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造生命系列:一擲千金的上帝》是2012年11月1日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提姆·凱樂 (Timothy Keller)。
基本介紹
- 外文名:The Prodigal God:Recovering the Heart of the Christian Faith
- 書名:陶造生命系列:一擲千金的上帝
- 作者:提姆•凱樂 (Timothy Keller)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0433665, 9787510433665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頁數:119頁
- 開本:32
- 品牌:新世界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編輯推薦
《陶造生命系列:一擲千金的上帝》是《紐約時報》與亞馬遜書店排行榜暢銷書作者提姆·凱樂專著,故事主要講述一位有兩個兒子的父親,在將家產分給兒子後,對小兒子因那家產後離家出走,並隨意揮霍後回家的態度,不僅接納,更是讓大兒子也去原諒和接納小兒子。借而來說明每個人的成長及內心的期盼
內容簡介
《陶造生命系列:一擲千金的上帝》講述有一位父親,他有兩個兒子。小兒子要求分家產,在得到家產之後他就離開家鄉遠走高飛,在紙醉金迷、放縱聲色中耗盡了所有。在憂傷痛悔的覺悟中他決定回家,沒想到父親竟然伸開雙臂迎接他。但這個歡迎卻讓大兒子極度生氣。故事最後父親規勸大兒子一起來接納並赦免他的弟弟。在尋求意義和價值的旅途中,我們每個人都正如這故事中的兒子。或是如小兒子,放任自我顛覆傳統;或是如大兒子,順服自律,心卻早已遠離。無論我們是何種類型的人,都迷失在外。我們的內心要如何才能由“小兒子”的恐懼、“大兒子”的憤怒,轉變為喜樂、愛與感恩呢?《陶造生命系列:一擲千金的上帝》向我們顯明上帝是一位花費極大耗盡所有的上帝(Godof Great Expenditure)。對他的兒女來說,若不說他是“一擲千金”地施恩在我們身上,就不足以形容。不計一切的恩典,是我們最大的盼望,是我們生命改變的經歷,也是《陶造生命系列:一擲千金的上帝》的主題。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提姆·凱樂(Timothy Keller) 譯者:呂允智
提姆·凱樂,1950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戈登康維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道學碩士,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教牧學博士。他和妻子凱西及三個兒子住在紐約市。提姆·凱樂的著作還包括《為何是他》(The Reason for God)、《陶造生命系列:諸神的面具》(Counterfeit Gods)等。他的第一本書《為何是他》,在2008年剛出版即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非小說類第七名。《新聞周刊》在介紹提姆?凱樂時,稱他為“21世紀的路易斯(C.S.Lewis)”。
提姆·凱樂,1950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戈登康維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道學碩士,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教牧學博士。他和妻子凱西及三個兒子住在紐約市。提姆·凱樂的著作還包括《為何是他》(The Reason for God)、《陶造生命系列:諸神的面具》(Counterfeit Gods)等。他的第一本書《為何是他》,在2008年剛出版即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非小說類第七名。《新聞周刊》在介紹提姆?凱樂時,稱他為“21世紀的路易斯(C.S.Lewis)”。
圖書目錄
引言
比喻的內容
01耶穌四周的人們
“眾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
02兩個迷失的兒子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03重新定義“罪”
“我服待你(我做你奴隸)這多年。”
04重新定義“迷失”
“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
