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陸公祠
基本信息
鹽城是南宋末年著名丞相陸秀夫的故鄉。
陸秀夫祠。在鹽城市區儒學街西側、陸公祠巷內。
明初時建造,為了紀念南宋陸秀夫而建。陸秀夫(1236—1279),字君實,楚州鹽城(今屬江蘇)人。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任禮部傳郎。樣興元年(1278年),他同文天祥等人並立幼主趙昺,任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新會境內).祥興二年二月六日,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先驅妻、子人海,後背負幼主昺投海而死..
2009年11月24日,經過修復擴建後的陸公祠正式開館。
陸公祠修復擴建工程總占地面積約6750平方米,修復、擴建面積2680平方米,其中祠堂等占地3375平方米,文化街區占地225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
陳列分“家”、“國”兩部分。“家”主要由序廳、景忠堂和正祠堂組成,著重表現陸秀夫為人誠實、勤奮好學、樂於助人、孝敬父母的美德;“國”由“忠烈堂”和“仰止堂”組成,通過現代的展陳手段,再現了陸秀夫勤政、廉政和崖山殉國的壯舉。
建築特色
初建時為三進兩廂和一坊一亭。一進為門廳,二進為仰止堂,三進為正祠堂。二進與三進之間,兩側有對稱的東西廂房。
大門外建有中流砥柱坊,門廳內有表忠亭。
嘉靖十七年(1538年),正
祠堂後又增建浩然堂。祠堂內的陳設,有
陸秀夫塑像、畫像和名人題寫的匾額、掛聯、詩詞、碑刻、祭器等。
幾經戰爭摧殘和長期失修,陸公祠房屋破敗,陳設先後遭毀散失。僅有祠內牆上保存一塊石碑,刻著明天啟年間蘇茂相題詩“浮海南奔擁六飛,孤臣血淚灑朝衣。
石銜精衛心猶壯,鼎抱龍髯願不違。粵嶼草荒樞密冢,厓門花滿侍郎礬。可憐舊國還祠廟,正笏忠魂歸未歸”。
據《鹽城縣誌》(清光緒二十一年)記載,始建於明朝初年的陸公祠原來占地面積很大,東至儒學街,西至解放中路,南至陸公祠巷,北至粥廠巷。由於歷史原因,當年重建的陸公祠北側、東側地段陸續被占用,祠堂空間頗為侷促。
陸公祠在八十年代得以修復。仍為三進兩廂。門廳上由書法家武中奇題寫“陸公祠”。踏進門廳,迎面便是“宋丞相陸公祠”碑,上懸匾額“碧海丹心”。
第二進仰止堂前天井東西牆壁上各有名人碑刻,廳堂中有陸公遺像。上懸匾額“南海留芳”,兩側對聯:社稷已墟尚有懷中六尺,君臣不死直從海底千秋。“海岳忠貞”則出自張愛萍之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社稷已墟尚有懷中六尺,君臣不死直從海底千秋”。
陸秀夫在鹽城人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位置,他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忠貞剛烈之舉,700多年來一直深深震撼著家鄉人民。
為更好地紀念這位民族英雄,2008年度的修復擴建方案特地請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設計,向東擴至儒學街,建設三進二堂,同時建設兩座二層長樓,為文物古舊交流市場和古色古香的茶社雅聚之所,均為仿明清風格建築,與現有祠堂建築保持一致。
擴建後的新陸公祠在2009年春節前,即陸秀夫以身殉國730年之際建成迎接遊人。
天門陸公祠
基本信息
坐落在湖北天門市區竟陵西湖畔陸羽舊居處。1985年仿西塔寺原型開始重建。
建築特色
館址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
館舍由雁橋、山門、陸公祠、鴻漸樓、服務設施等組成,為歇山頂式仿唐建築。“山門”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築,屋頂翹角重檐、質樸典雅、別具一格。 “陸公祠”面積182平方米,殿內以展示“茶聖”陸羽的事跡為主。
殿內兩側陳列櫃展出的陸羽遺物、文獻和照片,中外專家學者研究陸羽所撰寫的書刊、畫冊、評論文章300餘件,其中有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教授諸岡妙子在1986年出席首屆陸羽學術討論會時奉還的《陸羽茶經》珍本和日本京都“日中茶經研究交流會”的文獻資料。殿內還有日本茶道協會和韓國陸羽茶經研究會所贈的珍品。
茶事活動室東西牆壁上懸掛著16幅大型陸羽生平木雕,氣派非凡。“鴻漸樓”為兩層結構,面積約600平方米,第一樓陳列陸羽茶的實物和史料,大堂中央是一尊高2.8米的陸羽銅像,東西兩側牆壁分別展示的是《茶經》全文和古《竟陵山水圖》;二樓為茶藝表演廳。
該寺幾經毀修,現存建築為1984年重修.全祠三進兩廂。
一進為門廳,正中保留了原“宋丞相陸公調”碑刻,二進為仰止堂,三進為浩然堂,二進和三進之間東西兩側有對稱的廂房。
祠內塑像、畫像及匾額、條聯等陳設基本恢復,並陳列有陸秀夫歷史資料。
荊門陸公祠
基本信息
又名陸夫子祠、陸文安祠。位於名象山東麓中山林南側(現文明湖西南角)。
建築由來
陸九淵,號象山,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任荊門知軍,修築荊門城廓,注重教育,改革陋俗,深得百姓愛戴。故後,皇帝諡號文安公。
陸公祠始建於元順帝至正七年,(見明荊門州志),明孝宗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參政鐘文俊為紀念陸九淵,把象山書院改建成陸夫子祠。建成後,明末遭戰火焚毀。清荊門知州薛繼岩、萬蕭裔先後重建維修。
乾隆年間,荊門州牧舒成龍又重建一次,重塑陸九淵神像,奉供牌位,每年春秋在古祠舉行祭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市政府又大規模整修,使祠雄偉莊重,是目前最完好的一座祠。山腰尚存當年講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