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逵

陳鴻逵

陳鴻逵(1900年6月26日—2008年10月12日),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長期致力於植物病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高粱、洋麻炭疽病害,黃麻立枯病害,油菜、水稻病毒病害的研究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在鐮刀菌研究和著作上獨具中國特色。他開創了我國植物病害檢疫工作,是我國植物病害檢疫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鴻逵
  • 出生地:廣東
  • 出生日期:1900年6月26日
  • 逝世日期:2008年10月12日
  • 職業:植物病理學
  • 畢業院校金陵大學
  • 主要成就:是我國植物病害檢疫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 性別:男
歷史年表,人物經歷,逝世,主要論著,研究成就,科學上的奉獻,

歷史年表

陳鴻逵,1900年6月26日生於廣東新會縣(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20世紀20年代,正值國內軍閥混戰,自然災害頻繁,民不聊生。陳鴻逵青年時期就立志以科學振興中華,選擇了學習生物學或農學的方向。1922年,他考入金陵大學生物系。1926年畢業後留校當助教。在擔任助教期間,隨研究生班聽課,進一步打下了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的基礎,並以其勤奮學習,工作認真,深獲戴芳瀾教授的器重。1931年考取中華文化基金公費留學,赴美國依阿華農工學院研究生院深造,193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35年1月陳鴻逵回國,應浙江大學之聘,在農業植物系植病組任副教授。1937年秋,抗日戰爭爆發,隨校西遷贛、桂、黔,1938年起,受竺可楨校長之聘,任病蟲害系主任,繼任教授。抗日戰爭勝利,1946年他隨浙江大學遷回杭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於1952年任浙江農學院植物保護系教授兼系主任。1960—1964年期間,他兼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他曾被選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真菌學會理事,浙江昆蟲、植病學會理事長,現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華東分會及浙江昆蟲植病學會名譽理事長。他還被推選為浙江省一、二、三、五屆人大代表,浙江省民盟副主任委員。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60餘年來陳鴻逵為我國植物病理學和農業科學做出了許多傑出的貢獻。

人物經歷

1900年6月26日 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
1922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附中。
1926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理學院生物系。
1926—1931年 任金陵大學植病組助教、講師。
1934年 畢業於美國依阿華農工學院研究生院,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35—1937年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兼任上海商品檢驗局技術指導。
1938—1952年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兼植物病蟲害系系主任。
1952年—2008年 任浙江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教授,兼任植物保護系主任。
1960—1964年 兼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
2008年10月12日14時55分,他在杭州邵逸夫醫院逝世,享年108歲。

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陳鴻逵先生因病於2008年10月12日14時55分在杭州邵逸夫醫院逝世,享年108歲。
陳鴻逵先生1900年6月26日出生,廣東新會人。192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1934年畢業於美國依阿華農工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1935年1月回國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1956年定為國家一級教授。陳鴻逵先生曾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歷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主任,浙江農學院及浙江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植物保護系主任,浙江省農科院植保所所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浙江昆蟲植病學會理事長,浙江省科委常委等職。陳鴻逵先生還是浙江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第五屆浙江省政協委員,民盟浙江省副主委。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主要論著

