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美,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家。他在麥類黑穗病、線蟲病、水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等防治方法的研究上做出了開創性成果。他在研究小麥腥黑穗病的防治過程中,發現了生物拮抗作用,為生物防治開拓了新的領域;他首先將菌類分類與病害診斷研究結合起來,為病害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礎。是我國植物病理學科奠基人之一,是植病研究工作者的楷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鳳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95年11月29日
- 逝世日期:1970年06月11日
- 職業:研究員
- 畢業院校:清華學校中學部
- 主要成就:麥類病蟲防治研究做出創造性成果
- 代表作品:《中華民國に扵けゐ植物病菌の所見》等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朱鳳美先生主要論著,為麥類病蟲防治研究做出創造性成果,開發無機農藥硫磺、紅砒拌種防治黑穗病,創造石灰水浸種法防治種子深層帶菌病害,發明線蟲汰除器,首創套用機械防治線蟲病,證明糞肥是病害的傳染源,並開拓生物防治,為水稻病害防治研究開闢新途徑,開闢農業防治稻瘟病的途徑,突破了白葉枯病的防治方法僵局,奠定藥劑防治紋枯病的基礎,大力推動水稻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重視菌類分類與病害診斷研究,勤奮、認真的治學精神,
人物生平
朱鳳美,1895年11月29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父母都有較高的文學造詣。其父曾任教於清華學校,1911年在滬創辦大同大學。朱鳳美少年受父母薰陶,對詩詞頗有志趣;但他特別愛好植物,常在課餘或假日採集花草植物壓制標本,有時還進行觀察分析。1913年他考取南京江蘇第一農業學校,1917年畢業留校任助教。1918年赴日本鹿兒島高等農業學校學習。1921年畢業回國,先後擔任江蘇第一農業學校、安徽第二農業學校教員,後在河北大學農科專門部、武昌大學、北平農學院等學校任教授。1927年再次去日本,留學於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專攻植物病理學。1930年回國,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兼任浙江省昆蟲局技師。1933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進行麥類病害防治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中央農業實驗所內遷,1938年到貴陽,他兼任農林部貴州省推廣繁殖站主任和貴州省農業改進所病蟲害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隨中央農業實驗所返南京,1947年任該所病蟲害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病蟲害系疏散到杭州,在杭州迎接解放,並即遷回南京繼續留任。1950年原中央農業實驗所改稱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他一直在研究所工作。
朱鳳美一生從事植病防治研究,在開拓我國植物病理學研究事業和農作物防治實踐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創製的線蟲汰除器,經大面積推廣套用,控制了該病的流行。在1950年,農業部授予發明獎;他研究發現小麥拌種時,摻加油粕粉末防治小麥腥黑穗病和稈黑穗病;從油粕中分離出抗生菌能防治作物病害,為農作物防治工作開闢了新的途徑。1950年農業部授予他愛國豐產獎狀。60年代初期,他提出的“杜絕菌源為中心,秧田期防治為重點”的白葉枯病綜合防治方案,首次有效地解決了白葉枯病的防治問題,1978年他被授予全國科學大會獎狀。
人民為了表彰他在植物保護研究及生產中的貢獻,1956年被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並先後被選為江蘇省第二屆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農業部聘他為學術委員會委員。
他備受植物病理學界的尊重和愛戴,曾先後被推選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1955年,北京農業大學編寫的《普通植物病理學》的第一頁上刊登著戴芳瀾、俞大紱、鄧叔群與朱鳳美4人的照片,他被公認為我國植物病理學界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成就
1895年11月29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
1911年,清華學校中學部畢業。
1913年—1917年,江蘇第一農業學校畢業,留校任助教。
1918年—1921年,日本鹿兒島高等農業學校學習,1921年畢業。
1921年—1924年,回國,先後任江蘇第一農業學校、河北大學農科專門部、安徽第二農業學校教員及浙江昆蟲局技師。
1924年—1926年,任武昌大學、北平農學院教授。
1927年—1930年,再次東渡日本,留學於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
1930年—1933年,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兼任浙江省昆蟲局技師。
1933年—1949年,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
1942年,隨所遷往貴陽,兼任農林部貴州省推廣繁殖站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所返回南京。
1947年,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植物病蟲害系主任。
1949年,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病蟲害系主任、一級研究員。曾兼任華東水利部農林幹部學校植保班主任、植物檢疫訓練班主任。
1970年6月11日,逝世於南京。
朱鳳美先生主要論著
1 朱鳳美.中華民國に扵けゐ植物病菌の所見.日本農學匯報,大正十五年(1925).
