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丁酒是陸河民間習俗,在客家話里“燈”與“丁”是同音的,生了男孩謂之“舔丁”,所以吃“燈酒”可以理解“為添丁人家祝福”,為第二天的元宵節“燈會”準備。其實,食“燈酒”和食“燈茶”是在同一晚上進行的,故“食丁酒”也可以理解為“食丁茶”,雖有一字之差,意思謂之相同。
發展歷史,社會影響,
發展歷史
傳統上是“食燈酒”在先,先在祠堂裡面告知先祖,請來祖先保佑孩子聰明、健康、長命百歲,然後把馬燈放到祠堂正中的桌上,象徵“丁”,所謂“鬧燈酒”,接下來就是“食燈茶”了。
“食燈茶”一般在第二年的正月十四夜吃完晚飯後進行,年前生有男孩的主人就會早早做好準備,並邀請村民、親戚來吃茶,以示慶祝。每年的這一天,村民們都會討論誰家今晚請丁酒,鄰里之間相互告知致賀,講好話,互祝吉祥如意,財丁兩旺,充分體現了人們熱情、友好、融洽的氣氛,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冀望。
社會影響
在正月十四日夜裡,主人會在吃完晚餐後拿出好茶、好酒、好菜到祠堂的桌子上放著招待全村的人(其他外地的人也可以)。
這個時候最熱鬧的莫過於祠堂裡面了,因為這是公眾場所,人們都喜歡把食物拿到這裡擺放可以方便人們,於是,祠堂裡面就會更加具有節日的氣氛——男人們會大聲地喝酒,高聲地吆喝;婦女們會討論自己的家事、別人的家事、暢談今年的發展和去年的收入等,最開心的莫非過於是孩子們了,他們笑著、追逐著、圍在糖果的桌子周圍跑來跑去,吃著村民提供的免費糖果,談論著誰家的糖準備得多且好吃。也有些婦女會在悄悄地議論著誰家的茶擂得好。
如果在祠堂裡面吃得不過癮,還可以到主人家裡去,在主人的家裡,主人會非常熱情地接待你,茶點跟放到祠堂的一樣,甚至會更加豐富些。不過在主人的家裡面,一般是大人居多,都是些親戚或者朋友,他們都是來分享主人家裡添“丁”了。
在主人家裡,主人邀請人喝的酒是黃酒,也有洋酒。盛酒的器皿一般都是碗。孩子也是可以隨意進入主人家裡隨手拿起糖果或者喝幾口茶或酒什麼的,即使動作有些不雅,人們都不會懷疑這個孩子的教養問題。相反,主人還會很開心地對孩子們說:“拿多一些,拿多一些。”從主人的話裡面可以真誠地感受到孩子拿多一些糖果於主人是一種吉利、一種光榮似的。
在下屯村,操作酒會的一般是年前村里第一個生兒子的家長稱之為“丁頭”,在正月十四日前召開本村民添丁家長,一起商討舉行酒會的情況,例如要買哪些菜、哪些糖果、需要多少錢,準備什麼酒等有關事宜。
丁酒所用的調配據村里人介紹,都是以各種擂茶為基茶(也有用開水或雞湯、豬骨湯的),加上肉食類:瘦豬肉、鮮蝦、鮮魚;蔬菜類:菠菜、芹菜、蒜、包菜及豆類;調味類:鹽粉、胡椒、茴香、味素、脯類等,佐料各家不同。隨著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佐料質優、品種多、可口,以及鮮、嫩、香為特色,突出地方風昧,而且利於脾胃,歷來為外地人所賞識。
據“雲屯祠”族譜記載,自一世 公開基為,到今天,下屯村已經有25代,按照25年為一代,至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而村民說,這裡的做“丁酒”歷來就有。陸河食丁酒的民俗除了上徑外,還有河田鎮河東村下半徑、塘背、寶金村山口、鋪上寨等地方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