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粵北雖處於五嶺之南,但在地域上與
湘南、
贛南毗鄰,加之歷史上曾經多次與湘南、贛南有行政建制上的聯繫,所以,古代粵北方言與
湖南、
江西方言應該不無關係。這方面古人儘管沒有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覺察。在清代阮元所修的《廣東通》第九十三卷,就管男確指出:“留雄
連州,地連楚豫,言語大略相通,其聲重以急。”
在這裡,“韶雄
連州”是清朝等北地區的三個州一—
韶州、
雄州、
連州,泛指整個粵北地區:“楚”泛指今湖南省,“豫”是古代的豫章郡,泛指今
江西省。“言語大略相通”正說明了
粵北與
湖南、
江西方言的密切關係。
雄州鎮的方言較早引起學術界的注意。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1933)指出:“南雄、曲江二縣,我曾親往調查,二地各鄉全為客家,唯南雄城內頗雜湘贛系人,語言不與客家相似,亦不與廣東本地系相似。”利用現代語言科學的方法調查研究南雄方言的可能始於易家樂(Egerod,1983),他認為南雄話的白讀比接近湘方言更接近閩方言的白讀和與這個白讀層有關的南方語痕跡,南雄話的文讀比迄今描述過的任何其他方言更接近湘方言。謝自立上世紀 80 年代末也調查過南雄城關話,他認為“城關話自成一體,跟其他三片有較大的差別,究竟應該歸入哪個大方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調查過南雄城關話的還有鄭張尚芳和沙加爾(LaurentSagart),前者把南雄話歸入系屬未明的“韶州土話”,具體見於《中國語言地圖集》之 B13圖;後者認為南雄話和客家話源於幾百年前贛南一帶的某種方言(Sagart,2001)。比較有特色的還有南雄東部一帶的烏逕話,張雙慶、萬波(1996)詳細比較了烏逕音系與粵東、贛南客家音系的異同,認為烏逕話屬於客家方言。至於仁化縣東北部的長江話,客家方言的性質也比較明顯(李冬香,2000)。莊初升(2004)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的田野調查,認為分布在粵北的 10 個市縣區的粵北土話可以劃分為雄州片、韶州片和連州片 3 片,其中雄州片包括南雄市及仁化縣長江等地,明顯具有客家方言的性質,可以歸入客家方言。覃遠雄(2007)為即將出版的《新編中國語言地圖集》“平話和土話”圖所作的文字說明,同意莊初升(2004)的意見,把雄州片的土話劃歸客家方言。
南雄方言介紹
南雄境內方言極為複雜,大體可以分為四片:雄州話、上方話、下方話和北山話。
北山話在
百順鎮、
帽子峰鎮、
瀾河鎮、蒼石鎮(併入
全安鎮)(上述地區大都處於南雄的西北部)等鄉鎮通行,使用人口約3萬,占全市總人口的7.3%。
這三片地區的鄉民大多自稱祖上從江西或福建遷來,與客家關係密切。從語音特徵上看,這些地方的土語既有與客家話一致的地方,也有與客家話不同的地方。
雄州話只在市區
雄州街道及其近郊範圍內通行,使用人口約10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9.7%,它自成一體,無論在語音、
語調、辭彙和語法都與其他三片有較大區別,究竟歸入哪個大方言至今沒有定論。
雄州話介紹
雄州話在《中國方言地圖集》中標為歸屬未明的土話之一,原因是其在語音,辭彙和語法上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本文主要是討論其語法特點。本文共分三部分:詞法、
虛詞、特殊句式。
