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隋唐時期(581年—907年),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兩個朝代的合稱,也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時期之一。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兩個漫長時期後的兩個大一統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兩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隋唐兩朝君主在治國政策上較為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戰亂之後重新統一了中國。隋末大亂嚴重分裂,經過九年的統一戰爭唐朝建立。所以史學家常把“隋唐”並稱。在這三百多年間中國的封建社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隋朝鼎盛時期北至東北遼寧一帶,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瑪乾沙漠地區,東臨東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帶。唐朝鼎盛時期北至貝加爾湖以北和外興安嶺,西至中亞的鹹海,東至庫頁島,南至越南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唐時期
  • 外文名: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簡稱:隋唐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長安洛陽
  • 主要城市:長安、洛陽、成都揚州、太原
  • 官方語言:漢語
  • 貨幣開元通寶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主要民族:漢族、突厥、吐蕃、回鶻、靺鞨等
  •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景教摩尼教天方教
  •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 選官制度:科舉制
隋唐歷史,隋朝大一統,開皇之治,大隋盛世,隋末民變,唐朝開國,貞觀之治,武后建周,開元盛世,藩鎮割據,宦官與黨爭,殘唐而亡,政治,三省六部,科舉制,京城,文化,詩文,史學,繪畫,壁畫與雕塑,書法,外交,隋朝,唐朝,貢獻,社會制度,經濟發達,長期統一,文化繁榮,世界交流中心,

隋唐歷史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是開國皇帝,主要的貢獻是創立新的選官制度;創立《開皇律》;律法不比南北朝時更加殘酷,興建義倉;簡化地方官制。隋文帝時期,國家繁榮強盛,政治清明,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好局面,為了紀念隋文帝的功績,人們把隋文帝時期尊稱為“開皇之治”。隋煬帝過度殘暴的征斂,導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規模起義,發生嚴重戰亂,人口銳減到200餘萬戶,隋煬帝逃到江都,叛軍反,被縊弒於江都,僅存在了幾十年隋朝便宣告滅亡。
隋唐
隋文帝楊堅
唐朝,從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溫滅掉,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後期,中間以安史之亂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後期則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領兵用十年時間完成了統一大業。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成功登位後,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此後,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昇平之世再次出現。但同樣也是在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隋唐時,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隋唐對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文學以唐詩成就最大。以初唐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隱、杜牧為傑出代表。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後世影響甚大 。顏真卿的書法,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的繪畫,《霓裳羽衣舞》等音樂舞蹈,以及眾多的石窟藝術,均流傳後世。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藥兩項均出現於這一時期。
隋唐
唐高祖李淵
後期的唐朝政治混亂,從牛李黨爭到宦官專權。唐朝末期爆發了黃巢起義,起義領袖之一朱溫開始叛降唐朝,後又取代唐朝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個王朝——後梁。
隋朝皇帝楊廣與唐朝皇帝李淵都是西魏柱國獨孤信的外孫,即楊堅與李丙(李淵父親)的皇后是兩姐妹。因此史家多把楊隋與李唐合稱隋唐。隋唐時期著名世家,他們之間都有親戚關係。其中較不明顯的是,李世民之臨川公主為周法尚孫媳。

隋朝大一統

北周於577年滅北齊,統一華北後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宇文贇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楊堅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581年3月4日,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採納高熲的策略:干擾南朝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隋文帝於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後,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隔年發動隋滅陳之戰,隋文帝命楊廣、楊俊與楊素為行軍元帥但是實際指揮的是高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兵分八路攻陳。
隋唐
隋朝滅陳之戰
589年2月10日,聯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後主。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
至此,隋朝結束西晉永嘉之亂以來二百八十餘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國的大一統。

