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玉(江蘇南通海門新漲地最早開闢者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朝玉(1688一1761),字藎秋,號璞完,祖籍江蘇省崇明縣排衙鎮(今屬上海崇明區)。江蘇南通海門區新漲沙地的最早開闢者之一,清初,屢漲屢圮的海門復漲成沙,廣闊平整,綿亘200里。17歲時,其攜妻登沙,搭茅屋棲身,伐木除草,製作農具,披星戴月,辛勤耕作,歷盡艱辛,終於使鹹水變淡,使鬆散的沙地堅實起來。遠近百姓舉家投奔陳朝玉,共同開發沙灘。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政府將該地載入版圖,新置海門直隸廳,年征糧賦近萬。

基本介紹

  • :藎秋
  • :璞完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江蘇省崇明縣(今上海市崇明區)
  • 出生日期:1688年
  • 逝世日期:1761年
  • 本名:陳朝玉
海門縣最早於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縣治設於東洲鎮,屬通州。明朝中至清朝初,舊縣坍沒。清康熙十一年(1672),裁縣為鄉,稱靜海鄉,歸併通州。清中葉,江流主泓南傾,長江北岸開始漲積,先後漲出40多個新沙,綿亘百餘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江蘇省海門直隸廳,移治於今縣城所在地(茅家鎮)。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
海門復漲成沙後,廣闊平整,綿亘百餘里。18世紀初,崇明人陳朝玉率妻來到海門,沿江岸墾殖,並帶動了大批崇明人遷來江北,他們辛勤墾殖,使沿江新墾地漸成村落,其時海門境內一萬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後200年間不斷有崇明人遷至海門。
陳身材高大魁梧,皮膚黝黑。他幼喪父母,未讀過書。13歲時,將資產讓給其兄,離家遠去。16歲娶妻。海門復漲成沙,住在崇明西沙的陳朝玉隔水眺望,感嘆地說:“我要在這裡居住啊。”遂立志開墾沙灘。17歲時,陳攜妻登沙,搭茅屋棲身,伐木除草,製作農具,披星戴月,辛勤耕作,歷盡艱辛,終於使鹹水變淡,使鬆散的沙地堅實起來。於是適時播種、收穫,不幾年,實現自給有餘。遠近百姓對陳朝玉不畏艱難,勇敢開拓的創業精神深為敬佩,他們紛紛牽著牛,帶著油、鹽、糧食和種子,舉家前去投奔陳朝玉,共同開發沙灘。不到10年,墾田15萬畝,昔日荒漠的沙洲終於成為綠野,五穀豐登,人煙興旺,漸成村落。
陳朝玉居海門近60年,1759年,年逾古稀的他遷居蘇州呂公橋,安度晚年。1761年卒,享年七十四歲。臨終前,他告誡子孫:“租地有逋負者,勿收其利,招種者均分,勿效他姓多自予也”。此後,子孫“相沿百餘年”、“世守其言”。陳去世後,當地百姓建祠堂紀念他。海門人民對陳朝玉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富而好仁,博施濟眾”的思想品格,稱頌不已。
龔自珍是清代的思想家、詩人、文學家。他在崑山居住期間,應朝玉子孫之請,為祠堂撰寫碑文,稱他為“海門先嗇”,為陳朝玉寫過《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頌揚其將沙灘不毛之地變為沃土千里的業績。先嗇,若神農者也。由於陳朝玉是一個普通農民,因此他在海門的業績起初並未為世人所知。通過龔自珍的碑文,這一位普通農民才得以開始名聲遠揚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