南雄市區雄州話,是個方言孤島、被縣郊的贛閩腔客家話(不同
梅縣腔)包圍。 初唐時,珠江口沙洲尚未淤積成陸,番禺是大片汪洋群島,氣候濕熱、多蚊蟲病毒,南遷的北人(部份廣府人祖先)難以忍受,大量聚居在粵北山區較涼爽的 南雄。
到宋朝,珠三角基本形成,這些廣府人的祖先便紛紛從南雄遷到珠三角,搶占耕地。廣府人祖先遷走後,元明清三朝,陸續有周邊省份人口遷入南雄,形成現在的南雄話。
學界稱雄州話為「未明歸屬的粵北土話」,它同時混有 吳語(30%字音)、官話(30%)、粵(20%)、贛(10%)、閩(10%)、湘(聲調) 等元素,總體傾向吳語,基本吻合 紹興越劇、蘇州評彈 的唱詞。
語法特點
一、 詞法
雄州
話的口語用字特點很多,現在選取口語中常用的字“佬\俚\公\牯\婆\嫲\冇\頭\得\夫娘”來作為例子。
1.【佬】 常用於詞語的詞尾,是詞語附加式。它的用途如下:
(1)詞尾“佬”是名詞化的標誌,它的用法與廣州話的“佬”基本一致。加在地名後則表示該地區的人。此時的“佬”用在地名後帶有貶義
色彩,不是尊稱。
南雄佬、
韶關佬、
廣州佬、
北方佬、城壁佬。加在動賓詞組後則表示操某種職業的人。打鐵佬、補鑊佬、耕田佬、碾米佬。
(2)雄州話中的“佬”還可以加在親屬稱謂後,不論長輩晚輩,。一般是背稱時說,帶有親熱成分,而不沒有貶義色彩。公佬(祖父)、婆佬(祖母)、爺[ya]佬(父親)、借[jia]佬(母親)、姐佬(姐姐)、哥佬(哥哥)、弟佬(弟弟)。
(3)“佬”字雖然有時能夠用“人”代替,比如第一種用法。但表示特指的人稱代詞時,一般用“佬”,而不能用“人”。如下:陪個佬 那個人伽個佬 這個人
(4)“佬”字除了以上所述的辭彙外,還可以組成“佬佬”。它有兩種讀法,依借其聲調的不同和語用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佬佬 疑問語氣 表示“誰,哪一個”
佬佬 陳述語氣 表示“大家,全部”
2.【俚】 這也是雄州話日常交際中常用到的字。它也常用於詞語或句子的尾部。
(1)可加在許多事物名稱後,作為詞尾後綴,此時的意義相當於國語中的“子、兒”。凳俚(凳子) 橙俚(橘子) 枇俚(柿子)瓜俚(瓜) 老鼠俚(老鼠) 雞藍俚(童子雞)
(2)可加在動賓詞組後,使其成為名詞性結構。
打地雷公俚”,表示“打陀螺”(一種遊戲)行為。
“打爆竹俚”, 表示“放爆竹”這種行為。
(3)它還可以加在指示代詞後面,表示實在意義,這時和指示代詞一起組成了方位詞。
陪(那)+俚 —— 陪俚(那裡)
伽(這)+ 俚 —— 伽俚(這裡)
臘(哪)+俚 —— 臘俚 (哪裡)
3.【公】、【婆】、【牯】、【嫲】在雄州話中它們都是用來稱呼某種男女或區別某些動物的雌雄。這在很多南方方言都有類似現象,只是用字有些不同。而“公”、“婆”是用來稱呼尊親屬的,有時稱呼某種男女;“牯”、“嫲”也可以用來區別某些動物的性別。“牯”、“嫲”,多指豬、牛等哺乳動物。而它們的用法與客家話中的“牯”、“嫲”的用法是相似的。②
公公(祖父) 婆婆(祖母)
假公(外祖父) 假婆(外祖母)
賊牯(男賊) 賊嫲(女賊)
肥牯(男胖子) 肥婆(女胖子)
矮牯(男矮子) 矮嫲(女矮子)
豬牯(公豬) 豬嫲(婆)(母豬)
姨爹(姨丈) 姨婆(姨母)
牛牯(公牛) 牛嫲(母牛)
“公”、“婆”、“牯”、“嫲”,其實也不限於上文說的表示性別,下文則討論其它的特點。
“公”,除指男性和雄性動物外,還可以泛指動物、身體器官、自然界或其他事物。
鼻公(鼻子) 耳公(耳朵) 雷公(雷)
“嫲”,也可以不指女性也不指雌性動物,而用於指某些器物。
勺嫲(水勺) 笠嫲(斗笠)
4.【頭】這個也是雄州話中較為常用的交際字。它的意義主要有兩種:
(1)它和國語中的“頭”表示相同的意思,即腦袋的意思。如頭額殼(頭顱)。
