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位於廣東從化縣良口區良明鄉六三市北面石榴山腰,背靠大山,面臨粵贛公路。第六十三軍軍長張瑞貴令各師蒐集本軍歷次戰役殉難將士忠骨3000餘具葬於石榴山之陽。民國32年秋,余漢謀張瑞貴在此修建公墓,以“覽戰爭之遺蹟,悼逝者之以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 地理位置:位於廣東從化縣良口區良明鄉
  • 景點級別:為從化縣文物保護單位。
  • 建立時間:民國32年
位置,背景,修建,墓碑記,

位置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位於廣東從化縣良口區良明鄉六三市北面石榴山腰,背靠大山,面臨粵贛公路。

背景

粵北第一次會戰後,日軍一度蟄伏不動。民國29年(1940)5月,日軍由江門、三水、佛山方面調集兵力2萬餘人,戰車數十輛,飛機30多架,集結於從化的太平、神崗附近,第二次進犯粵北。再次由增城、從化之神岡及花縣向良口、翁源方向北犯。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余漢謀指揮第六十二、六十三、六十五軍等部隊3萬餘兵力依託既設陣地組織防禦,展開第二次粵北會戰。經過近一個月拉鋸式的激烈戰鬥,打退日軍進攻,取得戰役勝利。此役,第六十三軍始終堅持在良口、呂田、派潭、沙田地區作戰,先後經過頑強堅守,英勇反擊,勇猛追擊等戰鬥,共斃傷日軍800餘名。

修建

戰後,第六十三軍軍長張瑞貴令各師蒐集本軍歷次戰役殉難將士忠骨3000餘具葬於石榴山之陽。民國32年秋,余漢謀張瑞貴在此修建公墓,以“覽戰爭之遺蹟,悼逝者之以往”。余漢謀張瑞貴分別撰書墓碑記,各刻在80Ⅹ50厘米的石碑上。民國35年,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又令重修此墓。“文化大革命”期間,墓碑曾被破壞。1985年冬,從化縣人民政府又決定撥款重建,於1986年春竣工,並舉行了紀念碑落成儀式。現公墓用花崗石砌築的碑塔高11米,正面雕刻“陸軍第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15個大字,下署“端州余漢謀”,碑後面豎立一塊0.5米見方的小墓碑,上刻“鐘旅長芳竣二十七年”,兩旁刻有“精忠報國,百世流芳”伴聯。公墓左側豎立一塊兩米多高的石刻墓志銘,碑基寬1.3米,高3米,墓碑四周建有石雕護欄。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碑後是烈士墓,這裡葬有六十三軍抗戰陣亡.官兵2000餘人,其中大部分是良口、雞籠崗戰鬥犧牲的烈士。1990年公布為從化縣文物保護單位。

墓碑記

……軍成立於二十六年八月。張君統之時,倭寇已犯上海,乃分部馳援,遣師北上,由滬瀆轉戰蘇州南京,搗抗批堅,前赴後繼者逾三閱月。洎翌年春,奉命援南潯,則僅餘一團,蓋已擲千萬人之命,以爭尺寸之土矣……二十八年冬十一月,廣州倭首安藤利吉防我反攻,固守非計,乃圖大舉。率第十八軍第一零四師團,益以新援之近衛混成旅團數逾六萬,分道北犯,聲勢甚凶。我初以一軍逆戰於粵漢路,一軍攻敵於廣從路,而張君則率部分防新豐從化迄龍門。鏖戰匝月,屢挫屢捷,正不常其得失。十二月十八日,敵突以十八師團經增城掠永漢而出地派圩,迂道新豐,謀圍殲我軍於翁源南。……苦戰七晝夜,至二十七日,黃君克從化之牛背脊,張君亦克新豐之梅坑。深入之敵被截數段,糧仗不繼狼狽南奔。是為粵北會戰之役。
……二十九年五月,敵以去歲不逞再謀蠢動,調名古屋新銳師團合台灣後備旅團逾二萬人,附以第三十八第一零四兩師團之一部,向花縣從化增城三路竄犯,凶焰視前尤張。我則預為部署,先擊破花縣敵之左翼,而遏敵右翼於派潭中路,則俟敵深入然後合圍。張軍任前鋒與各軍同規協力,苦戰匝月,旋破敵於新從路之雞籠崗溫泉鴨洞圍腦頂黃牛山,遂克良口而獲全勝。是為良口之役,厥功偉矣,而死事之烈不遜於前也……
註:碑記主要概述從大鵬灣以來的抗戰歷程,記錄包括第一次粵北戰役和第二次粵北戰役中國抗日將士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事跡。描述張玉麟軍長率陸軍第六十三軍作戰情形,也寫到為國自殺的鐘秀峰旅長事跡,字裡行間對我軍兵抵禦外敵的英勇行為,作了很大的褒揚,同時亦有勉勵其餘將士之意。
墓碑記墓碑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