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異質性書寫與文字之力》,《長城》,2004年,第3期。14000字。*226,《破解整體性——長篇小說變的歷史變形記》,《文藝研究》,2004年第4期,14000字。227.《現代性與後現代的纏繞及其出路》,《
遼寧大學學報》,2004,1,14000字。228,《市場的能動性與多樣性》,《
文藝爭鳴》,2004年,第4期,6000字。229,《柏楊世俗批判的現代性意義》,《柏楊論學術討論文集》,台灣遠流,2004。230,《生態主義:穿不過現代性視角》,《長城》,2004年,第4期,16000字。*231,《“勝過”現實的寫作:王蒙創作與現實的關係》,《
河北學刊》,2004年第5期,第128­—133頁,14000字。232,《永遠的舞者——重新解讀梁曉聲》,《
藝術評論》(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第8期,第74—78頁,8000字。*233,《理論的終結與批評的開始》,《
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234,《極端境遇與“新人民性”——張平小說的思想與藝術特徵》,《
南方文壇》,2004年第6期。235,《審美的童話時代》,《長城》,2004年第5期,14000字。*236,《張藝謀的還童術》,《讀書》,2004年第10期,6500字。237,《墓地寫作與鄉土的後現代性》,《吉林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238,《柏楊世俗批判的現代性意義》,《杭州師院學報》,2004年第4期。*239,《本源的缺乏——論德希達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思想的關係》,《
浙江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13000字。*240, 《不說,寫作和飛翔——論林白的寫作經驗及意味》,《
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1期。15000字。*241,《論德希達的“補充”概念》,《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1期。18000字。242,《現代性視野中的當代文學史的分期與歷史觀》,《
長江學術》,2005年第4期。10000字。*243, 《德希達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解構——解構現象學中的歷史性問題》,《
理論前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二輯。24000字。*244,《現代性之隱憂與多樣性方案》,《海南師院學報》,2005年第1期,22000字。*245,《通過記憶和文本的幽靈存活——德希達與中國》,《
文藝爭鳴》,2005年第1期。14000字。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卷,2005年第6期全文轉載。246,《小敘事與剩餘的文學性》,《文藝爭鳴》,2005年第1期。247,《超過圖像霸權的文學書寫》,《20世紀中國文化地圖》,2004年5月,第25—34頁。*248,《人民性與審美的脫身術》,《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第112—120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7期全文轉載。249,《身體穿過歷史現場》,《
南方文壇》,2005年第4期,8000字。250,《鄉土敘事的終結——評賈平凹的<秦腔>》,《
文藝爭鳴》,2005年第6期,11000字。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251,《“內在視野”與重建思想史》,《文藝爭鳴》,2005年第2期。252,《歷史“扭結”中的十七年小說》,《文藝爭鳴》,2005年第4期。253,《後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權力與力比多的辯證法》,《
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6期,11000字。*254,《鬼影底下的歷史虛空——對抗戰文學的反思》,《南方文壇》,2006年第1期,15000字。*255,《“憎恨學派”或後左翼的新生》,《
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10000字。*256,《身體的詭計:當下與歷史的合謀》,《長城》,2006年,第1期,16000字。*257,《城市文學:無法現身的“他者”》,《
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21000字。258,《理論的記憶與蹤跡》,《
長江學術》(武漢),2006年第1期,第140-146頁。*259,《批評的潰敗與未來的前景》,《長城》,2006年,第2期,18000字。*260,《文學性:令人困擾的幽靈》,《長城》,2006年,第3期,15000字。*261,《理論的越界與轉向》,《
文藝爭鳴》,2006年第2期,19000字。*262,《“瘋狂”中的思想交鋒——德希達對福科的“瘋狂史”的批判解構的瘋狂》,《學術月刊》,2006年第3期,14000字。人大複印資料《外國哲學》,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263,《本土、文化與閹割美學——論從<廢都>到<秦腔>的賈平凹》,《
