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姑信俗

陳靖姑信俗

陳靖姑信俗,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陳靖姑在柘榮縣俗稱奶娘媽,又稱陳夫人、臨水夫人、順天聖母。在柘榮縣城西有座建於清初的臨水宮,始建於明天順八年(1464),各鄉鎮又有二十四座供奉陳靖姑的宮廟。在柘榮當地民間歲時節俗中,陳靖姑信俗活動較為隆重。每年農曆正月十一下午,柘榮臨水宮信眾赴古田臨水宮祖殿迎香火。當天晚上吉時到,謁祖進香祈福科儀在臨水宮請香大殿舉行。在陳靖姑金身像前,參祭人員循上馨香、獻三牲、三獻爵、敬頌祭文、行“三跪九叩”禮等傳統禮儀,道士吹起號角聲,口中念念有詞,並行法事科儀。隨行的信眾虔誠地向聖母金身上香,待功成鈸靈後迎取香火回柘榮臨水宮供奉。

2013年1月,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申報的“陳靖姑信俗”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2017年1月11日,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的“陳靖姑信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Ⅹ-2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靖姑信俗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
  • 保護單位:柘榮縣陳靖姑信俗文化研究會
  • 項目編號:Ⅹ-23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陳靖姑是閩浙及南方各地之生育及農耕生產保護神,其信俗形成於唐、興於宋元、盛於明清時期。
柘榮地方興行陳靖姑信俗約在宋元年間。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柘榮下村始建臨水宮。明天順八年(1464年),柘榮先賢袁敏九倡建柘榮臨水宮。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遷移南門(原南清宮近旁),同年,袁一侁用銀兩讓西門地基一所,於閏十月鼎建西門外。
清嘉慶八年(1803年),袁程鵬和袁泰池喜舍地基,遂於是歲十月重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里紳魏燮成兄弟出資重修,並勒石“福緣善慶”為記。該宮曾一度挪作他用,1995年恢復。當年冬至翌年秋,信眾投入數十萬元修繕正堂、復鑿魚池、刻造欄桿、重建兩廡、百花橋,並塑造神像。宮門上豎清光緒元年(1875年)“福緣善慶”勒石一面,碑文載柘榮臨水宮的歷史沿革及其若干宮田的坐落和面積。

民俗內容

柘榮臨水宮屬古田臨水宮祖廟的分宮,每年正月十三日前後,該宮都組織福首、道師及信眾前往祖廟請香接火,數百年來已成定俗。民眾篤信陳靖姑之神靈顯赫、護國佑民,因此每年都組織信眾前往古田臨水祖宮請香接火,請回來的火種被安供在宮內,再由家家戶戶取接回家,以祈求來年事業紅火、平安吉祥。
柘榮陳靖姑信俗活動中,較為突出的是農曆正月十五前後的誕辰慶典活動。活動分四個階段。
一是請香接火。各境臨水宮理事會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按例組織請香接火隊前往古田臨水宮祖殿接火,其成員由理事會成員及還願謝恩的喜頭組成。
二是社境巡遊。在請到香火後,儀仗隊從古田祖廟回城時,在指定的地點(湄洋岔頭)與本宮的理事、信眾及儀仗陣會合,組成數千人的儀仗隊,根據社境按路線有序行進。儀仗隊有由開道鑼和旗幟組成的旗鑼隊,有由鑼、鼓、鐃、鈸、嗩吶、笛、二胡組成的鼓吹隊,有抬著香爐和神像的神輿隊,有頭裹紅頭巾、牛皮冠、腰系神裙,隨身帶著法器,持龍角、朝板、鈴刀、搖鈴、馬鞭、麻蛇雷令的師公隊,還有舞龍舞獅隊、腰鼓隊、台閣花車、花燈、地坪戲等節目組成的民間舞蹈隊,此外,還有捧香隨隊的香客隊。神轎每到一處,都受到信眾的拜迎。
三是醮儀祭祀。於農曆正月十五凌晨舉行。請神獻祭,並請道師例行科儀。
四是平安過關。醮儀中還舉行老年人的“拜斗”和小孩“過關”儀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柘榮陳靖姑信俗活動,融合了生育、醫道、孝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又能在社區鄉村群和宗族內部形成的凝聚力,有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
柘榮陳靖姑信俗保留著道教民間習俗的傳承體系,對研究柘榮當地歷史、民俗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保護措施
2000年3月,柘榮臨水宮被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2月5日,柘榮縣陳靖姑信俗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
柘榮臨水宮屬古田臨水宮祖廟分靈香火,分別被寧德市、柘榮縣民族與宗教局確定為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聯繫點。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3年2月,柘榮縣首屆陳靖姑民俗文化演繹活動開幕式在仙嶼公園舉行,隨後進行了盛大的踩街活動,並邀請海內外嘉賓進行陳靖姑信俗(柘榮)文化學術座談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