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藥灸,隔藥灸的藥粉末的分類,①針對某些病證的,②根椐臟腑、經絡、氣血製作的藥末,隔藥灸的,隔藥灸臨床借鑑,咳喘,冠心病,胃下垂,脾虛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硬皮病,肱骨外上髁炎,足跟痛,老年骨質疏鬆症,術後腹脹,腰軟組織損傷,小兒厭食症,過敏性鼻炎,抗衰老,
隔藥灸
療法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追溯到“”。灸療法不僅在醫學著作中已經作為一種主要療法套用於臨床,而且一些非醫家在引喻射事時亦多用灸法,這充分
表明,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灸療之法已經相當盛行了。
在晉唐至宋代的一些重要醫學著作和針灸書籍中,灸法都被作為重要的內容被載入,首創隔物灸法,包括隔鹽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在這時期,
出現了以
施行灸法為業的灸師。
這傳統的艾灸療法,簡單方便,行之有效。目前也時常在用,但有煙、有火,不環保,不安全。限制人們廣泛的套用
於是無煙、無明火的現代艾灸應運而生,顯示出新的優勢。被廣泛的套用.
隔藥灸的關鍵在艾灸和中藥。藥、針、灸是中醫的三大法寶,隔藥灸是將兩者優勢的高度結合。她不僅滿足一般人的需求,而且能滿足更高的需求。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精、氣、神,艾灸的最高境界是隔藥灸。
隔藥灸適合面廣,不論男女,年齡,亞健康,抗衰老,養生,美容養顏,塑型豐胸,甚至於一些疾病。
縱觀艾灸史,傳統艾灸源於灸療,盛行於艾灸,頂峰於傳統隔藥灸。艾灸是一個過渡期,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期,他最終走向隔藥灸。現代艾灸的發展,也會遵循歷史的軌跡,發展到艾灸歷史上的最高境界——隔藥灸。
隔藥灸的藥粉末的分類
①針對某些病證的
如、腰痛、痛經等;
操作時可局部用藥,如阿是穴等。
②根椐臟腑、經絡、氣血製作的藥末
如;活血化瘀藥、 復元活血湯、溫經湯 羌活勝濕湯
用於 氣滯血瘀 經絡瘀堵 手腳怕冷等
隔藥灸的
、臟腑功能減弱、老化、早衰、免疫力低下、各類關節痛 、頸椎病、肩周炎、項背腰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畏寒肢冷、頭暈目眩、神經衰弱、健忘、子宮脫垂、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帶下病、面部肌肉鬆弛老化、臉色暗黃、精神疲倦、少氣懶言、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食欲不振、口苦口膩、胃酸、胃痛、胃脹、胃寒、腹瀉、便秘、貧血、經血量少、色淡、經期延後、崩漏人群、白帶綿綿、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眼袋、水腫、肥胖或消瘦、面色暗沉、早衰、色斑、疲勞、老年斑、自汗、盜汗、脫髮、頭暈、眼花、耳鳴、耳聾、失眠、腰膝酸軟、腰酸背痛、性冷淡、尿頻、尿閉、尿失禁、尿路感染、更年期綜合症、痛經、月經不調、男女生殖系統問題、牙齒易於鬆動、甚至過早脫落、面色無華、憔悴、皮膚乾燥、經常感冒、胸悶、鼻咽乾燥、自汗、無汗、鼻塞、流涕、不聞香臭、或鼻出血、喘促胸悶、水腫、小便不利、抽菸、用於心神不寧 失眠多夢、面色(白光)白、晦滯、面部青紫、或面色紅赤、頭痛、頭暈、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煩躁、健忘、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經常胸悶、心情抑鬱、頭脹頭痛、面部色斑、面色發青、老年斑、急躁易怒、情緒低落、視物昏花、乳房脹痛、乳腺增生、小腹脹氣、閉經、食慾減退、脂肪肝等
以上操作時可穴位用藥
隔藥灸臨床借鑑
咳喘
取穴:定喘、肺俞、心俞、膈俞。 治法:將細辛21g,白芥子21g,甘遂12g,白果30g,地龍20g,黃芪30g,半夏20g,柴胡20g,元胡21g,川芎30g,補骨脂20g,五味子20g。上藥共研細末分別貼於上述穴位,以艾灸儀灸之,先期每日一次,後每三日一次 療效:以上法共治92例。結果治癒43例,好轉4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6%。