05真正的大兒子
“兒啊
06重新定義“盼望”
“他
07父親的筵席
“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
感謝
比喻的內容
01耶穌四周的人們
“眾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
02兩個迷失的兒子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03重新定義“罪”
“我服待你(我做你奴隸)這多年。”
04重新定義“迷失”
“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
05真正的大兒子
“兒啊
06重新定義“盼望”
“他
07父親的筵席
“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
感謝
後記
我要再次感謝樂瑪(Jill Lamar )、麥克密(DavId Mccorllllck)和塔特(Brian Tart),因著他們在文學技巧與個人方面的支持,這本書才得以問世。我還要和以前一樣地謝謝沃斯(Jarfice Worth)與藍德(Lynn Land),讓我在每年夏天可以有兩個星期安心地讀書和寫作。我也要感謝“救主長老教會”(Redeemer Presbyterlan Church)的每一位,願意開放自己的心靈 與頭腦,來聽本書中這些和直覺不太一樣的信息。
多年前我聽到柯隆理博士(Edmund P.Clowney)以浪子的比喻講道,他的信息改變了我對基督教的整個看法和我傳揚它的方法。當我在這些年更多認識他以後,他也讓我看到是有可能既在神學上嚴謹而正統,又同時帶有不盡的恩典——這是極少見而珍貴的綜合體。
如果要把所有帶領過我、鼓勵過我、塑造過我事奉的前輩一一都寫下來的話,那要花上好多頁的篇幅,不過這其中一定會包括博德(Barbara Boyd)、勒弗雷斯fRichard Lovelace)、倪可爾(Roger Nicole)、史鮑爾( R.C.Sproul)、艾莉莎(Elisabeth Elliot)、司馬特(Ken-nedv Smartt)、康恩(Harvie Conn)、米勒(Jack Miller),還有我的妻子凱西(Kathy)。謹以此獻上我最深的謝意。
提姆·凱樂(Timothy Keller)
多年前我聽到柯隆理博士(Edmund P.Clowney)以浪子的比喻講道,他的信息改變了我對基督教的整個看法和我傳揚它的方法。當我在這些年更多認識他以後,他也讓我看到是有可能既在神學上嚴謹而正統,又同時帶有不盡的恩典——這是極少見而珍貴的綜合體。
如果要把所有帶領過我、鼓勵過我、塑造過我事奉的前輩一一都寫下來的話,那要花上好多頁的篇幅,不過這其中一定會包括博德(Barbara Boyd)、勒弗雷斯fRichard Lovelace)、倪可爾(Roger Nicole)、史鮑爾( R.C.Sproul)、艾莉莎(Elisabeth Elliot)、司馬特(Ken-nedv Smartt)、康恩(Harvie Conn)、米勒(Jack Miller),還有我的妻子凱西(Kathy)。謹以此獻上我最深的謝意。
提姆·凱樂(Timothy Keller)
序言
路加福音第15章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這個比喻的情節與人物非常簡單:有一位父親,他有兩個兒子,小兒子要求分家產,而在他得到家產之後就離開家鄉遠走高飛,在紙醉金迷、放縱聲色中耗盡了所有。後來他在憂傷痛悔的覺悟中回家,沒想到父親竟然張開雙臂迎接他。但這個歡迎卻讓大兒子極度生氣。故事的最後說到父親規勸大兒子一起來接納並寬恕他的弟弟。
從表面看來,這段敘述並沒有很扣人心弦,但我相信,如果以一個湖來形容耶穌所有的教訓,那么這個著名的浪子比喻,就是湖中最清澈見底的地方之一。在過去幾年中,有很多人針對這段經文發表了精彩的研究,但是我對它的認識,則是建立在三十年前第一次聽到柯隆理博士(Edmund P.Clowney)根據這段經文所講的信息。那篇講章改變了我對基督教的認識,我幾乎認為自己發掘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秘密。這些年來我經常反覆教導與研讀這個比喻,在我解說其中的精義以後,我見到許多人從這經文中得到的激勵、啟發與幫助,是遠超過其他任何經文所帶給人的。
有一次我在海外服事,藉助翻譯對當地的會眾就這個題目進行了一場演講。不久之後為我翻譯的那個人寫信告訴我,當他在傳譯這篇信息時,感到這個比喻像箭一樣地刺入他的心。在經過一段掙扎和反思以後,他就信靠了基督。還有許多人告訴我,當他們了解耶穌的這個故事以後,他們的信仰、婚姻,有時甚至包括他們的性命是如何地被挽救過來。
