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村(山西省侯馬市下轄村)

隘口村(山西省侯馬市下轄村)

隘口村坐落在紫金山西向延伸之高坡上。東靠崇山峻岭,西臨深溝險崖,北臨大運公路,南與聞喜縣槐林村相鄰,同蒲鐵路從村中南北穿行而過。五代時期後漢天福年間,該村稱“厄口”,清朝年間稱“隘口”。隘口村或因地理位置險要而得名,或因厄口轉化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隘口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山西
  • 人口:1588人
村情概況,古城堡的遺蹟,與隘口村有關的戰事,與隘口村有關的名人,如今的隘口村,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隘口村,清光緒六年屬曲沃縣驛橋里;民國十七年屬曲沃縣三區,叫隘口鎮。時有49戶,男145丁,女120口;2000年,隘口有349戶,1588口人,耕地面積198.54公頃,人均收入2361元。
侯馬四通八達,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隘口則是侯馬南向的軍事、交通要衝。古時多少過往行人留下了題詠隘口的詩篇。今擇兩首附之。
清代蒲州人吳雯曾賦詩《隘口》:
習習靈風長,悠悠官道直。
曲曲前山坳,一樹梨花白。
麥壠青未齊,菜甲碧堪摘。
為愛幽禽語,留連坐岩石。
昔日有名的一位名叫張九鐔者賦詩《宿隘口》:
一夜新城雪,催人又別離。
聞雞初隔夢,立馬未成詩。
地險山客在,春寒柳色遲。
年年為行役,遊子意何之。

古城堡的遺蹟

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在新田(今侯馬)設有折衝軍府,在隘口設關隘(古稱鐵嶺關,又叫鐵剎關),由大將尉遲敬德領兵鎮守。現今村南還有古城堡的遺蹟。
據隘口村民楊新義、趙炳信等先生回憶,鐵剎關下的崎嶇古道,從關下城門東西穿行而過。鐵剎關城樓東門上面有字牌“河東保障”,城樓西門上面有字牌“鐵嶺關”。殘缺的“河東保障”石字牌,是趙炳信多年前在鐵剎關遺址附近 耕地時發現的,此字牌下首書:“欽差兵巡河東道僉事王嗣美,曲沃知縣楊口口,縣丞楊口口主薄楊口口”。此字牌現保存於趙炳信宅院北房階前。
在鐵剎關的西北方向,相距100餘米的古道旁,舊有接官亭。
在鐵剎關北有“堡子疙瘩”。堡子疙瘩上過去建有祖始廟,廟內有祖始爺的鐵鑄座像。座像有多高?據說鐵像的耳朵就有一人高。鐵像很重,是怎樣運上去的?據傳是大風颳到廟裡的。
在隘口村北邊有“迎鳳橋”;村北幾里金溝水上有明萬曆年間曲沃知縣王明善修建的“金溝橋”(又叫“金固橋”),橋頭上舊有姑姑庵(“明光洞”);在村北與驛橋交接的地方,舊有比武“校場”。
在隘口村南有“三里橋”。橋頭上曾建有“招仙洞”(俗稱和尚寺),招仙洞僧人叫史海林,河南滑縣人。
現村南,緊挨鐵路的東邊,有閻錫山統治時期修建的磚石旋窯洞。此窯洞用於停藏火車頭。隘口村的成仁和成來都曾在驛橋的普濟洞出家為僧。

與隘口村有關的戰事

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12月14日,山西革命軍與清兵在隘口展開了一場激戰。當日黎明時分,山西革命軍三標一營帶兼南路軍前敵司令劉漢卿,率部進擊固守隘口之清兵,清兵總兵謝有功部李沛榮頑強抵抗,經兩晝夜激戰,革命軍寡不敵眾,死傷慘重,清兵乘機出擊,劉漢卿奮勇殺敵,身負重傷,被清兵俘虜後壯烈犧牲(引自民國十七年新修曲沃縣誌《隘口之戰》)。
1946年1月6日,人民解放軍太岳四縱隊十一旅旅長李成芳領兵猛攻駐侯馬的蔣閻匪軍,侯馬、隘口第一次獲得了解放。
1947年4月5日,晉翼魯豫野戰軍四縱隊十一旅在李成芳旅長的帶領下,再次攻克隘口,4月6日,侯馬、隘口獲得第二次解放。
1947年,駐隘口土改工作隊隊員是劉德明、張炎和王忠信。
1985年10月6日,當年親自兩次參加解放侯馬的四縱十一旅參謀長王硯泉將軍(昆明軍區政委),侯馬故地重遊。他懷著對侯馬這塊土地的深厚感情,詳細地視察了當年在侯馬指揮戰鬥的地方,對侯馬的巨大變化感到無限欣慰。(以上引自《中國共產黨山西省侯馬市歷史紀事》)。

與隘口村有關的名人

張炳:隘口人,清雍正年間武進士,任浙江處州府中營游擊。
張文奎:隘口人,1911年生,1938年在絳縣橫水鎮參加革命部隊,開始在西安做地下革命工作,後在太行軍區任軍火購置站長。太原解放後,在山西軍區任管理科科長,1953年在北京軍區任管理科科長等,離休前任天津254醫院院長。離休後居住於臨汾休乾所,1985年去世。
趙臻:隘口人,1926年生,曾任吉縣縣長,吉縣人大常委會主任,1995年去世。
王雲龍:隘口人,1930年生,1947年參加革命,離休前任甘肅華亭縣勝利機械廠(5203軍工廠)紀委書記。師級幹部,1991年離休居於本廠。

如今的隘口村

隘口村黨支部、村委會,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帶領廣大民眾調整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積極發展運輸業。引導村民發展小棗接大棗,試種大蒜,整修道路等,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村民收入逐步提高。

地圖信息

地址:臨汾市侯馬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