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3期,18000字。《
新華文摘》,2006年第8期,全文轉載。*264,《文學:一種奇怪建制?》,《
當代文壇》,2006年,第3期,7000字。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 期轉載。*265,《文學的類型、法律與女人——論德希達的文學觀》,《當代文壇》,2006年第5期。9000字。*266,《文學,在法的前面——解析德希達關於文學與法的觀點》,《杭州師院學報》,2006年第4期,13000字。《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6期轉摘。*267,《戰後法國思想衝突與解構主義興起的知識譜系》,《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23000字。《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CUAA)轉摘,2006年第6期。*268,《虛構的圈套與詭秘的體驗》,《揚子江評論》,2007年第1期,18000字。269,《2006年文學關鍵字》(主持和撰寫部分),《
當代文壇》,2007年第2期,第44-49頁。人大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第4-10頁。*270,《論棋王——唯物論意義的闡釋或尋根的歧義》,《
文藝爭鳴》,2007年第4期,22000字,第128-142頁。*271,《論罌粟之家——蘇童創作的歷史感與美學意味》,《文藝爭鳴》,2007年第6期,22000字,第106-118頁。*272,《被劫持的文學性——德希達關於“殘酷”文學性的論述》,《南方文壇》,2007年,第2期,12000字,第24—29頁。人大報刊資料,《
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6期,第3—9頁。*273,《無底的遊戲與新的肯定性——對德希達<人文科學話語的結構、符號與遊戲>的解讀》,《燕趙學術》,2007年春之卷(創刊號),12000字,第80-90頁。*274,《解構的倫理面向:德希達與列維納斯》,《
河北學刊》,2007年第4期,第146-153頁。14000字。*275,《小說的真相與謀殺小說》,《大家》(雲南),2007年,第3期,16000字,第129—139頁。*276,《身份政治與隱含的壓抑視角——王安憶<新加坡人>分析》,《
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3期,20000字。*277,《論在<細雨中呼喊>》,《
文藝爭鳴》,2007年第8期,第117-132頁。21000字。*278,《向死而生的當代文學》,《長城》,2007年第4期,第117—131頁。18500字。*279,《身體的荒誕詭計》,《現代中國》第九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201-217,15500字。*280,《在不可能性中給予寬恕》,《大家》,2007年第3期,第46—51頁。11000字。*281,《“藥”的文字遊戲與解構的修辭學——論德希達的<柏拉圖的藥>》,《
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第3期,第50—61頁,17000字。*282,《他引來鬼火,他橫掃一切——閻連科論》,《
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第62-69頁,13000字。*283,《遺忘與召回:現代傳統與當代作家》,《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6期,第4-27頁,28000字。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08年第1期,第97-116頁。*284,《現代性與當代文學史敘述》,《
文藝爭鳴》,2007年第11期,13000字,第63-72頁。*285,《重論德希達的後現代意義及其轉向》,《學術月刊》,2007年第12期,第14-27頁,26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全文轉載。2008年第5期, 第62-76頁。*286,《<講話>的方向與當代文學的斷裂性革命》,《文藝爭鳴》,2007年第12期,第65-78頁,16000字。*287,《在絕境中思考法律與正義——論德希達關於法律的解構思想》,《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杭州),2008年第1期,第55-66頁,18000字。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全文轉載,2008年第5期,第26-36頁。*288,《友愛、敵意與他者的單一性——論德希達的“幻影朋友之回歸”》,《上海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第161-169頁,17000字。*290, 《革命與撫慰:現代性激進化中的農村敘事——重論五六十年代小說中的農村題材》,《
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19000字,第1-10頁。《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08年第105-116頁。291,《在終結的命運中拓路——2007年小說的多向態勢》,《山花》,2008年第5期,11000字,第134-145頁。293,《博爾赫斯:帕慕克的“文學父親”?——兼談當代小說的絕境拓路》,《