開皇之治

隋文帝為了鞏固政權,在政治方面廢除北周的六官,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去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重整地方制度以及平定南朝陳後沒收天下武器,這些都削弱地方勢力,進而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隋朝雖然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但是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遷移關東世族與江南世族到大興城,以加強控管。經濟方面,減輕刑罰與徭賦,實行均田制、租庸調製以及人口調查以掌握賦稅來源,統整貨幣與度量衡以整頓貿易環境。均田制和輸籍之法使農民擺脫地主的控制,轉化成國家的編戶,成為隋朝農業成長的原因。隋文帝提倡節儉,對自己的皇子也不準過分揮霍。這些都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使得隋前期財富迅速累積豐裕。由於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長安、洛陽官倉里儲糧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同時手工業有新的發展,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層樓的宏偉戰艦。洛陽的商業盛極一時,居住著數萬家富商,經濟呈現繁榮的局面。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隋文帝楊堅像
開皇之治和隋朝盛世到隋文帝後期(公元600年仁壽元年至公元609年大業七年)逐漸衰退。隋文帝晚年對刑法提倡嚴苛重刑,改變了開皇前期無為而治的政策。對功臣故舊也心懷猜忌,大殺開國功臣與將領。604年8月21日,楊廣繼位,即隋煬帝。

大隋盛世

隋煬帝初期國力仍然興盛,隋煬帝經營東都、開運河、修馳道與築長城,帶動關中地區與南北各地區經濟與
貿易發展;並對四周國家展開徵討威服,擴張隋朝版圖。然而,由於隋煬帝本身急功好利並且暴虐,使得這些作為對社會反而造成破壞。由於長安位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604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於洛陽興建東都,並在第二年遷都洛陽,以掌控關東與江南經濟。隋煬帝推動隋唐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帶來許多好處:將中國重要水系連線起來,形成運輸網路;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許多商業城市,其中江都(今揚州)更成為隋朝的經濟重心;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人認為這使得中華文明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文明。然而,由於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受凍挨餓,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占全部一半以上。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隋煬帝楊廣
由於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資,又四處征討,過度耗費隋朝國力。其中以對高句麗的戰爭最劇,為隋朝帶來衰亡。583年4月隋軍分八路北伐突厥。隋將長孫晟用離間之計,使本來已經在北周時期分裂為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的突厥汗國互相攻戰。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戰敗降隋,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朝。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基本解決北方外患。除了北方外,位於隴西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汗國,也時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與吐谷渾和親以安撫之,608年隋煬帝派軍打敗吐谷渾,設郡,但是,同一年,楊廣派伏順去管理,卻不能到達而返回。隨後,吐谷渾返回故地,並進攻隋朝河右,隋朝無力防禦。隨著這次征伐,隋朝長安諸縣及西北諸郡,都要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並且遭遇寇盜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沒有到達的人,郡縣都會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業,隋朝西半部先窮困了。
隋朝後期突厥崛起,大業十一年(615年),突厥始畢可汗率軍將隋煬帝包圍在雁門。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華夏被嚴重削弱,而突厥崛起空前強大,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於突厥,河西、隴右、中原等地的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也臣服於突厥,被納入突厥的勢力範圍。突厥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

隋末民變

隋煬帝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民不聊生,早在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就因為抗拒府兵制的徵召而爆發了四次民變,但是被隋軍迅速鎮壓。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關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豫州道、冀州道、兗州道)大水成災,漂沒四十餘郡,王薄率眾於兗州道的長白山(山東章丘)發動民變,抵制隋煬帝東征高句麗,唱出著名的《無向遼東浪死歌》。當時民變範圍大多集中在關東的豫州道、冀州道、兗州道、青州道和徐州道,不久被隋軍鎮壓。613年劉元進據吳郡,自稱天子,同年被滅。直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舉兵叛變,隋朝的達官子弟紛紛參加,但是楊玄感被隋煬帝迅速平定。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隋末民變
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弒隋煬帝,擁立楊浩為帝。不久宇文化及又弒秦王浩自封許帝,建國許。隔年被唐將李神通與夏王竇建德聯合剿滅。619年5月25日王世充自立為帝,建國鄭。

