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超

魏景超

魏景超(1908—1976),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早期致力於真菌分類和水稻與果蔬病害的研究,以後側重於植物病毒和糧油作物病害的防治。對我國植物病理學、真菌學和植物病毒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個人履歷,人物生平,研究成果,重視田間調查,取得多項成果,為準確診斷病害,編寫成功《水稻病原手冊》,在真菌分類學上的貢獻,開展植物病毒病研究,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魏景超於1908年12月21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市。1926年畢業於蕙蘭中學後,考入金陵大學園藝系。1930年畢業,留校任植物病理系助教,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獲“斐陶斐”學會會員和金鑰匙獎。
1933年,他參加清華大學公費留美研究生考試,名列全國第一。1934年赴魯、蘇、浙、閩、粵、桂6省主要農區考察農業和植物病害的情況,作出國學習準備。同年秋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攻讀植物病理學。他學習刻苦,成績突出,於1935年被選為Sigma-Xi榮譽會員
1937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就教於金陵大學直至1948年。歷任該校農學院教授、農學院科研委員會主席、植物病理組主任、植物病蟲害系主任、金陵大學教務長和金陵大學研究院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在此期間曾兼過國民政府農業復興委員會病蟲防治專門委員,1947年8月受羅宗洛聘請,於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進行大豆與果實作物病害、二氯苯氧乙酸與真菌孢子發芽生長之關係等研究工作。
1948—1949年應英中文化協會之邀,赴英在劍橋大學、羅森斯丹試驗站、真菌研究所、皇家學院和蘇格蘭育種場任客座研究員,從事植物病毒和真菌分類與生理的研究。1949年秋,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從事植物病毒和植物營養與病害發展關係的研究。
1950年魏景超回國,仍在金陵大學任教,開設植物病毒課程並開展研究工作。1952年院校調整,金陵大學農學院併入南京農學院,他除授課外,主要精力集中於糧油作物的病害與防治研究。
1954年,魏景超患帕金森氏綜合症,危及行動。他和病患長期搏鬥,堅持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直到完全喪失思維和工作能力。1976年12月9日他懷著事業未竟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個人履歷

1908年12月21日 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湖墅鎮。
1926年 畢業於杭州蕙蘭中學。
1930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園藝系,獲農學學士學位。
1930—1934年 金陵大學植物病理學助教。
1934—1937年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7—1948年 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學教授、植病組主任、植物病蟲害系主任、植病研究部主任、農學院科研委員主席、金陵大學教務長、金陵大學研究院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1948年 兼任國民政府農業復興委員會病蟲防治專門委員。兼任中央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
1948—1949年 英中文化協會客座研究員。
1949—1950年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員。
1950—1952年 金陵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植物病蟲害系主任、植病組主任。
1952—1976年 南京農學院植物病理學教授、植病組主任。
1956—1958年 兼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植病蟲害系顧問。
1976年12月9日 於南京市逝世。