冠心病
取穴;至陽。 治法:選好穴區後,用隔活血化瘀藥粉灸療,每次30min,每日1次,3星期為1療程。療程間隔5日。施灸期間停用一切有關藥物及忌寒涼之品。 療效:共治冠心病患者60例(內伴心絞痛者21例),隔藥餅灸後不僅對臨床症狀的改善有顯著效果外,心電圖和甲皺微循環(除平均管襻數和平均管徑數外)也均有明顯改善(P<0.5~0.001)。
胃下垂
取穴:中脘、神闕 治法: 藥粉製備:附子6g、肉桂6g、丁香6g、黨參6g、黃芪6g、白朮6g、香附3g、陳皮3g、麥芽3g、桑寄生3g、升麻3g。將諸藥共研細末 用法:二穴同取,用時每穴取一藥粉,以艾灸儀灸之。每日灸治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療效:共觀察50例,經治療3個療程,結果:痊癒37例,;好轉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脾虛證
取穴:分二組。① 足三里、關元;② 中脘、血海。 治法: 藥餅製備:黃芪、川芎各6份,黨參、白朮、陳皮各3份,乾薑、白蔻仁各2份,甘草1份。將上藥共碾細末,以艾灸儀灸之。 用法:每次取一組穴,二組穴位交替使用。在所選的每個穴上,用1份灸粉施灸,每日治療1次,三個月為1療程,一般治療1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50例,結果:痊癒10例,顯效26例,有效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0%。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取穴: 主穴:分為二組。① 中脘、氣海、足三里;② 大腸俞、天樞、上巨虛。 配穴:脾胃虛弱加脾俞,濕熱蘊結加水分,肝鬱脾虛加肝俞、脾俞,脾腎陽虛加關元。便秘加中注,膿血甚加隱白。 治法:主穴兩組穴位交替使用;配穴據證(症)而加。雙側均取。藥餅選用附子、肉桂、丹參、紅花、木香、黃連等藥研成細粉密藏備用。根據不同證型,配製不同藥餅。濕熱蘊結以黃連、丹參、紅花等為主藥,配以適量木香粉。其它各型均以附子為主藥,配以適量肉桂、紅花、丹參、木香等藥粉。每份藥粉2.5g,以艾灸儀施灸,每日三次,12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休息3日,6個療程為療效觀察階段。 療效:採用隔藥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3O例,結果近期治癒17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通過對臨床患者出現較多的幾個症狀作了觀察,發現以主訴腹痛、腹瀉、粘液血便為多見,其次是里急後重、腸鳴等。隔藥灸治療後,患者自覺症狀有明顯改善,提示隔藥灸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尤其是對輕、中度患者。當然,重度患者需配合西醫內科治療甚至必要時外科治療。另隔藥灸對里急後重症狀的改善效果明顯高於對腸鳴的改善效果。機理研究表明,結腸黏膜T+8細胞明顯低於正常組(P<O.01),腸上皮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HLH-DR抗原表達,提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存在腸黏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亂。隔藥灸能有效糾正腸黏膜的異常免疫反應,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或和消除腸上皮細胞HLA-DR抗原表達,增加T+8細胞數,調整T淋巴細胞亞群間的比例有關。
硬皮病
取穴:分為四組。① 大椎、腎俞;② 命門、脾俞;③ 氣海、血海;④ 膈俞、肺俞。 治法: 藥粉包製備:以白附子、乳香、沒藥、丁香、細辛、小茴香、蒼朮、川烏、草烏各等量,共研末 用法:上述4組穴位,每次取一組,輪流選用。行隔藥粉灸。每周灸2次,以穴區出現紅暈為度。部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加用剌絡拔罐。3個月為1 療程。 療效:共治21例,其中系統性硬皮病5例,局限性硬皮病16例。灸治期間停用其他藥物。結果:有效12例(系統性3例,局限性9例),有效率為57.1%。甲皺微循環檢查,發現36.89%管襻頂有瘀血,治療後減少至21.78%,前後對比有顯著差異(P<0.01)。其中毛細管襻極度弛張者,治療後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療前低於正常值的淋巴細胞轉化率,治療後顯著提高(P<0.01)。