唐朝開國

617年李淵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淵率諸子眾將攻破守備關中的屈突通,占領隋都大興城。李淵擁立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而在揚州的隋煬帝,他安逸遊樂,不願返回關中,最後於618年的江都政變中被宇文化及等叛軍殺害。李淵藉此機會,於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禪位,建國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興改名為長安。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唐高祖李淵
在入主關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據河南的瓦岡軍李密,使其成為東方的屏障。入主關中後,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派唐使安興貴、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軌。620年派李世民擊敗入侵河東(今山西省)的劉武周、宋金剛。而後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帝竇建德宣布結盟,聯合抗唐。622年李世民擊潰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竇建德的餘部劉黑闥也被李建成擊潰,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輔公祏率杜伏威餘部在丹陽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江南平定。而兩湖地區也在621年唐將李靖於唐平蕭銑之戰獲勝,梁帝蕭銑於江陵降唐。翌年,嶺南馮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國本部歸唐朝所有。

貞觀之治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逐漸恢復唐朝的國力。在內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提升農業發展。在職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限制皇權發展與貴族世襲等惡習。唐太宗不計出身,網羅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馬周、高士廉和蕭瑀等文臣,尉遲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節、李世勣和秦叔寶等武將。此外,唐太宗派官員四處詢問百姓的生活情況,然後把各官員的功過寫在屏風上,以便褒貶。
對外方面,唐太宗採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的策略,以及用羈縻與武力的方式安撫四方。隋末唐初之際,北方東突厥汗國十分強大,時常南下侵擾,並且介入中原各勢力。唐朝初期百廢待舉,626年東突厥突然襲擊長安,率軍抵達距離長安不遠的涇陽(今陝西鹹陽涇陽縣)。對此唐太宗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在渭水隔河與突厥可汗對峙,定下渭水之盟。之後,唐太宗積極對付突厥,挑撥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的關係,以及突厥與周圍諸部的關係。627年東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脫離,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殺盤據夏州的梁師都,歸降唐朝。而東突厥在分裂後又遇到大雪侵襲,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629年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渾,657年派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國,641年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乾布通婚。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
貞觀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死刑犯僅二十九人。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新羅帝王的治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武后建周

唐太宗去世後,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此時唐朝承繼貞觀之治,國力鼎盛,史稱永徽之治。當時尚有宿將如李勣、蘇定方、薛仁貴等,名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對內持續推行均田制,選用較低級但有才能的官吏。對外於659年消滅西突厥,疆域西擴至鹹海與阿姆河一帶。唐朝在朝鮮半島建立安東都護府,也間接促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唐高宗李治
高宗中期以後,政權逐漸由皇后武則天掌握。高宗去世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平定徐敬業的反叛後,於690年廢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武周,定都洛陽(號稱神都),改立李旦為皇嗣,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均田制的繼續推行發展農業生產;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開創出殿試和武舉。武則天打擊自北周以來的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關東與江南的士人。並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將領。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但武則天執政的另一特點是強力控管,主要有嚴厲鎮壓徐敬業等反對派、屠殺唐宗室親王與支持唐朝的大臣將領。鼓勵告密,暗中監控官吏、諸侯,以及推廣酷吏制度。扶持武三思、上官婉兒等黨羽。這些在後世經常受到史學家的批評。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武則天
705年武則天病重時,宰相張柬之與將領李多祚等人擁太子李顯發動政變,他們殺女皇的男寵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重祚,唐朝復辟,封其弟李旦為安國相王,其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史稱神龍革命。李旦之子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唐隆之變,誅盡韋後與武氏勢力,擁立睿宗李旦復闢為帝。睿宗復位後,立其子李隆基為太子,同意其妹太平公主幹預政局,雙方時常發生權力鬥爭。712年睿宗決定禪讓帝位,太子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

