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書院記

《隆中書院記》,作者為明代吳綬,錄自明正德間所修《襄陽府志》卷一五《藝文記》。吳綬,明成化間(1465-1487),曾以荊南觀察使身份鎮壓荊襄流民起義。隆中十景,即置於其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隆中書院記
  • 作者:吳綬
  • 創作年代:明成化間(1465-1487)
  • 作品出處:明正德《襄陽府志》
作品原文,

作品原文

隆中書院記
明·吳綬
處有以定天下之規,出有以審天下之勢,不求有名,不得已而名立;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存。百世之下,使人仰之若景星慶雲者,其惟漢丞相武侯諸葛孔明一人而已。侯以王佐之才,輔帝室之胄於權奸得志之秋,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盡心盡力不少休廢,信大義於天下,而弗克濟其君以光復舊物,豈其智有所不足歟。蓋其所能者,人也;其所不能者,天也。於戲惜哉。
始侯之居隆中,不過一韋布耳。抱膝長吟於草廬之中,雖自以管、樂為比,而時人莫之許也。及乎司馬子徽稱之,徐庶言之,先主枉駕而故焉,至於再、至於三,待其誠至,然後誕敷心腹腎腸,建立大策,斷以三分鼎峙先見之規,“訏謨定命,遠猷辰告”,有非機權譎詐、假公濟私以逞奸權者可同日語。至於國勢既定,身兼將相,開誠心,布公道,約官從制,民夷寧謐,修王者之政,續大漢之統,孰有如侯者哉。先主既崩,遺詔之旨,非直託孤寄命而已,而侯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弼亮後主。《出師》二表,忠貫日星,“不負陛下”,卒如其言。其視攘竊神器、不敢正名,以大惡遺子孫者,果何如哉。故侯之功,出乎百世之上,侯之名,昭乎百世之下。至於今讀當年之志者,莫不斂衽起敬、舒氣解顏於侯,而攘袂奮襟、怒髮衝冠於操也,忠義之在人心如此。
侯之廟食於西川者,代有常典;而隆中故居,委在草莽。比予以流冗不逞,視師荊南道,出襄陽城西二十裡間,見有所謂躬耕田者,有所謂六角井者,有所謂梁甫岩、抱膝石者,溪山環拱,極其佳勝,乃知武侯之隆中也。聞舊有書院,荒基廢址,疏璃殘甃,猶有存者,第無以考其廢置歲月。而傍隙地,則為緇流所據。造其景,慕其人,又豈能無憮然於懷者乎?固即其基而礲之,加結構焉。像設於中,又坐以雲長、翼德二公。用名其堂曰“三顧”,原所而著其跡也。堂之後,蔭茅為亭,而揭以古柏,因所有而昭其節也。復鑱山石,繚以周垣,庶幾妥靈。揭處為邦人具瞻,“高山景行”,以作其忠義。後之君子,嗣而葺之,俾永永無替,則予以志也。故概論之,而識其歲月於左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