2 朱鳳美.Notes on The Presence of Sclerotinia in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m parisi on with sclerofinia orichidis.浙江昆蟲局年刊,1933年.
3 朱鳳美.麥類病害識別及其防治.中華農學會報,1935(156):1—46.
4 朱鳳美.黔省麥類黑穗病與線蟲病之嚴重性及其簡易的防治法.農業促進委員會等合印,1939.
5 朱鳳美等.防治小麥線蟲病之最理想的方法及其所需之器械——線蟲病麥選除機.中華農學會報,1940(170):36—50.
6 朱鳳美.小麥線蟲病之分布及其嚴重性(一).農業推廣通訊,7(8):31—36.
7 朱鳳美.小麥線蟲病之分布及其嚴重性(二).農業推廣通訊,7(9):36—44.
8 朱鳳美.小麥線蟲病的防治方法(一).農業推廣通訊,7(10):20—28.
9 朱鳳美.小麥線蟲病的防治方法(二).農業推廣通訊,7(11):20—30.
10 朱鳳美.小麥線蟲病防治方法(續完).農業推廣通訊,7(12):26—32。
11 朱鳳美.The prevalence of The wheat nemafode in China and its control. phytopathology.1945,Vol35.P.288—295.
12 朱風美.小麥感染所謂高型與矮型腥黑穗病後之稈長觀察.昆蟲與植病,4(13).
13 朱風美.防治麥病的拌種器之製作和用法.華東農林,1950,1(4).
14 朱風美.上海市郊秋季馬鈴薯該如何防晚疫病.華東農林,1950,1(2).
15 朱風美,杜秀蓂,劉賢承.油粕對於小麥腥黑穗病的防治效力(預報).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4年第1號,11—13.
16 朱鳳美,杜秀蓂,嚴錦蘭等.紅砒處理麥種防治黑穗病的試驗.植物病理學報,1955,1(1):45一60.
17 朱鳳美,杜秀蓂,奚文英等.油粕對於小麥腥黑穗病及其類似病害的防治效力.華東農業科學通報(第二報),1956年,第5號.
18 朱鳳美.麥類黑穗病.華東農業科學通訊,1956年,第3號.
19 朱鳳美,杜秀蓂,王琳.砒劑處理麥種的有效而安全的關鍵.植物病理學報,1957,3(2):178—182.
20 朱風美.套用油粕防治小麥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的具體方法.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大會論文集,1957年.
21 朱鳳美,杜秀蓂,奚文英等.消滅麥類黑穗病的種子處理法.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8,(9):473一476.
22 朱鳳美,王法明,陳毓苓等.稻熱病污種子套用水浸無氣處理的療效.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8年,4月號,177—185.
23 朱風美.麥種用石灰水處理的防病效果.農業科學通訊,1958(9).
24 朱風美.水稻紋枯病防治上的幾個問題.農業科學通訊,1959,(9).
25 朱鳳美,杜秀蓂,奚文英等.麥類黑穗病防治方法的研究(中國植物保護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229—254.
26 朱鳳美,杜秀蓂,小麥線蟲病及其防治(中國植物保護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255—263.
27 朱鳳美,杜秀蓂,陳毓苓等.稻麥種子的水浸消毒處理(中國植物保護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69—109.