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 藥餅製備:將川烏、乳香、沒藥、川芎等中藥配製好後,烘乾研成細末 用法:將藥粉包置於肱骨外上踝壓痛最顯著處,以艾灸儀施灸,每次30min,以局部出現深紅暈為宜。另配合針刺:取患者患側列缺、手三里、曲池和阿是穴,施以捻轉手法。病程2個月以上者,可對阿是穴作遠點透刺,並行提插手法。留針20min,留針期間行針2次。針刺與藥餅灸每隔1日交替進行,每6日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療效:共治37例,經2個療程治療,治癒29例,顯效4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
足跟痛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取患側壓痛點,雙側疼痛者取雙側壓痛點。按獨活寄生湯加味配方。諸藥研細將藥餅置於所選穴區;在藥粉上安放艾灸儀。艾灸40min,取下灸儀,每日艾灸一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須連續治療二個療程。 療效:共治104例,臨床治癒59例,顯效24例,好轉1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25%。同時發現病程越短,療效越好。年齡越小,療效越好。
老年骨質疏鬆症
取穴:分四組。① 大椎、大杼、肝俞;② 中脘、膻中、足三里;③脾俞、腎俞、命門;④ 神闕、關元。 治法: 藥餅製備:補骨脂、當歸、生熟地、仙茅、仙靈脾、丁香、玉桂等采磨製成極細粉末 用法:每次取一組穴,四組穴可輪流選用。雙側均取,每穴放一藥粉包,以艾灸儀施灸,隔日艾灸一次,每次一組穴,按上述4組穴順序灸畢,再隔灸,如此循環至24次為一療程。 療效:本組21例患者,在艾灸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腎虛之證,表現為腰脊板滯、足脛酸軟、足跟疼痛、頭暈耳鳴、神疲乏力、步履緩慢、活動不靈活……等,懶於參加活動及鍛鍊。當艾灸30~40壯以後,逐漸表現出不易疲勞,精力日益充沛,作家務事也有勁,動作較艾灸前靈活,步履有力輕快,並能參加活動,鍛鍊身體,運動量不斷增加,腰脛酸痛明顯好轉。 實驗結果表明,本組骨密度平均值在艾灸前低於同齡人的正常值,而隔藥餅艾灸後高於正常值,且比艾灸前顯著上升,P<0.005,臨床症狀也隨之好轉。
術後腹脹
取穴:神闕 治法:取炒萊菔子適量研細末。患者取仰臥位,神闕穴常規消毒後,將藥粉包敷在神闕穴上,以艾灸儀施灸,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度。一般灸20min~30min,6小時~12小時1次,治療2次無效者,可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療效:以上法共治60例,經治療1次有效者38例,治療2次有效者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 93.33%。
腰軟組織損傷
取穴:腎俞、命門、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 藥粉包製備:方一:當歸、白芍、紅花、川斷、狗脊、公丁香、桑寄生、升麻、川芎、木香各10g,乳香、沒藥各6g,全蠍3g。研末,備用。方二:藥粉採用生川烏、生草烏各20g,丁香10g,肉桂10g,樟腦40g,共研細末。治療先選定軟組織損傷處最明顯的壓痛點,作一標記。根據痛處面積的大小,配製藥粉包。 用法:用方一時,上穴均取。灸治時體位應舒適合理,極大多數取俯平臥位,應放鬆衣帶。將藥粉放在俞穴及壓痛點上,以艾灸儀施灸。灸畢,要求達到灸部皮膚微微發紅,應避免過分燙灼而起水泡。用方二時,僅取痛點。將痛處敷藥粉,施灸,一次4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一般治療1~3個療程。 療效:用方一或方二藥餅粉,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或痊癒。其中用方二灸治新傷84例(平均治療次數為3次),痊癒75例,顯效8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灸治陳傷16例(平均治療次數為9次),痊癒3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3例。有效率81.3%。