人物生平

魏景超幼年,正值軍閥混戰,天災連連,他目睹農民顛沛,饑寒交迫,深感只有振興農業才能解決民生問題,從而立志農業。他想從農業教育入手,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推廣農業技術,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在美國留學期間,經常放棄假日休息,或到暑期學校選修課程;或到外地參觀實驗室和農場,學習他校的特長與不同的實驗方法;或訪問老教授聆取他們的經驗和新見解;或在圖書館裡埋頭鑽研;或外出採集標本;或在室內觀察顯微切片。他每日往往工作16小時,不到作業完成或實驗有了滿意的結果,不肯罷休。他也有忙得厭倦的時候,但每一想到祖國多災多難,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便忿然而起。他想自己是中國人,又是公費留學生,一定要刻苦學習,做出成績為國家爭光,為民族爭氣。
他在寫博士論文《菜豆鏽病抗病性的變化》的時期內,進行了豆類植物對鏽菌各種不同的反應與環境的關係及其細胞學等一系列的試驗。深知植物抗病力的性質是寄主與寄生菌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寄主與寄生菌細胞的死亡是由於二者所產生相對的“毒素”和“抗生素”的作用;環境因素對抗病性強或弱兩端的植物影響不大,但對於既抗病又感病中間型的植物則有影響,可能是由於二者互相干擾,失去平衡而傾向於抗病一端或感病的另一端。從而初步闡明了植物對寄生菌抗病力的原理。他竭力利用一切設備和時間,勤學、勤問、勤記、勤思考,攝取外國的新知識與新技術,積累了大量的寶貴文獻、讀書筆記、專題卡片等。當他回國時,正值日軍侵華,抗戰爆發。他所乘的“胡佛總統”號輪,因急於撤退美僑,交運的書箱未及卸下即啟航。後該輪不幸被日機炸沉。他那苦讀3年以汗水換來的筆記和書籍也都葬身於太平洋底。
1937年夏,抗日戰爭全面開始,金陵大學倉促西遷,經長途跋涉於次年抵達成都。他開始執教,並著手編寫講義,指導實驗;不時外出至灌縣青城山和新都縣採集標本,調查附近農作物病害的概況,為授課和應屆畢業生的論文課題作準備。他先後授過普通和高級植物病理學、作物病害、真菌學、細菌學、植物免疫學和病毒學等課程。但正式出版的僅有《普通植物病理學》、《植物病理學實驗指導》和《真菌重要目、科、屬分類檢索表》。他的教學筆記仔細工整,講課條理分明,深入淺出;在實驗室里,他仔細觀察每個同學的操作,隨時予以指正;在田間時,他認真傳授觀察作物病情和採集標本的知識。同時,他十分重視教材建設,親自率助教採集作物病害和真菌標本;親自拍攝病症照片,繪製講解圖表;也親自指導或參加製作教學掛圖等。
魏景超在教學工作中的另一特點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既嚴格要求,又關心倍至。他對低年級學生著重於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對高年級學生則側重於實地調查、收集資料、查閱文獻、撰寫報告等,以培養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50年代,他集中大部份時間和精力培養真菌分類和植物病毒學人才。當時校內外就學的約有十餘人。他按各人的進修計畫進行個別指導,耐心細緻,誨人不倦。對年輕助教則要求課前作充分準備。給予必要的示範;上課時經常跟班聽講,記下優缺點,課後加以指正。
他對同學的學習要求嚴格,同時又很關心他們的生活。在抗日戰爭期間,他與老同學凌立(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植病處主任)常到外校兼課,將其所得,資助家在淪陷區或家境困難的同學。有時在周末組織郊遊,率領同學去欣賞風景,同時採集標本,寓教於樂。

研究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後,他在金陵大學和南京農學院邊完成教學任務,邊進行植物病理研究,碩果纍纍。

重視田間調查,取得多項成果

早在1930年,他就從稻病普查入手,曾3次到江、浙稻區調查研究,1931年發表《江浙稻作病害的調查報告》,記述了稻病15種。並對分布普遍、為害較重的稻熱病和紋枯病,討論了外界環境對它們發生的影響。以後對江蘇稻區作了更詳盡的調查和研究。1933年發表《江蘇稻作病害》,所發現的稻病增至19種。詳述了每種病害的土名、為害程度、症狀、病原形態與生活史以及水稻品種的抗病性等。1934年,他總結了5年來對稻病的調查研究結果,發表了《稻作病害》,文中所列稻病擴至21種,並確證其中發生普遍而為害嚴重者有5種:胡麻斑病、稻熱病、紋枯病、白稈病和黑條病。其中以稻紋枯病為害最烈。早在1930年秋,他隨戴芳瀾在滬寧線附近作過調查,其後,他又單獨赴滬、寧、杭地區調查,並進行各種試驗。1934年發表了《稻紋枯病》,指出此病是江浙稻區主要稻病之一,受害稻株常達10—70%,損失甚大。該文論述了病原菌的形態、生理、病理、防治措施、並列出有關文獻,極具參考價值。
1930—1936年間,他與林傳光共同研究嚴重發生於蘇南和浙北的稻胡麻斑病。1936年發表了《稻胡麻斑病之研究》,闡明了這種病的歷史、病原菌及傳染試驗(由魏景超撰寫),以及傳染與防除(由林傳光撰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他回響政府關於增產糧食的號召,重新開始了稻病的研究。當時江蘇水稻爛秧嚴重,省農林廳與南京農學院合作於1952—1955年進行爛秧的調查研究,其後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也參加研究。1955年發表《江蘇省的水稻爛秧問題》,論述了生理性爛秧發生的條件、發病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在此期間,他還到江、浙、皖調查中晚稻的病害,寫出《江浙皖中晚稻病害調查雜記》,報導了6種稻病,以稻瘟和白葉枯病最為嚴重,對症狀和防除措施也有闡述。
魏景超研究稻病十分重視田間調查,如在1954年特大洪水時,他雖已患病。四肢乏力,但仍與江蘇省農林廳領導和其它同仁進入滬寧線水深沒膝的災區,踏田勘察,研究再生稻的可行性,以挽回水稻受淹的損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前所長周家熾研究員說:“1934年我與魏景超一同到閩、粵、桂三省考察,對他的田間調查研究方法,頗有切身的體會,獲益不少……感受至深。”

