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英(董必武夫人)

陳碧英(董必武夫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碧英(1908-1983)董必武第二任妻子,1928年入黨,曾任福建汀州市委宣傳部長,1933年與董必武結婚。長征前夕,因體檢不合格,沒有被允許隨隊出發,她跟著部隊走了三天,不得不與董必武分手。回到瑞金,組織上分配她到廣東搞地下工作,但在廣東未能接上關係,又與組織失散,為了生活,不得不與一個農民結婚。1983年逝世。董必武始終不知道她還活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碧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1983
  • 信仰:共產黨
早年生活,喜結良緣,離別,建國後,

早年生活

陳碧英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6歲時隨母親乞討,忍飢挨餓,受盡磨難,15歲時認識了共產黨人肖石慶,從此投身革命,並於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年底被黨組織派往福建省汀州市開展地下工作,第二年便擔任了中共汀州市委宣傳部長。當時,毛澤東是中央紅軍的黨代表。當聽說有人將陳碧英介紹給董必武時,非常高興,還特地把陳碧英從汀州調到瑞金,安排在鄧穎超所在的蘇區中央局宣傳部工作,並要鄧穎超儘快玉成這樁好事。

喜結良緣

董必武和陳碧英的結婚申請報告很快得到瑞金縣蘇維埃政府的批准。他們沒有舉行婚禮,葉坪村一間破舊的民房就是新婚洞房,新婚用品也只有一床夾被單和一床舊毛毯。只有新娘子陳碧英的到來,第一次帶給董必武這個職業革命家一個真正的“家”的感覺。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對於董必武和陳碧英這樣的革命夫妻,貧困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因共同的革命理想,他們並沒有感覺到“百事哀”,夫妻二人反而相互取長補短其樂融融。貧苦出身的陳碧英認識很多可以吃的野菜,更有一手加工烹製野菜的好手藝。對此很感興趣的董必武經常跟隨妻子陳碧英上山去挖野菜,董必武邊跟著挖邊學習識別哪些野菜能吃,哪些有毒會吃壞肚子,甚至有生命危險。而這些知識,使董必武在後來的長征路上受益很大。多年之後的董老在回憶這些往事時曾說:“我從碧英那裡學到了識別野菜的本領。如果沒有這套本領,我可能會餓死,也可能被那些不能吃的野菜毒死。”

離別

1934年7月,中央機關開始從葉坪、沙洲壩西遷,董必武夫婦住進了雲石山梅坑村一戶大祠堂里。不久,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開始長征。當時中央要求所有參加長征的人都要檢查身體。體重不夠的人按規定不能參加長征。但到醫院進行體檢時,沒想到陳碧英的體重只差一斤,結果被刷了下來。在董必武的一再勸說下,陳碧英只好戀戀不捨地離開丈夫和部隊,返回了家鄉。誰知董必武在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再也沒能得到愛人陳碧英的訊息。
陳碧英返回瑞金後,便按照組織規定回到廣東坪石興梅地區開展地下工作。不久,中央革命根據地全部淪陷,國民黨實行白色恐怖,開始對共產党進行瘋狂的屠殺,中共組織遭到空前破壞。陳碧英回到興梅地區後,一直沒有與黨組織接上關係,只好一路乞討回到老家,在興梅山壩口找到了她的母親。母親生怕女兒被敵人認出來,便勸她改嫁。但鐘情於董必武的陳碧英死活不肯就範。心疼女兒的母親急了,一下跪倒在陳碧英的面前哭著說:“你一天不答應,我就一天不起來。”陳碧英實在沒辦法,只好答應母親的要求,在鄉親的介紹下,與村裡的一名老光棍結了婚,開始了她並不願意的新的生活。
從此陳碧英與董必武天各一涯,但這份革命情誼一直永存心中。

建國後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一天,肖桂芬急匆匆趕來,悄悄地對陳碧英說:“董必武還活著,住進了北京。”陳碧英聽了,沉壓了十幾年的思念之情進發出來。
可是不久,陳碧英得知董必武已與何連芝結了婚。在瑞金時,何連芝任過蘇維埃政府婦女部長,是自己的好姐妹。陳碧英只好把激情收回肚子裡,昂頭朝天長嘆道:“這是天意啊!”
自此,陳碧英就再也沒有提起過自己的往事,因為她覺得那段往事總會勾起內心太多的苦澀,不堪回首。她在心中默默祈禱,保佑董必武生活幸福、健康長壽。
1983年7月,陳碧英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兩個月後,七十五歲的陳碧英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