1 陳鴻逵.高粱炭疽病研究摘要.中華農學會叢刊,1928,64—65:159—160.
2 Porter R H.Yu T F,Chen H K.The response of hulless barley to seed treatment for covered smut and stripe disease.Phytopathology,1929,19:657—666.
3 俞大紱,陳鴻逵.江蘇省大麥之堅黑穗病.科學,1929,14卷.
4 陳鴻逵,黃亮,俞大紱.小麥黑粉病的防治試驗.金陵學報,1932,2(2):401—411.
5 Yu T.F,Chen H K.Varietal resistance and susceptibility of wheatsto flag smut (Urocystis tritici Korn).Nanking Univ.Agric.Bull.,1933,9(Nanking Jour.3,217—234).
6 Yu T F,Chen H K.Seedteatments for controlling stripe disease of hulless barley.NankingJournal 1933,3:237—242,Univ.of Nanking.
7 俞大紱、陳鴻逵、黃亮.粟粒黑穗病種子消毒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934,122:1—18.
8 陳鴻逵.高粱炭疽病之繼續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35,140—141:38.
9 陳鴻逵.一具廉價的定溫箱.浙大農學季刊,1937,1:263—277.
10 陳鴻逵.炭熱力培養箱.病蟲知識,1942,2(1):1—10.
11 陳鴻逵,楊新美.白木耳之人工栽培試驗.科學(科學社論文摘要),1944,27卷.
12 陳鴻逵,方儀.油菜露菌病之研究(一)遮光與幼苗感染程度之關係.科學,1945,28:76.
13 陳鴻逵,葛起新.洋麻炭疽病及其防治.(浙江)農林通訊,1951,2(2,3):40—42.
14 陳鴻逵,來元直.浙江省黃麻的主要病害.中國植物保護科學,1961,pp1023—1040,科學出版社.
15 陳鴻逵,梁訓義,高東明.1960—1961年油菜病毒病的防治研究.浙江農業科學院、浙江農業大學1961年科學研究資料彙編(3)植物保護部分,1961,43—50.
16 陳鴻逵.抗菌素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研究概況.浙江農業科學,1963,(11):479—484.
17 陳鴻逵,梁訓義,陳聲祥.1962—1963年油菜病毒病的發生髮展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浙江農業科學院、浙江農業大學1963年研究資料彙編,昆蟲植病部分,1963,116—126.
18 陳鴻逵,梁訓義,金敏忠.杭州地區油菜病毒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63,2(1):1—12.
19 陳鴻逵.柑桔乾枯病、香蕉枯萎病等.植物檢疫,1979,pp75—86,上海科技出版社.
20 陳鴻逵,王拱辰,汪利群.鐮刀菌研究:菽麻和垂柳上鐮刀菌的鑑定.植物病理學報,1979,9(1):11—18.
21 陳鴻逵,王拱辰,盛方鏡.聚乙二醇(PEG)在水稻普矮病毒(RDV)抗血清製備上的套用.植物病理學報,1980,10(2):83—88.
22 陳鴻逵.菌類(Fungi)(《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23一37.
23 陳鴻逵,王拱辰,梁訓義.鐮刀菌研究:浙江省大小麥赤霉病穗上的鐮刀菌種類及其致病性.植物病理學報,1982,12(3):1—12.
24 陳鴻逵,王拱辰,俞永信.寄生於浙江的海州常山葉上鞘鏽菌(Coleos poriumclerod end ri)夏孢子堆中的鐮刀菌研究.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4,10(4):357—366.
25 鮑建榮,陳鴻逵.侵染二化螟幼蟲的瘤狀多毛孢菌生物學特性研究.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6,12(4):392—400.
26 王拱振,陳鴻逵,林振玉,駱平西.浙江省多隔鐮刀菌(Fusariumde-cemcellulare)的研究.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6,12(3):401—405.
27 陳鴻逵,鮑建榮,王拱辰.荸薺稈枯病菌的產孢及孢子萌發條件的研究.浙江農業科學。1988,(3):138—139.
28 蔣冬花,陳鴻逵,王拱辰.荸薺枯萎病—浙江省一種荸薺新病害.植物病理學報,1988,18(4):197—202.
29 陳鴻逵,王拱辰.浙江鐮刀菌志.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研究成就