為準確診斷病害,編寫成功《水稻病原手冊》

為了提高我國人民生活的水平,支援工業建設,國家需要更多的糧食。但我國水稻生產,因病害造成的損失不下10%。要做好稻病防治工作,準確診斷病害種類是個關鍵。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而病原的鑑定又是診斷中的首要步驟。為此,魏景超於50年代中期受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委託,著手編寫《水稻病原手冊》,以期有助於鑑別水稻病原。此書記載了我國已發現和國外報導過寄生於水稻的微生物約250種,以真菌為主,兼述及細菌、病毒和線蟲,附有形態圖和必要的檢索表,對一般病原菌概述了其生理特性、地理分布、寄生情況和參考文獻。對重要病原菌還簡要說明其誘致的症狀,發病因素和防治方法。
該書是診斷稻病的工具書,多年來已為國內外同行所採用或引用。1972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歐世璜教授所著Riee Diseases一書,多處引用《水稻病原手冊》中的檢索表和形態的描述與插圖。1979年日本京都大學農藥研究所津田盛也教授來函,擬借訪問南京之機與魏景超見面,並說已將《水稻病原手冊》推薦給日本,發表於《日本真菌學會會報》上,要求索取原著。當時魏景超已病故,只能由家人函復,將書寄出。1980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林克治教授(前金陵大學植物病理系畢業生)回國訪問,也表示擬將此書譯成英文版本,供東南亞同行參考。

在真菌分類學上的貢獻

魏景超在戴芳瀾教授指導下,自1936年開展真菌分類研究,到1976年曆時40餘載,未曾間斷。他研究真菌分類同時也結合植物病害、廣泛涉獵各類真菌,但探討較多的是白粉菌、霜黴菌和鏽菌。1930—1947年,他研究真菌形態多達200餘種。1932年發表《中國真菌雜錄(二)白粉菌》,報導了白粉菌26種,其中有2個新種和1個新變種。
1933年發表《中國真菌雜錄(三)霜黴菌及其它》,報導采自全國各地的真菌58種,分屬33個屬。大部分為寄生菌,計霜黴菌19種、鏽菌17種、黑粉菌5種,其它17種。1941年發表《四川甜橙之貯藏病害》,報導病害14種。其中新變種1個:義大利青黴白孢變種(Penicillium italicum var.album Weivar, nov.),寄生於甜橙(成都)。同年發表《果蔬腐爛病雜錄(一)核果腐爛病》,發現病害16種。其中新種1個:梅果粘帚霉(Gliocladium humicola Wei sp.nov.),寄生於梅(成都)。1942年發表《中國真菌雜錄(十)西川白粉菌》,報導1938—1941年采自川西的白粉菌22種,分屬6個屬。
1948年魏景超應邀赴英。此行目的主要是考察國際植物病毒研究的進展和套用的新技術;其次是利用國外的設備和資料解決一些工作中所遇到的真菌分類與生理問題。在英國真菌研究所期間,取得兩項成果。第一是重新鑑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將1942年因在缺乏標本又無文獻可查核的情況下,誤定此菌為新種Discos porrella phaeochlorina,作了訂正。於1948年還其原有的名稱,黑粘座孢霉(Myrothecium roridum)。這是得益於該所豐富的資料與標本。第二是1950年發表《棒孢霉小志》,載於該所主編的《真菌論文集》。這是針對國內外對豇豆和大豆葉班病病原菌認識不一,分類混亂而重新給予鑑定的,藉助該所收集多個標本和資料,以孢子形成的過程為依據,將它們合併為一新組合種,定名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cola Berk et Curt. Wei comb.nov.),從而澄清了這個學術問題。
分類研究並非易事,尋找理想標本,往往需要連繼追索數年。有時能獲得滿意的結果,有時也會發生錯誤甚至失敗,但魏景超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有錯必糾,從不灰心喪氣,總是再接再厲地幹下去。
1979年《真菌鑑定手冊》出版。此書是一本關於真菌鑑定的工具書(不包括粘菌和地衣),它以檢索表、形態描述和插圖向讀者提供真菌分類的基本知識,使易於鑑別真菌病原,進而診斷農作物的病害,並挖掘我國真菌的資源為發展我國的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和生物防治事業作出了貢獻。這本《手冊》是1958年確定編寫的,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只好利用赴京治病的機會,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蒐集資料,於1961年回寧後才正式執筆的。然而病情每況愈下,他帶病工作,直到1966年才寫成。1971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承印。1975年出版告成,但他已病重不起,不能親自審校,不能親見此書問世,不勝遺憾。全書編纂相當系統而完整,填補了我國真菌鑑定工具書的空白。《手冊》出版後,讀者爭相購用,供不應求,可見此書作用之大。