(2)“頭”還可以加在上下或身體器官等詞後,組成具有實在意義的名詞。
上頭(上邊、上司) 下頭(下邊、下屬)
腳趾頭(大腳指頭) 手指頭(大拇指)
(3)“頭”還可以加在名詞後面,做詞尾,不代表任何實在意義。
豬牯頭(公豬) 日頭(太陽)
二、雄州話的虛詞
在南雄雄州話中有幾個比較特殊的動態助詞。如:“緊”、“緊得”、“波”、“了波”
1.“緊”、“緊得”,是後置的修飾性虛詞,大多粘附在謂詞之後作為修飾成分,在語法意義上表示某種動作行為的持續。它組成語句的形式為“主語+V+緊+賓語”
〈1〉我食緊飯(我正在吃飯)
〈2〉我打緊籃球(我正在打籃球)
〈3〉我同佢講緊得話(我和他正在講話)
“緊”,是屬於不可擴展的單位,緊跟在謂語後面,而在謂詞和它之間不能再加任何詞。
“打緊籃球”不能說成“打得緊籃球”
但也並不是全部“緊”都符合這個規律, “緊”在南雄雄州話中還有重要,嚴重,緊急的意思。
〈4〉不打緊(不著急,沒關係)
〈5〉要不要緊?(嚴重不嚴重?)
2.“波”、“了波”,在語法意義上表示結束了某種動作行為,語法功能上屬於結構性虛詞,通常附加在該行為動詞的後面。它組成的語句的形式為“主語+V+波(了波)+賓語”
〈6〉佢睡了波覺(他已經睡了)
“V+波(了波)+賓語”,賓語可以省略(佢睡了波),而加賓語的情況又分兩種情況
A.由名詞或代詞直接作賓語
〈7〉佢打波我(他打了我)
〈8〉我食了波飯(我已經吃了飯)
〈9〉紙飛機飛了波陪邊(紙飛機飛過去了那邊)
B.由謂詞性詞組充當賓語
〈10〉我昨日移波做客(昨天我去了做客)
〈11〉佢移了波打籃球(他已經去了打籃球)
在被動句中,在“了波”,“波”後還可以加上補語,它組成的語句的形式為“主語+被動詞+賓語+V+了波(波)+補語”
〈12〉佢拿上司調了波走(他被上司調走了)
值得注意的是,波和了波表示的意思還是有所不同的,雖然都是表示完成態
A佢移波廣州。(他去過廣州)
B佢移了波廣州。(他已經去了廣州)
A句中只是說他曾經去過廣州,至於現在在不在廣州則是未知。
B句中說他現在離開了當下的場所而去了廣州,現在是在廣州或去廣州的途中。
所以 含“波”的句子和英語中的過去完成時相似,而用“了波”的句子則和英語中的現在完成時相似。
而如果在句子中加入相應的時間副詞,句子的意思又會有變化。
〈13〉我昨日就影波相。(我昨天就已經照相了)
〈14〉佢伽刻移波廣州。 (他現在去了廣州)
〈15〉我昨日就影了波相(我昨天就已經照相了)
〈16〉佢伽刻移了波廣州。(他現在去了廣州)
雖然這兩句中表達的意思大致上差不多,但是〈13〉、〈15〉句強調照相這個動作已經結束了,而〈14〉、〈16〉句照相強調這個行為已經完成了。
三、雄州話的特殊句式
(一)被動句
在
雄州話中,被動句的表示是很有意思的。它的表示不是用“被”,而是用帶有主動色彩的“拿”。它的意義相當於國語中的“被,叫,讓,給”。其作用是在於引出施事。
〈17〉飯拿佢食齊波。(飯全部被他吃完了)
〈18〉茶杯拿佢打爛了波(茶杯讓他打爛了)
〈19〉我拿佢騙了波。(我給他欺騙了)
〈20〉你不拿佢講話系不得既(你不叫他說話是不行的)當它用在被動句時,賓語一般不可省略。
〈21〉衣服拿雨全部淋濕了(衣服全部被雨淋濕了)而不像國語中的“被,叫,讓,給”表被動時那樣可以省略
〈22〉衣服被全部淋濕了
但 “拿”,在雄州話中也有其本意,就是國語中的“取、給”的意思,這時的“拿”和國語中的“給”最為接近。其作用是引出收益的或受損的與事來,常用在祈使句中。
〈23〉你拿飯過我(請你取飯給我)
〈24〉你拿陪本書過我(請你給那本書給我)
(二)疑問句
雄州話中的是非疑問句、反詰疑問句也是比較有特點的。
是非疑問句又有兩種形式:
1.以“有冇”為疑問詞的是非疑問句。
〈26〉佢有冇錢移學校?(他有沒有錢上學?)