28 朱鳳美,杜秀蓂,奚文英等.關於麥種水浸消毒處理的幾個補充實驗報告.植物保護學報,1962,1(4):409—416.
29 朱鳳美,王法明,陳毓苓等.運用水稻高產肥水管理技術防治稻瘟的實驗觀察.江蘇農學報,1963,2(2):132—133.
30 朱鳳美,陳毓苓.防治稻瘟.白葉枯和紋枯病三種重要稻病的關鍵性措施.中國農業科學,1963(6):13—19.
31 朱鳳美,陳毓苓.“蘇化911”防治稻紋枯病的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64,3(1):1—14.
32 朱鳳美,肖慶璞,王法明等.江南稻區新發生的幾種稻病.植物保護,1964,2(2一3):100—102.
33 朱鳳美,李經儀.麥類大粒種子精選及病污種子治療問題的探討.中國農業科學,1965(9):7—11.
34 朱鳳美,陳毓苓,朱宗武等.大面積使用“蘇化911”和甲基砷酸鈣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示範試驗結果.江蘇農學報,1965(3).
為麥類病蟲防治研究做出創造性成果
朱鳳美早期從事麥類病害防治研究,以由種子傳染的黑穗病類、線蟲病為研究對象,他深入生產實踐,以田間調查、試驗和室內實驗相結合的科研方法和鍥而不捨的頑強精神,取得了創造性的成果。
開發無機農藥硫磺、紅砒拌種防治黑穗病
30年代小麥稈黑穗病、腥黑穗、燕麥堅黑穗病在我國西北、西南部地區流行。西北各省民眾原來多採用飲用酒拌種防治這些病害,但消耗糧食過多。西南各省一般採用溫湯浸種,但缺乏溫度計,溫度無法掌握,推廣不易。他從當時當地實際出發,開展硫磺、紅砒等農藥防治研究,在歐、美學者雖已經證明硫、砒有效,但無法實用於生產的情況下,他解決了不同土壤、濕度下,不同播種時期中的拌種最適藥量,與稀釋劑等一系列問題,並制訂出這兩種藥物安全有效的種子處理規範化技術,在病區迅速推廣。僅據綏遠省(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統計,用硫磺代替飲用酒後,每年可節省穀子達300餘萬斤。同時,他利用不同融點的蠟質物,設計出一套簡易溫度計,使民眾很容易掌握水溫,解決了當時西南各地缺少溫度計的實際困難,推進了溫湯浸種的全面套用。他從實際出發,創製簡單實用的儀具,不斷探索簡便易行的防治措施,在生產實踐上具有重要意義。
創造石灰水浸種法防治種子深層帶菌病害
蘇聯學者蔡來斯基(Zalessky,V.1935)曾提出水浸無氣消毒處理種子防治小麥散黑穗病等種子深層病害,但浸種用水需先煮沸排氣,待水回冷後再浸種。其後國內外許多學者亦多注意用水浸種處理,但由於防腐劑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一般認為還不能實用。朱鳳美在總結前人水浸無氣消毒種子方法的基礎上,加用0.5—1.0%生石灰作為防腐劑,在石灰水與空氣接觸生成碳酸鈣膜層後,隔絕空氣,加速病菌窒息致死,使水浸無氣消毒的理論得到闡明,方法得到完善。此法簡便易行,成本低廉,且防治的病害種類多,基本上可防治稻、麥種子帶菌的主要病害(如麥類的黑穗病類、稻瘟病、惡苗病等),促進了農村種子處理的普遍推廣,成為我國60年代獨具特色的種子處理技術。
發明線蟲汰除器,首創套用機械防治線蟲病
40年代,朱鳳美在貴州工作,了解到當地小麥線蟲病嚴重,於是對線蟲病開展比較系統的研究。在了解線蟲病的分布及為害規律的基礎上,繪製成線蟲病的全國分布圖,為當時制訂防治策略,設計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據。為適應處理大量麥種的需要,他聯合機械專家,根據凹孔、分離形狀相異的麥癭的原理,首創線蟲汰除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繼續研究改進汰除器,由木質改為鐵質,每小時可汰除麥種250—500公斤,汰除蟲癭率達99.9%以上,且可汰除大部分發育不良麥粒以及雜草種子,發揮大粒麥種生產的潛力,僅大粒種子即較一般種子增產10.5%。線蟲汰除器的創製,為我國創造了全面防治小麥線蟲病的簡易技術設備,受到國內外專家重視。他寫成專文在美國《植物病理學報》上發表。