開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天寶年間,全國人口達八千多萬。
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第二,改革實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第四,發展農業。
在外交方面,玄宗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關係,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統一。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係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治經濟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唐王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繁榮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開元盛世”期間,唐代人口增長到五千二百九十餘萬人。唐代的商業亦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全盛的階段。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蜂擁而至,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唐室為了儘快結束戰事,將安史降將就地封為節度使以安撫之。為了提防降將復叛,又遍地安置節度使。由於節度使兼管地方軍事、政治和經濟,全國各地幾乎處於半獨立的狀態。戰後關東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河北之地逐漸胡化,人民好武輕文,與詩賦取士的關中之地相比,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區。由於邊防軍調回平亂,外族紛紛入侵。吐蕃占領隴西、攻入關中,長安一度淪陷。回紇的勒索也消耗國力。宦官專權,李輔國、程元振擁立唐代宗為帝,是唐朝第一個受宦官擁立的皇帝,宦官魚朝恩更被委任統領禁兵。779年唐代宗就在這些亂事中去世,長子李适繼位,即唐德宗。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藩鎮割據
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他起用楊炎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修改鹽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財政。但是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任人之明。781年任用奸相盧杞後,政治日非。聽信盧杞讒言,誅殺楊劉兩臣。政治的敗壞使藩鎮逐漸輕視,最後爆發亂事。同年,成德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岳不被唐室同意繼任,他就聯合魏博田悅與淄青李納舉兵叛亂。唐室派馬燧、李晟擊敗叛軍,田悅被中央軍圍困於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惟岳則被部下王武俊所殺。由於唐德宗不信任將領,禁軍轉由宦官掌控,宦官權勢薰天。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齡,並且親昵宦官貪吏,國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
唐代宗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唐順宗與唐憲宗都企圖解決,其中唐憲宗較為成功,實現了元和中興。唐順宗以韋執誼為宰相,啟用以王叔文為首的改革派。他們廢除欺壓百姓的宮市和五坊小兒,減輕稅賦。任韓泰掌控神策軍,試圖奪取宦官軍權,史稱永貞革新。同年,唐順宗中風,宦官俱文珍利用太子李純想做皇帝的心理,聯合韋皋等等藩鎮迫使唐順宗讓位,藉此扳倒改革派,史稱永貞內禪。太子李純繼位,即唐憲宗。到819年,全國藩鎮在名義上都服從中央,派使納貢,史稱元和中興。然而唐憲宗對國事有點荒怠,喜好營建豪宅。他十分崇佛,曾經赴法門寺奉迎佛骨,韓愈勸諫而被貶。
820年唐憲宗在大明宮被宦官毒死,中興時期結束。唐敬宗與唐武宗期間,河北三鎮大多受制其強兵,有時還被部下篡位,遠遠不如當初的跋扈。而各地藩鎮依然聽命於中央,直到黃巢之亂為止。

