗到宮中詳述名理,道士李榮立道生萬物義,沙門慧立反駁他,極力描繪凸顯李榮愚鈍呆滯死板,這與宋朝官方所引的唐代李榮的資料不符。真實性不高,例如第四卷收集了唐初佛、道交涉事件七樁,《廣弘明集》中未曾收錄,而亦不見於他書。史料如《漢法本內傳》等,顯系偽造,而道宣本人又是極為執於門戶之見的,這未免是缺點。
道宣入滅後約五十年,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崇福寺沙門釋智升又撰《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它對道宣之作稍加補充,現不贅述。
關於漢末大叛亂以後的道教,我們擁有的材料也是令人失望的。它們要么所記日期不準確,要么根本不記日期,要么就根本抱有明顯的偏見,象在釋、道二教論戰交鋒時所寫的佛教小冊子那樣。除此之外,由於這些現存材料未經充分細心研究,所以不可能給這個時期的道教描繪出一幅準確的畫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