證明糞肥是病害的傳染源,並開拓生物防治
50年代初,山東小麥腥黑穗病大流行。朱鳳美深入山東農村,考察麥病發生情況,發現小麥腥黑穗病與使用土糞有密切聯繫。又從農民大面積採用糞種隔離(麥種與糞肥隔犁下地)與施用淨糞(即油粕)取得控制小麥腥黑穗病發生為害的啟示下,進行系統實驗,證明小麥腥黑穗病菌可以通過牛馬腸胃而繼續存活,從而指出:種子、土糞(即牛馬糞與土壤混和的一種肥料)是小麥腥黑穗病的傳染源。這一論斷即糾正了國外學者認為小麥腥黑穗病菌只能種子傳染,通過牛、馬腸胃不可能存活,土糞不能傳病的錯誤結論,又為當時山東省大面積採用糞種隔離防治小麥腥黑穗病的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他還從利用油粕為肥料,防治小麥腥黑穗病這一事實出發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探明油粕防治小麥腥黑穗病的作用。由於油粕施入田間後能產生一批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與腥黑穗菌有拮抗關係,因而抑制了腥黑穗菌的萌發侵染,並分離出具有對病原有較高拮抗作用的多種微生物。其中以B8、A3兩種抗菌力最強,除能抑制小麥腥黑穗菌、大麥堅黑穗菌的孢子發芽外,對於絲核菌、赤黴菌等都有較高的拮抗作用。從化學藥劑處理種子發展到利用微生物間的拮抗作用,進入生物防治,即生態防治的研究領域。196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邀請朱鳳美為技術顧問,將他的研究成果“麥類黑穗病”拍成科教電影,廣為傳播。
為水稻病害防治研究開闢新途徑
朱鳳美在50年代進行麥病研究的同時,還開展水稻病害的防治研究。首先以稻瘟病為對象,其後逐步向白葉枯病和稻紋枯病發展,按水稻3大病害的發生特點,制訂了不同的解決途徑,取得卓有成效的結果。
開闢農業防治稻瘟病的途徑
50年代開始至60年代,朱鳳美先後主持華東與全國稻瘟病的防治協作研究,決定以品種和栽培技術為主攻方向。在品種方面,他鑑定了全國各地保存和新選育的品種達10461個,選出了一批抗稻瘟病而又高產的品種,直接投入生產使用。栽培方面,從總結勞模陳永康的“三黃”、“三黑”的豐產經驗著手,探索運用水稻高產肥水管理技術,統一多肥足水與稻瘟病和水稻高產之間的矛盾,研究控制稻瘟病發生危害的措施。他還注意品種與施肥之間的工作關係,根據品種的特性施肥,以提高和穩定品種的抗性,發揮品種抗性與高產的潛力。他的《運用水稻高產肥水管理技術防治稻瘟病的實效觀察》一文,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水稻營養生長規律與稻瘟病侵染為害之間的規律性。這是一篇既具實用價值而又有理論指導意義的文獻。國際水稻研究所的來訪者亦極讚賞。
突破了白葉枯病的防治方法僵局
水稻白葉枯病是農民長期以來視為水稻的不治之症。在60年代初,對水稻白葉枯病的傳病規律尚不清楚,且無可用的高產抗病的品種和有效的藥劑進行防治,形勢非常嚴峻。他毅然接受這一研究任務,在總結種子帶病研究取得進展的基礎上;他們深入常發病區調查研究,同時開展室內試驗工作,經過5年集體努力,終於探明病區的病稻草是白葉枯病的主要菌源,水是傳病的媒介,秧田期是初次侵染的關鍵時期。由此提出以“杜絕菌源為中心”(管理病稻草)“秧田期防治為重點”(嚴防灌溉水淹苗)的綜合防治措施,並在病區進行大面積示範防治,經過反覆驗證表明,這一綜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白葉枯病的發生與發展,從而突破僵局,為後來繼續深入開展白葉枯病的綜合防治研究創造了條件。
奠定藥劑防治紋枯病的基礎