宦官與黨爭

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內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涇原兵變後,皇帝不再信任武臣,宦官更加把持者中央禁軍。永貞內禪事件又使宦官成功擊敗外廷與士大夫。掌控軍政大權的宦官一躍成為中央的幕後掌控者,唐憲宗之後的皇帝大多被宦官任意廢立,例如宦官王守澄就是一個好例子。820年唐憲宗被宦官陳弘志毒死,這個事件背後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桓繼位,即唐穆宗。他即位後遊樂無度,河北三鎮復叛,宦官背後掌控的牛李黨爭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繼位,即唐敬宗,大權仍由王守澄掌控。唐敬宗同樣不理朝政,專好遊樂擊球擺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宮後大擺宴席,被宦官劉克明所殺。劉克明有意奪王守澄權,擁立絳王李悟。王守澄得知後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並且殺死政敵。李函繼位,即唐文宗。當時王守澄權勢最大,其次為陳弘志、仇士良等。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唐憲宗
唐文宗勤勉聽政、生活節儉,本身十分厭惡宦官,隨時想聯合外廷大臣扳倒宦官。831年與宰相宋申錫合謀失敗,宋申錫被殺。而後唐文宗與大臣李訓、鄭注聯手發動政變。他們都是王守澄推薦的,因此宦官毫不忌諱。李鄭二人先建議唐文宗提拔與王不合的仇士良,並且杖殺元和逆首陳弘志,貶死若干掌權宦官。835年,唐文宗以李訓為宰相、鄭注掌鳳翔節度使,內外呼應。接著密派中使毒殺王守澄,至此元和逆黨皆誅殺殆盡。李訓更擴充勢力與軍權,與只掌握神策軍的宦官尚可一拼。835年李訓發動甘露之變,意圖將皇帝從宦官手裡搶出,但宦官仇士良搶先奪回皇帝,並且以神策軍擊潰政敵,誅殺大臣。甘露之變後,宦官們團結一致對外,並且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皇帝與大臣徒具擺飾,即是後期的令主唐武宗與唐宣宗也不能消滅宦官的勢力。而大臣只能借藩鎮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藩鎮入關奪權的陰影。840年鬱鬱寡歡的唐文宗去世,其弟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繼位,即唐武宗。由於當時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讓唐武宗親自處理朝政。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以削減仇士良權力,也提出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他大力推行滅佛,史稱會昌滅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長生不老,最後因為服金藥去世。
在唐憲宗到唐宣宗期間,發生較長的黨爭,即稱牛李黨爭。這兩派分成以經學為正統、大多是關東世族的李黨,主要有李吉甫、李德裕、鄭覃;以文彩華麗、高宗武后以來進士科出身的牛黨,主要有李宗閔、牛僧孺等。兩派士大夫背後都有宦官當後台,宦官有最終掌政權。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徒具消耗國力。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唐宣宗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發生權力鬥爭,其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於李黨失勢,李德裕被貶黜到崖州(今海南瓊山),至此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權力,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史稱大中暫治。然而唐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通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實際上,大中暫治並不穩定。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

殘唐而亡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少叛亂相繼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859年唐懿宗繼位,他為人驕奢淫逸,寵信宦官;並且篤信佛教。另一方面,黃巢部將朱溫投降,賜名朱全忠,受封宣武節度使(治汴州)。黃巢東走並且包圍朱全忠於陳州。884年李克用率軍解陳州之圍,並且追擊黃巢軍。黃巢於隔年被其甥林言斬殺投降,黃巢之亂平定。而後,黃巢降將秦宗權叛變,率軍在中原地區四處攻掠,一度攻陷東都(今河南洛陽),造成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直到唐昭宗時才由朱全忠平定。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後梁太祖朱溫
890年朱全忠與張濬攻河東軍失敗,張濬被貶。李克用趁機併吞昭義的潞州、澤州,約占領今山西省地區。不久宦官楊復恭失勢,南依其兄子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叛變,唐室以李茂貞等人平亂,李克用在朝廷的勢力衰退。鳳翔李茂貞因不能擴張地盤與唐帝不和,雙方發生戰爭。最後李茂貞與王行瑜戰勝,他們掌控關中地區,宦官與外廷受其管制,唐室只剩首都一地。
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建國後梁,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政治

三省六部

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唐朝沿用隋朝制訂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機構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中書省的正副長官是中書令和侍郎,下設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制。門下省的正副長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設給事中,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駁正違失,並審批尚書省的奏鈔。尚書省的正副長官是尚書令和左右僕射,下設左右丞;該省統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貫徹執行中央擬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臣下避居該職,形同虛設,故左右僕射實際上成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唐初,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當時在門下省還設政事堂,為三省宰相共議軍國大事的場所。