對糧食作物的病害的研究成就
20年代,我國已開始對糧食作物的病害進行了研究。但同行公認,陳鴻逵和同學俞大紱當時的研究工作面較廣,而且他們對前人未涉及過的病害也作了較深入細緻的研究。他對小麥稈黑粉病、大麥堅黑穗病、裸燕麥堅黑穗病、大麥條紋病及粟粒黑穗病等,開展了種子消毒試驗及抗病性品種篩選方面的工作。1925年博德(美籍病理學家)、陳鴻逵和俞大紱最早從種子消毒對粟粒黑穗病和產量的影響開始研究,並從魯、豫等省採集數百個單穗和幾十個品系,做了抗病性鑑定。經過連續4年試驗,初步找出20餘個抗病力極強的品種。1929—1933年間,俞大紱、陳鴻逵和黃亮又從藥劑試驗中篩選出碳酸銅粉和烏斯普隆用於拌種,效果較好;並通過田間及溫室接種試驗,從30個品種中找出9個抗病力極強的品種,其中有2個品種經過後來10年試驗證明完全沒有發病。所有上述大麥、小麥、燕麥、粟病害的研究結果都陸續在《美國植物病理學報》、《金陵學報》等期刊上發表。同時,陳鴻逵又開展了“高粱炭疽病的研究”,當時此病在南京及北方高粱主產區流行,損失頗大。從1925年開始,他通過大田調查以及實驗室、溫室等一系列試驗研究,直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又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博士論文反映了他對高粱炭疽病害的全面認識,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迄今為止,這篇論文仍然是國內外有關高梁炭疽病的重要文獻之一。這項研究內容的中文摘要,曾於1928年和1935年先後在《中華農學會叢刊》和《中華農學會報》上刊載。
植物病害檢疫工作的奠基人
我國植物病害檢疫工作是1921年日本侵占台灣後開始的,但大陸的檢疫工作則從1931年在上海商品檢驗局開始設立的。最初植物產品的檢疫工作僅限於害蟲方面,後來上海商品檢驗局商請浙江大學農學院承擔該局的植物病害檢疫工作,學校委派陳鴻逵和陸大京負責技術指導。他們除幫助該局開展植物病害的檢疫工作外,並籌備建立我國港口第一個植病檢疫實驗室,室內配備顯微鏡及病原菌分離培養、滅菌清毒等一整套設備。當時的業務範圍涉及進出口商品中的植物產品及旅客攜帶的農產品(如日本傾銷我國的病爛果蔬、外銷國外的栗子、蒜頭等),雖然有時數量不大,但種類繁多,檢疫技術要求很高,沒有經過植病學專門訓練的人難以勝任。為此,浙江大學植病組的高年級學生許多也隨陳鴻逵到商檢局參加工作。這項工作直到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商品檢驗局停辦為止。但陳鴻逵等已經為我國植物病害檢疫工作奠定了基礎。
對麻類和油菜病害的研究成果
抗日戰爭勝利後,浙江大學於1946年遷回杭州,校園內一片荒涼。在艱苦的條件下,陳鴻逵和他的同事們重建病蟲害系。當時杭州附近及校園農場引種了南方型洋麻(紅麻)。最初在麻苗地里零星地發生了洋麻炭疽病,1950在杭州附近普遍流行,麻苗高達40—50%枯死。浙江省人民政府對此十分重視,請陳鴻逵、葛起新等隨即開展調查、鑑定和防治研究,很快取得成效。1951年在浙江《農林通訊》上發表了《洋麻炭疽病及其防治》一文。這是我國針對洋麻炭疽病及其防治較系統的首次報導。隨後,陳鴻逵又指導學生繼續對此病進行深入研究,為浙江省麻類生產作出了貢獻。
20世紀50年代中期,南方麻產區發展黃麻生產,浙江是全國黃麻生產的主要省份,其產量占全國之半。當時“圓果種”黃麻的立枯病和炭疽病,“長果種”黃麻的莖斑病均嚴重地威脅著麻類生產。陳鴻逵又和浙江省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同志開展對黃麻病害的研究。1961年他們撰寫了《浙江省黃麻的主要病害》一文,報導了黃麻上發生的十餘種病害,明確了其中苗枯病、莖斑病、根線蟲病、根腐病、立枯病和炭疽病的侵染途徑和環境因素;並提出了通過適當輪作制、施肥方法、抗病品種和及時排灌等栽培技術,結合施用藥劑以農業防治為主的方法。這是介紹我國黃麻病害方面的一篇較全面文獻資料。
60年代初,浙江省油菜病毒病嚴重發生,他和他的助手們經過研究試驗,於1963年在《植物保護學報》上發表文章,指出杭州地區油菜苗期病毒病的發生決定於帶毒有翅蚜從毒源寄主上遷入的時間與蟲口數量,在田間的流行為害與苗床後期和本田初期有翅蚜的長成和擴散有關,並提出治蚜防病的建議,在全省推行,效果良好。同時,他還指導研究生對浙江省油菜病毒病的病原種類及栽培措施與該病發生流行的關係作了基礎研究和理論探討。
