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流傳於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也有人稱它是“上元節”。它既是春節的一部分,又自立名目,獨立於春節。此日稱“上元”,晚上稱“元宵”。這天,民間白天有飲食湯圓、餃子和年糕等,因地而異。還有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晚上張燈結彩,並間有放焰火,舞龍燈,故稱“燈節”。

在陸河,人們習慣稱“元宵節”為“正月半”或“月半”。它主要是這天晚上過的,即在晚上歡度慶祝的。它是陸河民間的第四大節日,僅次於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發展歷史,

發展歷史

元宵節這天,陸河民間一般都要放假。一部分沒放假的,上午不放的就下午放;下午沒放的的就提前收工。當天一大早,人們就到市場上買菜,買豬肉、鹹魚和豆腐乾。這三種菜是每個節氣必買的菜。還要買別的菜、宰雞殺鴨,在吃晚飯時吃。在以前生活困難時期,很多窮苦的人過“元宵節”的食品是過年節省留下來的。有的食品還發霉變質。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飢不擇食”。
是日上午或下午,各家各戶都要做菜包粄或“糖印粄”吃。菜包粄報的料是蘿蔔絲、廋豬肉、豆腐乾和蝦公等;糖印粄包的料是紅糖、花生和芝麻等。這些粄是陸河著名的美食,很多人把它當作一種禮物送給兄弟、親朋好友。有的甚至帶到深圳、廣州等大城市送人。
這天晚上,在外面能回家的人都回家吃飯,和家人團聚。家家戶戶都提前吃飯,一般是五點至六點這段時間。食品跟過年大同小異,比較豐盛。飯前或吃飯後要拜祖宗。飯前祭祖的就祭葷,即祭豬肉、鹹魚、豆腐乾、雞、酒和茶等;飯後拜祖的是祭“茶碗”。它就是用擂茶、米程、糖料、柑橘、蘋果、花生和芝麻等做祭品。這些祭品的偶意是:平平安安、萬事大吉、幸福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祭祖的過程中還要燒紙錢和燃放炮竹。
晚上,各家各戶要在大門上、廳堂和廚房裡開燈,一直開到天亮。很多人還開著彩燈。寓意是添丁進財,財丁興旺。
一九四九年以前,在河田圩要搭五個“燈棚”(彩燈門),每個燈棚掛著鮮花,安上近百個彩燈。這些彩燈都是火油(花生)燈,人們叫它“油股燈”。它裝在用鐵線製成的架子裡。五個燈棚分給五個地方的人去辦。這五個地方就是五個甲。那時,河田分為首甲、二甲、三甲、四甲和五甲等五個甲。各個甲互相競賽,看誰搭的燈棚堅固,看誰搭的漂亮,看誰搭的光亮。圳口、布上寨和其它鄉鎮很多鄉村也搭有燈棚。這天晚上,每個燈棚有專人加油。上一年添了男丁的家庭要奉燈油錢或買新燈掛在燈棚上。當夜幕即將降臨時,各個燈棚的彩燈就亮起來,燈光閃爍,光彩奪目,光芒四射,景色迷人,是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線。
元宵節期間,很多地方都舉行集體祭神和各種娛樂活動。河田有舉行天神爺廟會許福、祭關爺,“舞龍”“鬧燈”等活動。;螺溪有“恭迎聖駕”、“地景”;東坑有“等王爺”、“燈會”、“地景”活動。各地還有燃放煙花、爆竹等慶祝活動。全縣上下都是大紅燈籠高掛,彩旗飄揚,萬象更新,春意盎然,處處呈現出一派喜人的景象。大家精神煥發,皆大歡喜,積極參與其中的某項活動。
河田鎮河北村委四村片的各個自然村有聯合舉行祭“關聖帝”的活動。該活動從是日下午三點多開始,先在興隆寨村舉行。人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高舉彩旗,敲鑼打鼓,先到附近的關帝廟把“關聖帝”的神像裝上神轎,由八個“燈手”抬到該村的門前的禾町里,放在已搭好的彩棚里。神像面前整齊地放著兩排桌子。桌子上放著三牲等祭品。由本村最會請神的人主持祭拜儀式、請神。村民們爭先恐後到關聖帝面前上香,然後,站在請神人的後面雙手合十鞠躬或下跪祭拜。大家都祈禱關聖帝保佑自己跟家人和鄉親們在新的一年,身體平安、合家幸福、財源廣進、萬事大吉。理事會還請來金獅班進行參拜;請來樂隊助興。在祭拜的過程中還要燃放鞭炮和煙花。整個場面燈光燦爛,人山人海,歡天喜地,十分火爆。晚上,祭拜活動依次輪到田心、上下新和麻竹頭下村舉行。活動搞完時,已經是黎明時分了。
河田鎮河東村委下半徑、塘背村一帶的邱氏從古代至今都有“鬧丁”的風俗。“鬧丁”就是上年添有“新丁”的家庭,在元宵節或前一兩天晚上,要買豐盛的酒菜請鄉親們吃,讓大家知道他家添了“新丁”。鄉親們在席間就會舉起酒杯恭喜主人添新丁,祝他今年再添新丁。主人回禮感謝,也說了一些十分動聽的好話。這實際上是一場喜慶的宴會,賓主皆大歡喜。
螺溪鎮歐東村委每年這個時候,都要舉行大型“恭迎聖駕”活動,場面相當壯觀。
陸河元宵節的關鍵字是:美食、鬧燈、迎神。以前,陸河民間廣泛流傳著:“......十三月半圩,十四扛桁子,十五十六人看燈......”和“正月喜新年,燒香奉祖先。遲(殺)雞開老酒,甜粄用油煎。不覺正月半,元宵鬧花燈。”的順口溜,就是陸河元宵節習俗的真實縮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