〈27〉你屋下有冇電腦?(你家裡有沒有電腦?)
2.以“唔填”作句尾疑問詞。
〈28〉你食過波飯唔填?(你有沒有吃過飯?)
〈29〉你打過桌球唔填?(你有沒有打過桌球?)
〈30〉你看過波伽部電影唔填?(你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
兩者有相通的地方。就是“有冇”可以完全代替“唔填”,而意思不變。
〈31〉你有冇食過飯?(你有沒有吃過飯?)
〈32〉你有冇打過桌球?(你有沒有打過桌球?)
〈33〉你有冇看過伽部電影?(你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
但是“唔填”卻不能完全代替“有冇”,而是有條件的。只有“有冇”疑問句中,在“有冇”的後面緊跟著動詞,這個時候,“唔填”疑問句才可以代替“有冇”疑問句。也就是只有A型句才可以互相替代,而B型句和C型句都不可以代替。
〈34〉你有冇移過廣州?(你有沒有去過廣州?)
〈35〉你移過波廣州唔填?(你有沒有去過廣州?)
〈36〉你有冇當過兵?(你有沒有當過兵?)
〈37〉你當過兵唔填?(你有沒有當過兵?)
〈38〉佢有冇開過汽車?(他有沒有開過汽車?)
〈39〉佢開過波汽車唔填?(他有沒有開過汽車?)
反詰疑問句,即反問句。通常句尾加上語氣詞“咩”來表示反問,在語氣上帶有不滿,反駁的意味。
〈40〉系咩?(是這樣子的嗎?)
〈41〉你唔系移過波咩?(你不是去過了嗎?)
〈42〉佢唔系傻個咩?(他不是傻的嗎?)
〈43〉你唔系講南雄話的咩?(你不是在講南雄話嗎?)
(三)比較句
比較句有分明比和暗比之分。明比是把相比的的事物明白的說出來,例如:“我比他高‖他沒有你那么努力讀書‖你比他更加成功”。暗比就是不把相比的事物明白的說出來,例如:“還是這個好點‖我今天舒服多了”
明比句。
雄州話的明比句可以分為“優於,等於,劣於”三類。
1.表示“優於”,用“A+比+B+過+形容詞”或“A+形容詞+過+B”
〈44〉我比佢過高(我比他高)
〈45〉佢比我過會食(他比我更會吃)
〈46〉佢做事快過我(他做事比我快)
〈47〉坐到了食比騎到了食過好(坐著吃比站著吃好)
〈48〉你肥過我好多(你比我胖好多)
2. 表示“等於”,用“A+有+伽+形容詞”或“A+同+B+一般(樣)+形容詞”
〈49〉我有佢伽刻苦讀書(我有他那么刻苦讀書)
〈50〉你有佢伽好(你有他那么好)
〈51〉我同你一樣伽靚(我和你一樣漂亮)
〈52〉你同傻的跟傻佬一般(你跟傻子一樣傻)
3.表示“劣於”,用“A+比不上+B”或“A+冇+B+伽+形容詞” “A+贏唔+B”
〈53〉我比不上佢(我比不上他)
〈54〉我跑唔贏你(我沒有你跑的那么快)
〈55〉我冇你伽有本事(我沒有你這么有本事)
而與明比相比較的話,雄州話的暗比反而較為簡單。
〈56〉伽個好抹俚(這個好一點)
〈57〉我今日特別塞癮(我今天特別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