開展植物病毒病研究

魏景超歷來重視科學研究要為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服務。早在40年代初期,他在成都調查菸草和番茄病害時,已開始注意到茄科植物的病毒病。1941年發表《四川葉煙之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之商榷》,報導主要病害5種,其中病毒2種;花葉病和環點病。敘述病害發生的情況、症狀以及防治的方法。後又對成都平原葉煙毒素病作了調查。
1944年發表《成都附近番茄病害調查》,陳述了病害26種,其中毒素病6種:花葉病、條紋毒素病、蕨葉病、斑枯病、叢枝病和黃花葉病。文中闡明了每種病害的症狀、病原和寄主範圍,以及防治方法,特彆強調培育抗病品種和改進栽培方法。
1948年魏景超赴英國在劍橋大學、羅森斯丹試驗站和蘇格蘭育種場等處探討植物病毒研究法,如病原與病狀的分析、病原鑑定與分類和影響病毒的因素等,以及馬鈴薯抗病育種的方法。同時摘記了大量植物病毒文獻。1949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瓜類病毒病。魏景超回國後,都是從國家農業生產需要出發開展研究工作的。1955年華東地區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花葉病流行,發病率平均約為30%;1956年江蘇省崑山縣發病較重,幾達50%,減產在30%以上。通過調查研究,他發表了《華東地區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花葉病的初步研究》,此文報導1955—1958年間觀察和試驗結果。詳述了該病的症狀、病原分析、傳播途徑和侵染循環。1956—1958年,魏景超兼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今江蘇農業科學院)植物病蟲害系顧問,為該系開創馬鈴薯和油菜病毒病研究。他熱情培育年輕科技人員,深入田間,調查訪問,總結出油菜遠村育秧,避蚜防病毒病的有效措施。這個辦法一直在科研和生產上沿用至今,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9年出版《油菜花葉病》。此書以國內油菜花葉病的研究結果為主體,以其它十字花科蔬菜花葉病的資料作補充,並以國外的有關文獻作參考。陳述了油菜花葉病在我國的分布與為害情況、病原的性質與鑑定、病害發生與發展的規律和研究與防治工作的現狀。同時就一些關鍵問題加以討論,使認識深入一步,為今後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1961年,魏景超應邀赴四川農業科學院參加編寫《中國油菜栽培》。與會者許多是全國油菜產區的科技人員。他們提出油菜病毒病的病原、蟲媒、殺蟲防病的效果和抗病品種的選育等問題,與魏景超座談,並在會後一同到四川農業科學院油菜試驗田進行實地觀察。同年他發表了《關於油菜病毒病的幾個問題》,即他在座談會上所發表的意見。這些意見正是針對油菜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提出的,所以很有指導實踐的意義。
魏景超為我國農業教育和科研工作辛勤耕耘40餘年,並積極參加各項學術活動。他曾被選為江蘇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和植物保護學會常委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報》和《中國植病譯報》編委。
他熱愛祖國,熱愛農業科學事業,兢兢業業,為之奮鬥終生。50年代中期儘管身患重病,行動很不方便,仍然帶病堅持工作。1956年江蘇省崑山縣油菜田發生嚴重病害之際,他在同志們攙扶下仍然在田間跋涉,觀察病情,同行者無不為之感動。進入60年代,他的病情日益嚴重,仍以編寫《真菌鑑定手冊》為責無旁貸的重任,這種崇高的責任感,使他與病魔堅持搏鬥,輾轉在病榻與書桌之間,日夜辛勞長達6年之久,才完成這部巨著。在此期間,他還不斷地整理往昔科研材料,編寫有關書稿,修訂水稻病原原著,翻譯和校譯外文參考書,注釋和審校專業名詞等等。他自己不能執筆時,則由家人代筆……“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魏景超先生當之無愧。

