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西周早期文物。高36.5厘米,口徑22.3厘米。甗(yǎn,音眼)是蒸食物的用具,原理與蒸籠相似,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這件銘文為“北子”的銅甗呈圓形,甑鬲連體,足部飾有獸面紋。這種紋飾在西周早期的銅甗中十分流行。1961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縣萬城北門外。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周早期“北子”銅甗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基本信息,文物介紹,
基本信息
年代:西周早期
尺寸:高36.5厘米,口徑22.3厘米
類別:青銅器
收藏:湖北省博物館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西周早期文物。高36.5厘米,口徑22.3厘米。青銅器。出土時間:1961年,出土地點:湖北省江陵縣萬城北門外。
甗(yǎn,音眼)是一種蒸食物的用具,也是重要的禮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就開始使用陶甗,青銅甗出現於商代晚期。甗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是甑(zèng,音贈),下半部分是鬲。在甑的底部有很多通氣的小孔,稱為“箅”(bì,音壁),將鬲注滿水後加熱,蒸汽可以通過箅進入甑內,將裡面的食物煮熟,原理與今天的蒸籠相似。甗在湖北的西周青銅器中有較多的發現,有方形、圓形,也有連體和分體等不同造型。
這件“北子”銅甗為圓形,甑鬲連體。甑的上部飾有一條帶狀獸面紋,甑的腹內有一個心形的箅格,蒸汽可以從中透過。箅格與甑體用環相連。鬲體以饕餮獸面紋裝飾,獸面的中心剛好在甗的足部,怪獸那對梭形的大眼睛向外突出,耳朵向後展開,鼻子和嘴巴向下伸出,仿佛在努力將鬲腳從口中吐出,形象生動,情緒飽滿。這種在足部裝飾獸面紋的造型式樣,在西周早期的銅甗中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