科舉制

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真正成型於唐朝。俞大綱、唐長孺、何忠禮、金錚等學者認為唐朝開創了科舉。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試制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試制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準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何忠禮提出,考察整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
唐代是科舉制度的奠基期。唐代科舉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進士科的崛起,並成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徑。進士科考試在唐代趨向於以詩賦為主,不僅如此,應進士科者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擇優編成文卷,投獻給當時達官貴人或文壇名人求得他們賞識推薦,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機會,這種習尚稱為行卷。而從天寶元年(742年)以後,朝廷還下令舉子於考試前將平日所作詩文交納給主考官,以供核實並知其所長,這種形式叫做納“省卷”。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房玄齡
唐代開詩賦取仕之風,大大促進了詩歌的繁榮。通過科舉考試,把作詩投入仕之道,這必然促使世人對詩的努力學習和鑽研。當時整個知識分子階層幾乎都是詩歌作者,詩成了知識分子學習、鑽研的必修科目。這種重詩風氣對唐詩的促進是可想而知的。除知識分子之外,科舉普遍地吸引中下層社會的人入仕。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經歷了生活的磨練,其詩作題目材與生活更加貼切,內容更加豐富,意境更加高遠,這正是唐詩千古不朽的魅力所在。唐代大多數詩人都走過科舉之路,唐詩百花紛呈的繁榮局面與科舉增設詩賦密不可分。

京城

隋唐時期以長安、洛陽為首都,太原、鳳翔、成都等為陪都。
隋朝,581年隋文帝定都大興(今西安),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稱“東京”,以大興為陪都。
唐朝,618年唐高祖定都長安,657年,唐高宗建都洛陽,自此以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並列為首都,兩京並重。684年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以洛陽為首都,稱“神都”,長安反成為陪都。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692年增設北都太原為陪都,705年恢復兩京並重。723年復以北都太原為陪都。733年以長安為京畿,洛陽為都畿,二者並稱“京都”;757年增設鳳翔、成都兩座陪都而形成五京制格局,762年後結束五都制,以長安為首都,洛陽、太原為陪都。904年遷首都於洛陽。

文化

詩文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還不是全部。唐初詩人以“初唐四傑”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出名。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詩仙李白

史學

唐朝史學開創了國家正式開館修史這一風潮。貞觀年間史館奉詔所修的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加上史家李延壽私撰的《南史》和《北史》。

繪畫

隋朝的時候,由於政教的關係,因此繪畫受到重視。隋朝繪畫仍以人物或神仙故事為主,但山水畫已發展成獨立的畫科。展子虔與董伯仁齊名。其山水畫《遊春圖》,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綠。空間透視安排合理,注意遠近關係和山樹人物的比例,能夠於咫尺之中,具備千里之趣。這證明了隋朝的山水畫已經徹底解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間處理問題,成為捲軸山水畫興起的代表。
唐初的閻立本、閻立德兄弟擅畫人物。吳道子則有“畫聖”之稱呼。張萱和周昉以畫侍女圖為主。詩人王維擅長水墨山水畫,是南派的代表,蘇軾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北派畫家李思訓善用青綠畫金碧山水。又有曹霸、韓乾善畫馬,韓滉善畫牛,薛稷善畫鶴,邊鸞善畫孔雀等。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隋 展子虔 《遊春圖》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唐周舫《簪花仕女圖》

壁畫與雕塑

唐朝的壁畫事業特別發達。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樂山大佛都令人讚嘆。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楊惠之被稱為塑聖。

書法

隋朝書法巧整兼力,不離規矩。初唐大家的風範規模,在此已經初步形成。著名的書法家有丁道護、史陵與智永。墨跡則有千字文與寫經。隋代的書法以碑刻為大宗,《龍藏寺碑》、《啟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顯示書法風格。隋末唐初尚有書法家虞世南,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
隋唐(中國歷史上對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
懷素 《自敘帖》
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唐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朝中後期的著名書法家。張旭和懷素則是草書大家,後者奔放揮灑,深具個人風格及藝術性。