在本書開始的前五章,我會先解釋這個比喻的基本意義;到了第六章,我會說明這個故事如何能幫助我們全面性地了解聖經;而在第七章,我就要指出這個教訓如何能落實在我們在世上的生活中。
我不用這個比喻最常見的名稱:“浪子的比喻”,因為我認為單是以小兒子作為故事的焦點是不正確的。連耶穌都沒有稱此比喻為一個浪子的比喻,而是以“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展開這個故事的;而且其中對大兒子的敘述不少於對小兒子的,提到父親的分量也與兩個兒子的相當。不僅如此,耶穌對大兒子的講論,是聖經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所以,這個比喻更好的名稱,應該是叫做“兩個迷失的兒子”。
描述“浪”子的英文形容詞是“prodigal”,但其實它的意思並不是“任性”;按照《韋氏大辭典》(Men—am—Websterk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解釋,它是指“不計一切地花費”,意思是一擲千金地花費直到什麼都不剩。因此用這個詞來描述父親和描述小兒子都是同樣恰當的。父親歡迎悔改的兒子,可以說是不計一切的,因為他沒有“計”算或數點他的罪,也沒有要求他賠償。但父親的這個反應激怒了大兒子,也極可能不為鄰里社區所接受。
這個故事中的父親代表了耶穌所熟知的天父,使徒保羅寫道:“……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哥林多後書5:19)耶穌在這個故事中向我們顯明天父是一位花費極大的上帝(God of Great Expenditure),對他的兒女來說,若不說他是“一擲千金”地施恩在我們身上,就不足以形容。上帝不計一切的恩典,是我們最大的盼望,是我們生命改變的經歷,也是這本書的主題。
從表面看來,這段敘述並沒有很扣人心弦,但我相信,如果以一個湖來形容耶穌所有的教訓,那么這個著名的浪子比喻,就是湖中最清澈見底的地方之一。在過去幾年中,有很多人針對這段經文發表了精彩的研究,但是我對它的認識,則是建立在三十年前第一次聽到柯隆理博士(Edmund P.Clowney)根據這段經文所講的信息。那篇講章改變了我對基督教的認識,我幾乎認為自己發掘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秘密。這些年來我經常反覆教導與研讀這個比喻,在我解說其中的精義以後,我見到許多人從這經文中得到的激勵、啟發與幫助,是遠超過其他任何經文所帶給人的。
有一次我在海外服事,藉助翻譯對當地的會眾就這個題目進行了一場演講。不久之後為我翻譯的那個人寫信告訴我,當他在傳譯這篇信息時,感到這個比喻像箭一樣地刺入他的心。在經過一段掙扎和反思以後,他就信靠了基督。還有許多人告訴我,當他們了解耶穌的這個故事以後,他們的信仰、婚姻,有時甚至包括他們的性命是如何地被挽救過來。
在本書開始的前五章,我會先解釋這個比喻的基本意義;到了第六章,我會說明這個故事如何能幫助我們全面性地了解聖經;而在第七章,我就要指出這個教訓如何能落實在我們在世上的生活中。
我不用這個比喻最常見的名稱:“浪子的比喻”,因為我認為單是以小兒子作為故事的焦點是不正確的。連耶穌都沒有稱此比喻為一個浪子的比喻,而是以“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展開這個故事的;而且其中對大兒子的敘述不少於對小兒子的,提到父親的分量也與兩個兒子的相當。不僅如此,耶穌對大兒子的講論,是聖經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所以,這個比喻更好的名稱,應該是叫做“兩個迷失的兒子”。
描述“浪”子的英文形容詞是“prodigal”,但其實它的意思並不是“任性”;按照《韋氏大辭典》(Men—am—Websterk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解釋,它是指“不計一切地花費”,意思是一擲千金地花費直到什麼都不剩。因此用這個詞來描述父親和描述小兒子都是同樣恰當的。父親歡迎悔改的兒子,可以說是不計一切的,因為他沒有“計”算或數點他的罪,也沒有要求他賠償。但父親的這個反應激怒了大兒子,也極可能不為鄰里社區所接受。
這個故事中的父親代表了耶穌所熟知的天父,使徒保羅寫道:“……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哥林多後書5:19)耶穌在這個故事中向我們顯明天父是一位花費極大的上帝(God of Great Expenditure),對他的兒女來說,若不說他是“一擲千金”地施恩在我們身上,就不足以形容。上帝不計一切的恩典,是我們最大的盼望,是我們生命改變的經歷,也是這本書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