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個人作品,個人其它信息,社會評價,文獻記載,
個人履歷
行伍出身。
初任增城營參將。
人物生平
1841年1月英軍乘欽差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對外妥協之際,大舉進犯沙角、大角炮台,他率子長鵬及六百士兵堅決抵抗,斃敵數百,終因援兵不至,英勇戰死,其子同時殉難。
成就及榮譽
道光十九年(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水師提督關天培商議,為便於控制外洋海面,選擇在尖沙嘴和官涌山崗一帶紮營防守①。關天培調陳連升到官涌山崗建立防守營盤。官涌營盤居高臨下,對俯擊山下洋面英軍武裝船極為有利。義律率領英國商船、兵船停泊在這裡,官涌山崗上新建營盤對他們威脅很大,因此多次乘小舢板駛進山腳,持槍爬上山崗窺探營盤工事建設情況。
個人作品
道光十九年九月廿九日至十月初八日(1839年11月4-13日)英艦繼穿鼻洋之戰的突然襲擊後,又繼續向官涌山崗發動六次進攻。第一次,官涌營盤守軍在陳連升和守備伍通標率領下截擊偷襲的英兵,打傷並繳獲了槍械,不少英軍匆忙間滾下山崖逃走,遺落許多軍帽,我守軍取得了完全勝利。英軍為拔除官涌山崗的威脅,又不斷前來騷擾。九月廿九日(11月4日)夜,英兵艦數艘,第二次進攻官涌,他們對準官涌營盤一字排開,並向官涌營盤猛烈仰攻,但因官涌營盤工事堅固而地勢又高,英艦仰攻只能將炮彈射向高空,再降落到山崗,很難擊中或擊毀炮台。官涌營盤官兵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向英兵艦進行俯擊,打得他們逃至外洋躲避。十月初三日(11月8日)英兵艦第三次來襲擊,這次是以大艦正面對著官涌營盤開炮,同時派小船抄到側面,乘海潮衝擊而靠近岸邊,百餘人乘隙搶上山崗,亂放鳥槍,把總劉明輝率眾兵弁截擊,擊傷英軍數十名,死亡數人,其餘滾下山崗。十月初四日(11月9日)英兵艦第四次來攻,這次是在離官涌山崗不遠的胡椒角開炮試探,營盤守軍游擊德連用大炮、抬炮一齊轟擊,英兵艦被擊中,帶傷潛逃。從英兵艦接連四次襲擊來看,官涌山崗的形勢十分重要。陳連升率領的清軍官兵在官涌營盤有力地打退了侵犯的英艦,為保衛祖國立下了功勳。
個人其它信息
為了加強官涌營防禦能力,林則徐、鄧廷楨和關天培經過認真的考慮,增調水師官兵二百人,添置大炮六座,以備攻堅之用。並調派了熟悉這一帶情況的候補知府余保純、候補縣丞張鵾、新安縣知縣梁星源、駐守大鵬灣的參將賴恩爵、都司洪名香、宋王臺參將張斌就近帶兵往官涌通力合作,準備夾攻來犯英軍。
第五次交戰,中國水師採取先發制人。十月初六日(11月11日)晚,官涌營盤守軍按五個山樑分五路準備用大炮主動出擊。英兵艦見官涌營盤已作戰鬥布置時,也裝上大炮準備迎戰。但當官涌營盤五路大炮重疊齊轟時,英軍措手不及,根本無力還擊,只得帶著創傷逃竄到外洋躲避,第二天清晨,英兵艦半數已逃竄至外洋,留下的一隻三桅船半沉半浮於海面,還有些船篷桅牆繩槓具都已被重炮擊壞,洋面一副狼狽景象。十月初八日(11月13日)下午,英兵艦第六次來犯,官涌營盤仍以五個山樑,五路大炮疊轟的方式對付來犯的英兵艦,逼得他們不得不退出官涌洋面。因而,英艦六次進犯,中國水師每次都獲得勝利。英兵艦、躉船被迫退到龍波、筲洲、赤瀝角、長沙灣等外洋洋面分散停泊,放棄了這個優越基地。這樣,由於陳連升等的英勇作戰,英兵艦遭到六次失敗,處於既不能在澳門陸上居住,又不得在尖沙嘴、官涌一帶海上長期停泊,使他們企圖採取步步進逼,進入內河的陰謀遭到破產②。
社會評價
繼官涌之戰勝利後,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為防止英國侵略者再犯,又主持了在尖沙嘴、官涌添置炮台,經過余保純、賴恩爵、梁星源等實地勘察後,於尖沙嘴山麓、官涌之南山上各建炮台一座,由內地調配大炮五十多門,有效地控制了官涌一帶洋面。還將大鵬灣營改為協,派副將駐守③。大鵬協與香山協東西遙相對峙,加強了虎門要塞東西兩翼的防守能力。
陳連升調守沙角炮台,把守虎門第一道防線,深感責任重大。他在沙角作了認真布置,帶領三江和惠州兵勇六百餘人,埋藏下許多地雷,作好隨時打擊來犯敵人的準備。英兵艦不時開船到大角、沙角來刺探軍情,都被陳連升率兵弁將他們驅退。這時林則徐、鄧廷楨已被革職,琦善和義律的“談判”正在進行中,琦善誣陷陳連升轟擊英國送信船,要對他加以懲辦,遭到愛國官兵反對。義律一面談判,一面在加緊訓練士兵,而琦善則一邊談判,一邊將經過五、六年大肆整頓的虎門設施撤除盡淨,使陳連升在沙角退到無可防守的地步。
文獻記載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義律利用琦善已撤防的有利時機派出大小戰船二十餘艘,突然向大角、沙角炮台發動猛攻,英軍二千餘人由漢奸帶路架起竹梯攀登上形勢險要的沙角後山,並焚毀山下三江口守軍和水師船。陳連升親自坐鎮炮台後衛,憑著自己豐富的戰鬥經驗,使用槓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傷爬山而上的英兵數百人。駐守靖遠炮台的廣東水師關天培,威遠炮台的總兵李廷鈺都只有數百兵力,進不能攻,退不能守,無法前往支援。陳連升率領六百餘守島官兵,使用著摻雜炭屑的劣質炮彈,與數倍於自己的英兵作殊死鬥爭,並用弓箭堵擊來犯的英軍,英軍在箭雨下被擊退數次。陳連升“請備兵與火藥”⑤,琦善不許。由於琦善不發援兵,坐視海防被突破。陳連升及其所屬兵勇終因兵力單薄,難以抵擋已占據山頂陣地的英軍,終因敵我懸殊而全部壯烈犧牲。陳連升之子武舉陳舉鵬、守備張清齡都英勇奮戰,直至身死⑥。陳氏父子為保衛祖國而英勇奮戰的事跡為後人所傳誦。愛國詩人張維屏的《三將軍歌》作如下的歌頌:
“英夷犯粵寇氛惡,將軍奉檄守沙角。奮前擊賊賊稍卻,公奮無如兵力弱。兇徒蜂擁向公撲,短兵相接亂刀落。亂刀斫公肢體分,公體雖分神則完。公子救父死陣前,父子兩世忠孝全。”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