外交

隋朝

隋朝在對外交往上,秉持一種以德服人的觀念。在隋朝看來,各藩屬國定期來朝,宗藩和平相處,是最理想的一種天朝政治秩序。當然,有時也難免會使用戰爭的手段,不過,那也只是以臣服為目的,而不是要徹底擊滅。正是在這樣一種外交理念的指導下,帝國時代出現了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 隋帝國的初期,朝鮮半島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都是其藩屬,它們通使朝貢,接受冊封。日本也有非經常性的通貢往來,不過它在與隋皇朝的交往中,往往不願被視為藩屬國家,而是想竭力維持一種對等的地位。從地緣政治而言,日本對於近鄰朝鮮半島更有興趣。這一時期的朝鮮半島各國,以高句麗最為強大,它不但享受著鄰近小國的朝貢,還經常趁中原王朝無暇東顧的時候掠地拓疆。因此,在隋帝國初期,與高句麗的關係便成為東北亞國際關係的主線。隋初不惜傾全國之力數次討伐高句麗,既有隋與高句麗政治利益相衝突的因素,也與當時朝鮮半島三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有密切關係。 隋朝統一中國後,迅速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加強了與東鄰日本和朝鮮三國的交往。隋的統一與強大,使高句麗這個想在東北亞有所作為的國家感到不安,雙方因矛盾而招致隋朝連年興師征伐,只因其過早滅亡,才使高句麗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與新羅,作為隋朝的藩屬國,定期向隋遣使朝貢,並且向隋抱怨高句麗的侵略,希望能藉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麗。隋帝國時期,正值日本改革派聖德太子執政,他仰慕漢文化,主動派出遣隋使,向先進的隋朝學習。由於日本的倔犟,雙方在外交上發生禮儀之爭,但這並沒有過多地影響兩國之間的友好交往。 隋朝征討高句麗,是6世紀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發生變化的必然產物。在此以前,中國處於南北朝分裂狀況,而朝鮮半島地區也是三國並立。高句麗乘勢向外擴張勢力。強大的隋帝國出現後,希望建立起冊封朝貢秩序,但高句麗恃強不聽號令,於是雙方兵刃相見。同時隋帝國還和歐洲許多國家進行商業交往,在隋初打通河西走廊後,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還遠銷歐洲,羅馬、波斯等國,許多歐洲國家的商人居住在大興城,很多歐洲國家的使節也前往大興城朝拜。至隋末大亂,突厥再次控制河西走廊,唐朝攻滅突厥汗國之後,向西擴張,占據河西走廊,並跟進一步擴張占據西域。

唐朝

唐朝時期的中國,同亞非地區許多國家有廣泛而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這不僅擴大了中國人民的視野,而且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唐朝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發達的國家,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隋唐五代時期,中外交往異常頻繁。高麗、新羅、百濟(均在朝鮮半島)、日本、泥婆羅(今尼泊爾)、驃國(今緬甸)、赤土(今泰國)、真臘(今高棉)、室利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訶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國都與唐朝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遊者,人數眾多,不斷來到唐朝。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於途。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
唐朝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長安尤為著名,這裡匯集了各國來賓,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國子監接受了眾多外國留學生,留居長安的“胡人”多達4000家~5000家。唐朝是西漢以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二個高潮,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唐朝對外交通相當發達。陸路以長安為中心,北路經蒙古到葉尼塞、鄂畢兩河上游,往西達額爾齊斯河流域以西地區。西路經河西走廊,出敦煌、玉門關西行,至新疆境,有三條路可通中亞、西亞、南亞,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西南路經西川到吐蕃,可達尼泊爾、印度,或經南詔、緬甸到印度。往東經河北、遼東可到朝鮮半島。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條路,一條從登州(今山東蓬萊)出發,渡渤海沿遼東半島東岸和朝鮮半島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今江蘇淮安)出淮河口沿山東半島北上,東渡黃海、經朝鮮半島達日本;三是由揚州或明州出海,橫渡東海,直駛日本。到南亞的海路,從廣州經越南海岸,在馬來半島南端過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由此分別到印尼的爪哇、斯里蘭卡、印度。到西亞的海路,主要從廣州出發,經東南亞,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灣沿岸。唐朝還初步開闢了到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

