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器的一種。為使陶坯燒制受熱時不易裂開,特意在陶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所以稱這種陶器為“夾砂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夾砂陶
- 類型:古代陶器
- 成分:選擇含砂量較大的陶上
- 最早開始:新石器時代開始生產
古代陶器的一種。為使陶坯燒制受熱時不易裂開,特意在陶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所以稱這種陶器為“夾砂陶”。
古代陶器的一種。為使陶坯燒制受熱時不易裂開,特意在陶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所以稱這種陶器為“夾砂陶”。...
簡介夾砂陶,在靖西土話稱為“模東”,是“土鍋”的意思,也就是泥土製作而成的鍋頭。在金屬材質的鍋類等器皿沒有出現之前,靖西壯族先民就廣泛使用這種“土鍋”...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該釜胎質為夾砂灰陶,口沿下有一圈向外突出的腰沿,以阻煙炱上熏,口與腰沿處,置有兩個對稱的半環形耳。現收藏於中國江南水鄉文化...
藏品介紹文物概述此文物為商代的陶器,尖底盞為夾砂陶,內側黑褐色,外側黃褐色,局部黑色。圓唇,圓弧壁,內底平緩,底中部略呈漏斗狀外凸,外底呈尖錐狀。現收藏於...
陶鬹時代 編輯 鬹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起源於大汶口文化中期,盛行於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階段。陶鬹質地 編輯 鬹的質地分夾砂和泥質兩種。夾砂陶...
【陶號角】是我國古代較早的一種原始樂器。有羊角形和牛角形兩種。為泥質灰陶或為黃褐色夾砂陶,素麵,或有幾道弦紋。略弧曲,中空,兩端為一大一小的圓孔。...
灰陶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兩大類,前者用作飲器,食器、盛儲器和其它用器,後者用作炊器和部分飲器。商代已用灰陶製作建築用陶的陶水管。由於商周時期,青銅...
白陶鬹的材質是類似於“高嶺土”的白色陶土,只有少數地區分布。白土陶器燒制火候較高,質地比夾砂陶、灰陶等更堅硬,吸水性弱,更適宜使用,掛上釉就是瓷器。白陶...
採集石器有斧、錛、鑿、鏃、鉞、刀、磨棒、礪石、彈丸、紡輪等;陶器有紅陶、黑陶和夾砂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簋、罐、碗、杯、紡輪和陶拍。紋飾有堆塑、...
夾砂陶是新石器時代製作普遍的一種陶器,以紅陶和灰陶為主。經過歷代改良,夾砂陶演變成了現在使用的石鍋。石鍋營養價值 編輯 石鍋做魚...
從質地、紋飾、器型來看,石峁遺址出土陶器的質地以夾砂陶為多,泥質灰陶次之;紋飾以籃紋和繩紋為主;器型主要有鬲、斝、盉等。這種大口尊形制奇特,在陝西...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引人注意的品種印紋硬陶需要提及。印紋硬隱也是陶器,只是胎質比一般的泥質陶、夾砂陶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幾何...
興隆窪文化以1982年發現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命名,此時期的陶器均為手制,只有夾砂陶,陶色主要為灰褐,黃褐,陶質疏鬆,胎質較厚,火候較低。典型器形為筒形...
考古發現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質陶,即便是夾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較為細膩。大地灣文化陶器主體是夾細砂陶質,但器表均抹有較光滑的泥質層;...
黑陶壺,於1980年在鐘家遺址出土,屬龍山文化器物。為夾砂黑陶,沿外折,圓唇、束頸,鼓腹,假圈足,素麵。...
這時的陶器由於燒造工藝的不同,還出現了紅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種的陶器。與此同時,人們為防止陶器經火燒或水浸泡斷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燒製成泥質夾砂灰...
中外考古界發現了距今約1.2萬年前的素麵夾砂陶器,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陶器。素麵夾砂陶器的發現,使甑皮岩遺址的年代向前提早了近3000年,而且為研究中國...
19世紀60年代初步勘探,1975年、1978年,鄢陵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兩次進行挖掘整理,遺址出土夾砂陶、磨光黑紅陶、彩陶等殘片實物。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鄢國故...
生活遺址(林炎炮僑胞籌建華僑新村)中土層0.7米—1.25米處發現大量的長方形穿孔石刀、石奔及捕魚垂網圈、出土釉陶條紋大口樽、釉陶小樽、紅陶罐、夾砂黑陶壺等...
馬家窯文化制陶,工藝很成熟,人們日常生活使用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占各類陶器總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達到80%。陶器絕大多數是紅陶,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
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有之字紋筒形罐、盆、碗等。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期的重要標誌。青池文化遺址的挖掘,把薊縣的歷史推到了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是...
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少量灰陶。有泥質和夾砂兩種。器物均為手制多採用泥條盤築法,陶質比較疏鬆,表皮容易剝落。燒成溫度為900℃~960℃。器形僅有碗、杯、...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係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