在水稻病毒病研究上的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上海、浙江一帶水稻矮縮病突然爆發。陳鴻逵應華東區科委的要求,與朱鳳美王鳴歧一道深入病區現場調查,並成立了防治協作組。在不長的時間內,確定了這種病為水稻黑條矮縮病,並肯定傳播媒介為灰稻虱。接著魯、皖、閩、贛各省都得到了發生此病的確證,協作組後來又證實,除此之外,水稻上尚有“普通矮縮”、“黃矮(即暫黃)”、“黃萎”和“條紋葉枯”4種病毒病,症狀明顯不同。前3種介體均為黑尾葉蟬,而“條紋葉枯”的介體則為灰稻虱。為有效控制矮縮病的蔓延,華東區科委在浙江義烏召開了“水稻黑條矮縮病現場防治討論會”,隨後又在上海召開了來自22個省市160餘人的水稻病毒病防治講習班。陳鴻逵為主要負責人之一。而參加這個講習班的人員,後來多數成為各省、市從事稻麥病毒病防治研究的骨幹,並由此奠定了我國水稻病毒病研究的基礎。
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和70年代初,“普矮”和“黃矮”病逐漸上升。當陳鴻逵及其助手正在調查研究其發生流行規律及其與傳毒昆蟲關係時,“文化大革命”業已開始,陳鴻逵無辜遭到批判,這部分工作只好由他的助手們繼續進行。經過連續3年調查取得數據後,需要研究製備出這兩種病毒的抗血清以供檢測之用。他們用差速離心法所得的稻普矮病毒(RDV)粗提取的抗原作兔肌肉注射,能獲得效價為2560的抗血清。當這項工作需要繼續深入時,又遇到缺少專用超速離心機的困難。這時,陳鴻逵另闢蹊徑,及時吸取美國伊利諾伊等大學採用聚乙二醇純化其他植物病毒研究方法的經驗,1974年他和他的助手終於採用聚乙二醇結合用低速離心機(4000r.p.m.)達到稻普矮病毒(RDV)的部分純化,並找出運用此法製備抗原及免疫化的最佳條件,製備出的RDV抗血清其中最高的一組效價竟達5120。
當時,在上述成果基礎上,後來又解決了超速離心設備,使陳鴻逵等同志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了水稻“普矮”病毒以及“黃矮”病毒抗血清的製備研究工作,並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鐮刀菌研究和著作獨具中國特色
鐮刀菌是一類重要的病原菌,同時在工農業上也有很重要的使用價值。由於這類真菌的形態、性狀不穩定,變異大,在分類上工作難度較大,一直很少有人問津。陳鴻逵卻對這項研究十幾年執著追求,堅持不懈地進行實驗研究,終於結出了碩果。1979年以來,他和助手們連續發表了《菽麻和垂柳上鐮刀菌》、《大小麥赤霉病穗上鐮刀菌》及《鞘鏽菌上寄生鐮刀菌》等多篇論文。並在1989年6月26日他九十壽辰前,完成了《浙江鐮刀菌志》一書的編寫。在編寫過程中,他先後蒐集了近2000份菌種材料,確定了鐮刀菌種類(包括浙江省)共34種(含種下新分類單元),並配以精美的繪圖和顯微照片。在目前國內同類書籍中,《浙江鐮刀菌志》是一本獨具中國特色的專著。
開發昆蟲寄生真菌資源
陳鴻逵晚年認為,我國有許多有益的昆蟲寄生真菌資源有待開發研究,在保護環境和天敵昆蟲等方面,利用昆蟲寄生菌是一條很值得探索的路子。為此,他指導研究生深入研究了寄生於稻二化螟幼蟲的瘤狀多毛菌(Hirsutella nodulosaPetch),寄生於柑桔粉虱的扁座殼孢(Aschersonia placenta Ber.et.Br.),紅蠟蚧和日本龜蠟蚧上的鐮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var.intermedium Neish.& Leggett)等5種和茶尺蠖上的鐮刀菌(F.moniliforme)等3種。寄生真菌的分類地位、寄主範圍、生物學特性、侵入機理等,同時還評估了這些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他在此項研究工作中,十分注意這些寄生菌的套用前景,強調研究要與生產實際結合。他提醒大家,在真菌研究中既要考慮安全,注意對家蠶等有無影響,也要使其能大量繁殖,便於施用和具有高效、速效的寄生致死率。通過這些研究工作,不僅開拓了昆蟲病原真菌的資源,而且提出了生物防治方面的意見。上述研究成果,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科學上的奉獻