隨著水稻早栽、多肥、密植的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紋枯病發生日益加重,並逐漸成為影響水稻持續高產的重要因素。為了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他經過詳細調查後,決定以化學保護為主,組織人力,探測有效藥劑及有關施用技術,先後測定化學殺菌劑80餘種,終於明確有機砷劑是防治稻紋枯病的特效藥劑,並制訂出有機砷劑在水稻上的安全施藥期和有效劑量。70年代中期以後,藥劑防治紋枯病普遍推行,並逐漸由砷製劑發展到套用抗生素井岡黴素防治,水稻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
大力推動水稻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1963年,浙江東部稻區水稻新病害突然爆發,上海市郊縣亦相繼發病,朱鳳美率先回響華東科學技術委員會號召,會同王鳴岐、陳鴻逵兩教授商討開展現場調查及組織協作問題。他深入浙江重病區餘姚一帶調查研究,認為這一病害與當時日本最新報導的黑條矮縮病相似。他提請科委組織江、浙、滬有關科學家分工協作研究,終於在不長的時間內,證實這種病就是水稻黑條矮縮病。其傳毒介體為灰稻虱。華東科委為了有效地控制這一病害的蔓延,在浙江義烏縣召開了水稻黑條矮縮病現場防治討論會;隨後又在上海市召開了包括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160餘人的水稻病毒病防治研究講習班。協作組所召開的這兩次會議,朱鳳美在會內、會外做了很多工作與細心安排。在此期間,有關稻、麥病毒病的診斷和防治,大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他的忘我勞動是分不開的。這種對事業認真負責的精神是大家永遠不會忘記的。
重視菌類分類與病害診斷研究
重視菌類分類與病害診斷研究,為植物病害防治研究奠定基礎
朱鳳美早在30年代,在教學之餘即致力於採集植物標本3000餘份,進行分類研究。在日本學習期間,曾將在國內採集到的241種植物病害整理成論文——《中國的植物寄生菌》,並在日本植物病理學年會上進行交流。在浙江昆蟲局工作時,他對植物的菌核病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1932年用英文發表了《中國的菌核病》及《Sclerotinia Miyabeanus於我國境內的發現及其與S.Arachidis之比較研究》等,對我國菌核病的研究與防治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對於植物病害標本的採集和鑑定仍極為重視,每到一地都親自動手採集植物病害材料,製成乾標本或浸漬標本,江蘇省農科院標本室保存的3000餘份標本莫不貫注著他的心血。他還極度重視全國新的植物檢疫性病害的鑑定,如雲南水稻的一柱香,安徽大小麥的麥角病,山東的甘薯線蟲病等,並收集大量文獻寫成專題教材在全國植物檢疫訓練班上講授。同時根據他多年來採集與鑑定真菌病害的心得,參考國內外有關真菌分類文獻,編寫出《植病診斷》、《真菌分類學提綱》,編繪出《真菌分類圖冊》。在華東農業技術幹部訓練班上講授。這些著作反映了我國60年代的研究水平和發展動向。
勤奮、認真的治學精神
朱鳳美的一生,治學不倦,經常日以繼夜地工作,數十年如一日。他在研製線蟲汰除器時,曾連續工作7晝夜,直至完工。他以全部精力貫注於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病害防治學的研究之中。
他選擇課題,不從個人興趣和專長出發,更不從文獻資料中尋找。他早年研究的重點是真菌分類,在浙江昆蟲局時曾對菌核病類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到南京工作後,即根據生產需要安排研究課題,先後研究了麥類黑穗病、小麥線蟲病、赤霉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等影響糧食生產的嚴重病害,並領導和指導棉病、柑桔病害和植物病毒病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重點放在病害防治上,為農作物的高產、穩產服務。