中華讀書報》,2008年5月25日。*295,《重論現實主義理論源流及其鬥爭》, 《
文藝爭鳴》, 2008年第11期,19500字。*298,《“沒落”的不朽事業——白先勇小說的審美現代性》,《
文藝研究》,2009年第2期,17500字。《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09年第5期。*299,《歷史與審美雙重視野下的散文史——試評范培松<中國散文史>》,《
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2期。7000字。299,《對現代歷史的徹底還原——評劉醒龍的<聖天門口>》 《揚子江評論》,2009年第2期,5600字。299,激情與灑脫——評
孟繁華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通論》,《
文藝爭鳴》,2009年第4期。*300,《開創與驅逐:新中國初期的文學運動》,《學術月刊》,2009年第5期,103—111頁。*301,《“對中國的執迷”:放逐與皈依——顧彬《20世紀中國文學史》評述》,《
文藝研究》,2009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9期(第28-29頁)轉摘。*302,《壯懷激烈:中國當代文學60年》,《文藝爭鳴》,2009年第7期,58000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11期轉摘。303,《倖存與漸入佳境》,《
文藝報》,2009年8月20日。*304,《“喊喪”、倖存與去-歷史化——<一句頂一萬句>開啟的鄉土敘事新面向》,《
南方文壇》,2009年第5期,第5—14頁,20000字。《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0年第?期。305,《建國初期革命文學中的歷史敘事》,《
藝術評論》(北京),2009年第10期,11000字。第30-36頁。306,《有一點中國立場如何》,《
中華讀書報》,2009年11月18日。306,《穿過本土,越過“廢都”——賈平凹創作的歷史語義學》(
賈平凹作品集《浮噪》《
廢都》《
秦腔》代序),
作家出版社,2009年7月。307,《對中國當代文學60年的評價》,《
北京文學》,2010年第1期,119-126頁。11000字。《
新華文摘》,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308,《回應批評:重新闡釋中國當代文學的價值》,《
文藝爭鳴》,2010年第2期,34-42頁。309,《中國立場與中國當代文學評價問題》,《
文藝報》,2010年3月16日。310,《再論中國文學評價問題》,《文藝爭鳴》,2010年第4期。312,《“動刀”:當代小說敘事的暴力美學》,《上海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第151-163頁。313,《“恕道”在當代危機中的普適性與積極面向》,《
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314,《自我相異性與浪漫主義幽靈》,《
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第4期,第76—94頁,22000字。315, 《
范穩長篇小說:《
大地雅歌》讓大愛穿越藏地》,《
文藝報》,2010年8月23日。316,《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與創新的可能性》,《
上海文化》 2010年第3期。317,《在歷史願望與樸素的生活書寫之間——重讀<創業史>的文學史意義》,《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10年第2期,66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0年第7期,318,《“重複虛構”的秘密——馬原的<虛構>與博爾赫斯的小說譜系》,《
文藝研究》,2010年第10期,第27-39頁,18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1年第1期。319,《不屈不撓的肯定性:程文超文學理論批評論略》,《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13000字。320,《世界性、浪漫主義與中國小說的道路》,《
文藝爭鳴》,2010年第12期,第6—21頁,25000字。321,《<你在高原>就是高原》,《
文藝報》,2010年9月15日。322,《如此黑暗,如此明亮》,《文藝報》,2010年9月27日。325, 《現實主義理論在“當代”重新確立時的內在差異》,《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11年01期,第5-10頁,12000字。326,《當代文學批評:問題與挑戰》,《
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2期,14000字。327,新世紀小說開闢的個體經驗,《
東嶽論叢》,2011年第2期,第18-24頁,13500字。328,《“歷史化”與“去-歷史化”——新世紀長篇小說的多文本敘事策略》,《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第1-8頁,14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2年第2期,330,《相信文學:重建啟示價值》,《
文藝爭鳴》,2011年第5期,第1-3頁,6000字。331,《文本如何自由——從雪漠的<西夏咒>談起》,《