1938年浙江大學西遷貴州湄潭,條件十分艱苦,陳鴻逵努力創造條件,堅持科學實驗,表現了他對科學事業的奉獻精神。當時實驗室旁有一間貯藏室,裡面不僅存放著實驗用的各種小型儀器設備、玻璃器皿、試劑、藥品、染料、材料等,而且備有一套木工和白鐵工用的各式工具和材料,如台虎鉗、鋸、鉋、鑿、鑽、白鐵皮、鉛絲以及各種不同規格的螺絲釘和製作母板等一應俱全,以便在需要某種實驗設備時,可以自己製造。如單孢分離器、顯微繪圖儀、恆溫箱、大小麥散黑穗菌花期接種用的MOORE氏抽氣式部分真空裝置、以及用不同指示劑和緩衝液配製的全套測酸鹼標準比色器等,都是在那簡陋的實驗室里自己製成的。
他剛從美國回來,因實驗和研究的需要,要添置五六個不同級溫的恆溫箱,而有限的經費又無法購置,他便自己動手設計試製。對其中最關鍵的溫度調節器部件,他利用乙醚、丙酮不同溶劑的沸點差異,按幾種不同配比的混合溶劑灌貯於薄銅片容器內,用作溫度調節器。這種自製恆溫箱的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1、6,性能良好,順利解決了研究及實驗所急需。
在湄潭時期,由於小城缺電,從杭州帶來的電熱恆溫箱無法使用,許多實驗及學生的畢業論文無法完成。陳鴻逵決心解決保溫培養箱的能源問題。他利用當時湄潭豐富的木炭資源進行試驗,先製成炭粉、混和澱粉、粘土和水,找出最合適的配比,調製成糊狀物,用木模壓製成一定規格的長方形炭條,晾乾後供使用。但實驗和科研所需要的保溫條件,要求炭條成型,不易碎斷,點燃時能均勻緩慢持續釋放熱量。他運用熱學原理,經過幾十次試驗終於製成炭條可持續燃燒24—48小時,箱內溫度比當時室溫(10℃左右)高出15℃以上。這就滿足了病菌培養工作的要求。
陳鴻逵執教數十年,以學風嚴謹著稱於世。僅以他確定藥用真菌——“雷丸”的學名為例,足以說明他仔細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在他參加編寫《浙江省藥用植物志》有關“雷丸”時,為確定它的學名,陳鴻逵首先請人在浙江各地竹林內採集到較多的新鮮“雷丸”菌核,然後在實驗室內經過多次試驗,摸索出促使菌核萌發,最終長出子實體的最適宜條件。經過幾個月的觀察,證實長出的擔子果是一種呈褶狀的傘菌。經鑑定後,確認這種傘菌為Omphalia lapidescens種,而我國的一些藥用真菌書刊或論文中,涉及包括浙江省在內的“雷丸”時,其學名均寫作Polyporus mylittael。這主要是互相轉引、未經鑑定、以訛傳訛所造成的。由於他治學嚴謹,最後糾正了這一錯訛。
他學風嚴謹的特點之二,是對學生要求嚴格,身體力行,堅持理論聯繫實際。50年代,他親自到浙江南部山區指導學生對甘薯黑斑病等的調查實習時,認真指導他們總結經驗,仔細審閱他們撰寫的報告。在課堂和實驗室里,對他們同樣嚴格要求,不僅引導學生重視閱讀原始資料、文獻,擴大學術思路,並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他重視正確地掌握規範的技術操作,並身體力行、親自示範;對學生使用顯微鏡後隨意離去或不按正確方法搬移者,他都給予嚴肅批評。
陳鴻逵為人謙遜,平易近人,熱心關懷學生們的成長。對來訪求教者無不盡其所知,告訴對方,解答他們所提出的一切問題。當遇到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時,他牢記在心,然後一絲不苟地查閱文獻,給對方以儘可能滿意的答覆。他經常為學生們審校、修改他們閱讀專業文獻的譯文,每以看到他們的成功而喜悅,但從不講自己的名利和貢獻。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深深地薰陶著每一個學生。多年來,他為我國農業戰線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骨幹力量。大家感到,在祖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陳鴻逵先生不愧為我們學習的楷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