朱鳳美從不局限於傳統植物病理學進行室內研究所通常採用的微生物學方法和化學方法,而是把生產現場調查、田間試驗和室內試驗結合起來套用於病害防治研究。如稻瘟病的研究,即在通過田間調查取得病害發生為害規律的大量數據之後,再研究運用勞模陳永康的高產栽培經驗,用以控制稻瘟的方法,推動了套用栽培技術控制病害的進展。
在人力安排上,他不僅在本單位組成一支堅強的科研隊伍,並且重視組織其它單位人力開展協作研究,共同攻堅。如水稻稻瘟病、白葉枯病、病毒病等的防治都是這樣進行的。他還重視與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單位之間的聯繫。為了開展病毒病的研究,他聘請魏景超教授來華東農科所病蟲害系主持病毒病研究課題,使該所的病毒病研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推動了對糧食生產有重大影響的病毒病的防治研究事業。
在病害防治策略和措施上,他克服以往不少學者單純著眼於消滅病原的片面觀點,重視品種、栽培條件和環境因子對於病害發生髮展的作用。因此,他不僅重視化學防治、物理防治,而且重視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諸如他試驗出多種種子處理方法,創製了線蟲汰除器,強調肥水管理和套用抗性品種在稻瘟、白葉枯病防治中的作用,以及研究餅肥防治土傳病害等。這是早期綜合防治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他理論聯繫實際,重視調查研究,重視生產的表現。
他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嚴謹周密,對青年同志要求十分嚴格。每當新的試驗開始,他必親自參加,共同探討,然後判定試驗方案,共同進行工作。當取得結果以後,必經嚴格考核,才給予肯定。他注重從實踐中提高中、青年的研究能力,樹立科學態度。當研究工作遇到問題時,則毫不放鬆,嚴加分析,尋找原因,設法解決。例如石灰水浸種遇到陰雨天氣,麥種發芽出現問題。他總是十分冷靜,又很虛心地再一次進行實驗,最後得出以拌草木灰的簡易方法,吸收水分予以控制。還繼續試驗,明確氣溫與浸種天數之間的關係,使操作規程日臻完善。
朱鳳美重視在研究工作中培養幹部,同時還重視業餘培養和脫產培養。他經常不厭其煩地親自編寫、列印教材,幫助同志查閱文獻資料,熟悉試驗技術。
50年代他先後派出有關同志到大學、科研單位學習植物病毒、線蟲、微生物實驗技術,以提高幹部的學術和業務水平。他兼任華東農林水利部農林幹部學校植保訓練班主任、植物檢疫訓練班主任時,親自主講植物病理學基礎課,經常備課到深夜。一次由於通宵未眠,體力不支,以致跌倒,但他仍掙紮起來,堅持講完全課程。這種認真負責,嚴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深受同學敬佩。
朱鳳美一生為祖國的植保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曾多次受到中央領導接見。“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和其他科學家一樣,受到了衝擊,但仍以驚人的毅力努力工作。在他逝世前的最後30分鐘,桌上還展開尚未讀完的一頁書,鋼筆尖上尚留著書寫未盡的墨水滴。他作為我國植病界的奠基人之一,以及他在病害防治和在農業生產上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將永遠鐫刻在我國植保業績的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