小兒厭食症
取穴:神闕。 治法: 灸藥製備:大黃、半夏、蜀椒、麥芽、白朮、枳實,共研細粉,貯於瓶中,備用。 用法:時取藥粉適量。以艾灸儀施灸,局部有溫熱感,患者能耐受為度。嬰幼兒治療時,術者可提起紗布,用手觸試溫度,以免燙傷,每日1次,7日為1療程,至治癒為止。 療效: 120例厭食症小兒中治癒90例,顯效18例,有效7例,5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5.8%。本組病例,病程為1~12個月。多數病例做了微量元素測定,發現部分厭食患兒與鋅的微量元素偏低有關,經治療後鋅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過敏性鼻炎
取穴:迎香、鼻通、印堂、百會、大椎、大抒、風門、肺俞。 治法: 藥粉包製備:用白芥子、元胡、細辛、肉桂各10g,麝香、冰片各0.3g共研細末。 用法:患者取坐位,先以1寸毫針刺迎香透鼻通,印堂、百會斜刺。然後頭稍低,於大椎、大杼、風門、肺俞穴位(雙側均取)上各放一配製好的藥粉包後以艾灸儀施灸,10次為1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療78例,結果顯效58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2%。
抗衰老
取穴:分二組:① 大椎、腎俞、脾俞;② 膻中、中脘、神厥、關元、足三里。 治法:每次選一組,雙側均取。藥粉採用補腎填精、益氣健脾、活血化瘀中藥,研碎成粉。以艾灸儀施灸,隔日灸一組,每周3次,二組穴位交替,24次為一療程。 療效: (1)艾灸對老年人垂體- 甲狀腺的影響 老年人外周血TSH、T3含量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而T4則高於對照組,經艾灸治療後TSH、T3濃度升高,與灸治前比P<0.05,提示老年人甲狀腺機能減退,艾灸能增強垂體、甲狀腺的合成分泌功能,促進老年機體代謝,增強機體的機能活動。 (2)艾灸對老年人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影響 結果顯示,老年人促性腺激素量增高而睪酮含量下降與正常組比P<0.01,灸治後FSH下降、T升高與灸治前比P<0.01,L小時、E2雖有降低但與治療前比P>0.05,表明老年人垂體、性腺激素代謝紊亂,艾灸可調整老年人血漿中FSH、LH、T、E含量,糾正隨增齡而引起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代謝紊亂狀態。 (3)艾灸對老年人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老年人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漿黏度和血沉均高於青年對照組,說明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血液黏度增高,經灸治後,除中切比黏度、紅細胞比積變化不明顯外(P>0.05),其餘各項參數均有改變,與治療前相比P<0.01,有顯著差異,提示艾灸有改善老年人血液高濃、黏、凝聚狀態。 (4)艾灸對老年人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紅細胞變形能力(RCD),是保證微循環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將導致微循環瘀滯,使組織缺血、缺氧。紅細胞濾過指數(FI)作為紅細胞變形能力的指標,紅細胞濾過指數愈大,紅細胞變形能力愈小,本組老年人經灸治後紅細胞濾過指數下降,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差異,提示艾灸能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促進微循環。
根據穴位和皮膚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