人文雜誌》(西安),2011年第4期,第90-97頁,14000字。332,《自由與敏銳的理論批評——試評朱國華的<烏合的思想>》,《
南方文壇》 2011年第4期,8000字。333,《<古爐>:落地的文本》,《 中華讀書報 》,2011年07月27日第11 版。334,《孤獨與友愛的鄉村變奏曲——評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
中國藝術報》,2011年9月2日,3500字。335,《漢語文學的新階段——“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綜論》,《人民日報》,2011年9月20日,5200字。336,《<你在高原>:大氣俊朗 寬廣通透》,《
文藝報》,2011年9月19日第十版。337,《重讀王小波的<我的陰陽兩界>》,《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12期。第55-72頁。338,《逃離:漢語文學的自覺與蛻變》,《
視窗與橋樑》(中外作家演講集錦),
作家出版社,2011年9月,第87-97頁。340,《虛構是文學的生命所在》,《人民日報》,2011年7月29日,4000字。341,《現代小說的“歪擰”面向——<憩園>的另一種解讀》,《文藝報》,2011年11月16日,4100字。342,《人文文化與文化高品質發展論略》,《
光明日報》,2012年2月15日。343,《漢語文學的“逃離”與自覺——兼論新世紀文學的“晚郁風格”》, 《
當代作家評論》 2012年第2期,第99-116頁,22000字。344,《新世紀漢語文學的“晚郁時期”》,《
文藝爭鳴》,2012年和,第2期,第6-17頁,23000字。345,《去歷史化的大敘事—20世紀90年代以來“精神中國”的文學建構》,《
文藝研究》,2012年第2期,第18—25頁。17500字。346,《感性解放引導的現代藝術觀念變革——“視聽文明”到來之際的美學反思》,《
南方文壇》,2012年第3期,第5-17及25頁,22000字。347,《歷史語境的意義——關於五十年代美學討論的再思考》,《
山西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348,《歷史盡頭的自覺——新世紀中國長篇小說的審美流變》,《上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31000字。349,《批評的有效性與批評自覺》,《
文藝報》,2012年5月26日,6100字。350,《“影像中國”的方法——評張英進的跨文化影像研究》,《
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6期,10500字。352,《美國解構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分析》,《
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6期,14000字。353,《鑿空西部的神秘——試論三位西部作家的“生活意識”》,《
文藝爭鳴》,2012年第12期,15000字。354,《文學如何表現當下現實?》,《
文藝研究》,2012年第12期,第26-34,16000字。355,《以個人風格穿透現代性歷史》,《
山東文學》,2012年第11期,第63-66頁。《新華文摘》,2013年第1期轉載,第90-91頁。356,《
守望剩餘的文學性》,《
新文學評論》(山東),2012年創刊號。357,《“在地性”與越界——莫言小說創作的特質和意義》,《
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1期,第35-54頁,25000字。358,《現實如何壓倒浪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批評生成的歷史譜系》,
澳門大學《南國人文學刊》,2013年第1期,23000字。359,《螢火蟲、幽靈化或如佛一樣——評
賈平凹新作《
帶燈》,《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3期,16000字。360,《文學新北京:三十年無法歸攏的“新京派”》(與叢治辰合作),《人民日報》,2013年6月21日。362,《穿過“廢都”,帶燈夜行——試論賈平凹的創作歷程》《
東吳學術》,2013年第5期,53000字。363,《“震驚”與歷史創傷的強度——閻連科小說敘事方法探討》,《
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5期,15000字。364,《70代,向後看,向前看,看透70代》,《
文藝爭鳴》,2013年第6期。《
新華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365,《在歷史的陰面寫作——試論<長恨歌>隱含的時代意識》,《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17500字。366,《門羅:如此藝術,如此小說》,《
文藝報》,2013年10月14日。371,《不可能的三駕馬車——試論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源起與建構》,《文藝爭鳴》,2013年第12期。372,《曲折與激變的道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歷史
變異》,《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1期,2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