主要論著

1 魏景超.水稻病原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第一版;1963第四次印刷;1975年第二版.
2 魏景超.油菜花葉病.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3 魏景超.中國油菜栽培(病害部份).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
4 魏景超.真菌鑑定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第一次印刷;1982第二次印刷.
5 魏景超.普通植物病理學.金陵大學植病組,1938;1942;1943,南京農學院植病組,1951;1958.
6 魏景超.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指導.金大植病組,1942;南農植病組,1951.
7 戴芳瀾,魏景超.中國真菌雜錄(二)白粉菌.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叢刊,1932,3:93—130.
8 戴芳瀾,魏景超.中國真菌雜錄(三)霜黴菌及其它.同上,1933,4:83—128.
9 魏景超.中國真菌雜錄(十)西川白粉菌.金陵學報,1941,1(3):103—116.
10 魏景超.四川真菌的兩個新種.中央研究院植物學匯報,1947,1:209—212.
11 魏景超,林克治.2—4—D對真菌孢子萌芽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植物學匯報,1948,2:275—281.
12 魏景超.三十年來中國的真菌學.科學,1948,30:131—132.
13 魏景超.棒孢霉小志.英國真菌論文集,1950:34.
14 魏景超.江浙稻作病害調查報告.金陵學報,1931,1:205—211.
15 魏景超.江蘇稻作病害.金陵大學農林新報,1933,10:248—254.
16 魏景超.稻紋枯病.金陵大學農學院叢刊,1934:15.
17 魏景超.稻作病害.金陵大學農學院叢刊,1936:44.
18 魏景超.稻胡麻斑病之研究(一)歷史、病原菌及傳染之試驗.金陵大學農學院叢刊,1936:44.
19 魏景超.江浙皖中晚稻病害調查記.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會訊,1954,9—10:48—52.
20 魏景超,龔浩,潘仁瑞.江蘇省的水稻爛秧問題.中國植物病理學報,1955,1(2):127—140.
21 魏景超.稻瘟.生物學通報,1956,5:26—30.
22 魏景超.四川甜橙之貯藏病害.金陵學報,1941,9:239—268.
23 胡國顯,魏景超.四川金堂、江津、南充三縣貯藏甜橙方法之調查及改進之商榷.金大農林新報,1941,18(16—18):11一23.
24 魏景超,胡國顯.甜橙貯藏病害防除試驗預報.金陵學報,1942,11:79—102.
25 魏景超.蘋果輪紋褐腐病.金大農林新報,1941,18(16—18):24—27.
26 魏景超.黃花蘋果對輪紋褐腐病抗病的形態基礎.學術彙刊,1942,1:154.
27 魏景超.果蔬腐爛病雜錄(一)核果腐爛病.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叢刊,1941,12:135—152.
28 魏景超.菜豆鏽病抗病性的變化.美國植物病理學報,1937,27:1090—1105.
29 魏景超,周本瑾.番茄漆腐病.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1942,2:53—68.
30 魏景超,周本瑾.成都附近番茄病害調查.科學農業,944,1:288—294.
31 魏景超.番茄毒素病研究.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會訊,1951,1—15:31.
32 魏景超,Walker Sheffer.植物營養與病害發展的關係(七)葫蘆瓜類蔫萎病.美國植物學雜誌,1952,39:245—249.
33 陳永萱,魏景超.南京地區瓜類花葉病的初步鑑定.中國植物病理學報,1959,5:1—6.
34 魏景超,沈淑琳等.華東地區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花葉病的初步研究.中國植物病理學報,1958,4:94—111.
35 魏景超.關於油菜病毒病的幾個問題.中國農業科學,1961,4:20—22.
36 魏景超.四川葉煙之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之商榷.金陵大學農林新報,1941,18(16—18):33—37.
37 魏景超.成都平原葉煙毒素病之調查,金陵大學農林新報,1942,19:25—26.
38 魏景超譯.昆蟲病理學原理(病毒部分).上海科技出版社,1957.
39 魏景超譯.1908—1958年植物病理學之問題與發展—關於土壤微生物和根病菌.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40 魏景超譯.新系統學——真菌中的分類問題.科學出版社,196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