貢獻

社會制度

公元5世紀至11世紀,是世界中世紀的早期,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這時,西歐直至北非、中亞、東亞,都剛剛進入封建社會,比起中國落後了一個社會發展階段。而東方,如日本,又是在中國封建文化的影響下,才於7世紀中葉開始進行大化革新,逐步確立封建制度的。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會時,隋唐時期的中國,封建制度已發展1000多年,各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制度,業已完備,大大影響了世界、特別是東亞周邊國家封建化的進程。

經濟發達

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生產部門農業,在隋唐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鋤、鏟、鐮、犁都有大的改進。水利設施得到修復和新的開鑿,而更為廣泛和完善。長溯積累的從犁地、播種、施肥、灌溉等一整套的農業生產經驗得到推廣、良種普遍使用、經濟作物得到發展。隋唐五代的農業生產進到了一個新的台階,農田大批開墾、糧食單產超過漢代一倍,一粒種子可收穫20至40粒,最多者達百粒,而歐洲最先進的法蘭克王國之單產,僅及中國的1/10至1/20。手工業、商業,歐亞北非各國更是難望中國之項背。

長期統一

自開皇九年(589年),隋重新統一以後,隋唐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長期保持統一的大國。分裂割據只占短暫的時間。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最大的國家。世界上其他地區,如西歐、拜占庭、印度等,都處於長期封建割據狀態,而由落後族建立的大帝國,極不穩定,旋生旋滅。即如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國,到8世紀中葉已分成東西兩部分,9世紀時,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也分崩離析了。唯獨中國,統一思想深入人心,統一局面基本穩定。唐朝版圖超過秦漢,加之統一,集權,給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文化繁榮

隋唐時期,採取開放政策,不僅大量吸收外域的有用文化,而且將中國繁榮發達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得到了整理,道教文化在政府扶植下有了發展,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禮俗的巨大影響而中國化了。在隋唐時期佛教發展達到興盛的頂峰,佛學水平超過了印度,並使中國取代了印度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文化政策相對開明,文禁較少,又使這時的科學技術、天文歷算進步突出,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絢麗多彩,詩、詞、散文、傳奇小說、變文、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都有巨大成就,並影響著後世與世界各國。

世界交流中心

文明先進而富庶強大的中國是當時世界,特別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隋唐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的聯繫進一步加強,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在長安有各國使臣、商人,有胡人所開的店鋪。漢唐都有中西交流的絲綢之路,而漢代中外直接交往還只限於中亞、印度,最遠的是班超副使甘英到達波斯灣。隋唐時,尤其唐朝,中國與中近東、印度、日本、南洋群島的聯繫大大加強。商人、使臣來往不絕。滿載貨物的商船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揚帆航駛,大隊的駱駝、馬匹賓士在絲綢古道之上,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西傳,印度、中亞文化也給中國文化發展以深遠的影響,如服飾、習俗、飲食、語言、藝術、科學、曆法、數學、醫藥、各種宗教、物產紛紛傳入中國,勇於並善於接受有益新鮮事物的隋唐皇朝和中國人民,通過吸收外域文化,豐富和發展了傳統文化。
隋唐五代時期的中國是如此的先進、文明、繁榮、強大,它在世界特別是亞洲歷史發展中有著特殊地位,起著巨大的作用,成為當時亞洲的中心,也是世界中心地區之一。亞洲各國人民都企羨中國,“對中國文化無限嚮往”,“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國那樣統一的國家組織,經濟上要過像漢人那樣燦爛的文化生活。”氣勢宏大壯闊的隋唐五代時期,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發展史上的特殊、輝煌的地位,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也是應當予以重視、並深入了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