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甗為古代陶製炊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上部是無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篦上有用來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甗
- 性質:古代陶製炊器
- 高:37厘米
- 口徑:34厘米
陶甗為古代陶製炊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上部是無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篦上有用來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
陶甗為古代陶製炊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上部是無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篦上有用來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
漢彩繪陶甗 館藏地點 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大梁門景區內大梁門城樓(475000) 所屬年代 漢 類別 蒸飯器 所屬博物館 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 所屬地區 河南開封 ...
漢彩繪陶甗是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的宮廷器具,1975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此展品為戰國時期文物。通高61厘米,口徑40.2厘米,腰徑14.1厘米,最大腹徑42.6厘米,襠高8.2厘米。夾砂紅褐陶。上部盆形,口微斂,折沿,沿上緣起棱,圓唇,...
甗(yǎn,音眼)。飪食器和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
通高37厘米 口徑34厘米 泥質灰陶,以上甑下鼎組合而成,甑底布滿圓形箅孔。 通體繪紅彩三角紋。其間以黃、白彩填飾珍珠紋。 ...
此展品為龍山時期文物。高51厘米,口徑31.5厘米。器身上有簡單的繩紋裝飾,其製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後,用纏有繩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留下繩紋。下部的三個高...
夾砂紅陶甗,收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上古時期的複合烹飪器。...... 夾砂紅陶甗,收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上古時期的複合烹飪器...
甗(漢語拼音:yǎn,粵音“演”)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 lì ](古代炊具,樣子像鼎,足部中空。),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 zèng...
三聯甗是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文物,高68厘米、長103.7厘米、重138.2千克。...
此展品為春秋時期文物。高43.6厘米,直徑33厘米。青銅甗,為上下分體,上半部甑有雙曲扳耳,腹部有起筋稜線,從口沿處起至下腹部,有三組環帶狀,包裹雷紋的曲蛇...
甗是中國古代蒸食物的一種炊具,一般是由兩部分組成,上部是蒸食物的甑,下部是煮水的鬲,中間以箅相隔可通氣。銅甗是由新石器時代的陶甗演變而來。...
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古老的中國制陶技藝,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以屈家嶺...
婦好青銅三聯甗於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是目前所見到的惟一的這種複合炊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遺址發現的高達116厘米、口徑44厘米的灰陶甗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最大的一件;蛋殼陶杯最薄處僅0.3毫米,代表了當時制陶業的最高水平。...
此展品為西周早期文物。高36.5厘米,口徑22.3厘米。甗(yǎn,音眼)是蒸食物的用具,原理與蒸籠相似,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這件銘文為“北子”的銅甗呈圓形,甑鬲...
收藏家杜曉軍先生利用自己收藏的較多數量的史前陶鬹,研究並閱讀參考了大量考古學的相關論述,對陶鬹藏品進行了甄別鑑定,選取了認為可靠無疑的約數百件陶鬹進行整理...
古代陶器的一種。為使陶坯燒制受熱時不易裂開,特意在陶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所以稱這種陶器為“夾砂陶”。...
此展品為春秋時期文物。高43.6厘米,直徑33厘米。青銅甗,為上下分體,上半部甑有雙曲扳耳,腹部有起筋稜線,從口沿處起至下腹部,有三組環帶狀,包裹雷紋的曲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