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梨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1年
- 職業:20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
- 畢業院校:美國加州大學
- 主要成就:1956年獲得米高梅獎,1967年得台灣嘉新文藝獎。
- 代表作品:《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生平概述,生平經歷,家庭出身,離別祖國,廉價女傭,嶄露頭角,走向成功,主要作品,著作列表,翻譯作品,關心中國,風度翩翩,愛國主義,心繫祖國,於梨華青年文學獎,
生平概述
於梨華,最早開始台灣旅美留學生題材的文學創作,且作品多,影響大,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領頭雁、鼻祖。她“在忙於家庭鎖事時憎恨生活的泛味,在伏案工作時愧悚於未盡主婦母親之責。”她那些引起廣泛轟動的力作,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創作的。於梨華不僅是20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還是個執著的社會活動家和愛國主義者。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她多次回國觀光、考察,抓緊一切時機了解祖國,關心祖國,與祖國的親人、作家頻繁接觸,熱切希望祖國快速強大起來……
1949年赴台灣,1949年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後轉歷史系。1953年畢業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新聞系,1956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夏,得米高梅公司在該校設立的文藝獎(Samuel Goldwgn Creative Writing Award)第一名,得獎的短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翌年發表於校內雜誌Uclan上。1965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巴分校講授中國文學課程,1977年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一九五六年結婚,以後的六年忙於家庭、孩子,並以餘暇從事寫作。一九六二年攜三個幼小子女及第一個長篇小說稿《夢回青河》回台探看雙親,逗留一年。
一九六三年《夢回青河》出版,並被台灣廣播電台取用為小說連播。一九六三年夏返美。舉家由普林斯頓遷至芝加哥北郊艾文思頓,又於一九六五年遷至紐約市昆士區,但家務、搬遷、生活適應,並未影響創作,幾年中陸續出版長短篇小說。一九六八年搬至紐約上州州政府所在地奧本尼(Albany),即在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執教,兼任教中國現代文學迄今。該校於一九八○年起與大陸北大、南大等建立校際交換後,又兼任交換計畫顧問。
創作以來,除一九五六年所得米高梅獎之外,於一九六七年以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得台灣嘉新文藝獎。一九八三年夏被Yaddo Artists Colony(耶都藝區)邀請為寫作區員。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五得富布雷獎(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與作家交流。
生平經歷
家庭出身
從一個廉價女傭起步,打拚出一片天地1931年1月,於梨華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之家。曾經留學法國的父親在光華大學教化學和法文。因為時局動盪,她父親失了業,後奔走於福建、湖南、廣西、四川等地謀生,她一家也不得不在流浪中生活。在顛沛流離的艱難生活中,於梨華“看到了真正的不以金錢衡量的朋友的真摯情感,和在危難中損人利己的人。等到一家人像叫花子一樣,到了嘉陵江畔的重慶時,我雖然只有十四五歲,卻已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能觀察、分析和辨別被世俗裝飾起來的真偽。”正是這雙銳利的眼睛,對她後來成為作家發揮了作用。抗戰勝利前夕,她才在距成都不遠的一個小城裡,恢復了正常的中學生活。這時,她父親被老闆派到台灣一家糖廠做事,她母親便帶著兒女們,由寶雞、洛陽、南京兜到上海,又折回寧波老家。
離別祖國
在鎮海縣中和寧波縣中,她讀到高中二年級便舉家遷往台灣。當時還不太懂得政治的於梨華,怎么會想到離別大陸的含義呢?1953年,於梨華孤零零地來到了美國舊金山(舊金山),來接她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猶太人。這個猶太人,是她父親由於業務上的關係在台灣認識的。在一次宴會上,父親將於梨華介紹給他,希望他幫助女兒到美國,他隨口答應了。大學快畢業時,她就申請美國大學研究院的入學許可,並得到了準許的回音,她立刻寫信給已回美國的猶太人。那個猶太人劃了兩千五百美金在她名下,存入銀行,算是保證她在美國一年的生活費用。
廉價女傭
在那個猶太人家裡,於梨華被告知:她可以住在他們家,吃住免費,但要為他們做點家務事,每天可以搭校車上學。言外之意,她已成了他家的女傭。周末是她最忙碌的日子,打掃完七間屋子,兩個浴室、一個廚房,還得清除院子裡的雜草、整理花圃、扒去落葉,等等。此時,房子的主人——猶太人夫婦卻是最快活的,他們外出吃飯,然後同朋友玩撲克,或是參與其他娛樂……晚間,呼嘯的風,雨打落葉的聲音,不知名的野獸的哀嚎,空寂里猛然響起的電話鈴;更甚者,是看不見摸不著,卻緊緊糾纏著她的思親之念。
在這個猶太人家裡住了兩個月後,主人幾次見於梨華暗自流淚,就告訴她附近有一個加州大學分校的農學院,那裡有兩個中國學生,可去交往一下。於是,一個星期日,在於梨華做完家務事後,主人駕車送她去結識了那兩個中國學生。又看見了中國臉,說上了中國話,於梨華激動得直想哭。農學院的兩位中國學生很友好,積極計畫幫她到洛杉磯轉讀一所更好的學校。可當她把新學校的入學許可證拿給猶太人夫婦看時,他們的臉猶如夏日風暴來臨前灰暗的天空,兩人同聲大罵這個無需花一分錢雇來的姑娘是個忘恩負義的人。她無語,不是沒有一肚子話可以回敬,而是還不能用英文充分表達自己的憤怒。臨行前的晚上,她發現那個猶太女人躡足潛入她的房間,打開她的行李檢查。於梨華終於忍不住,坐起來大聲問她乾什麼。那女人卻若無其事地回答:“我不相信你這箇中國人,我要看看你拿了我家裡的東西沒有?”於梨華大吼:“我拿了沒有?”那女人聳聳肩,逕自掩門走了。
到了洛杉磯,她又受僱於一個三十餘歲離了婚的女人。這女人有個六七歲的女孩需要照顧。於梨華白天上學,下午陪小女孩玩,晚上招呼小女孩睡覺,睡覺前要讀書講故事。小女孩睡覺後,她一個人呆在十二間房的大屋子裡複習功課。而鄉愁思親的寂寞又常常擠走她自修時必要的寧靜。好些夜晚,對著燈,對著窗外幽靈般的大樹,她感嘆地問:“色彩繽紛的美國啊,我為啥要呆在這冷寂的屋子裡?”
她繼續受僱,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嘗夠了寄人籬下的痛苦滋味。挨了一學期,終因學習成績優秀,被免除了學費,還拿到一筆獎學金,從此搬入女生宿舍,有了屬於她自己的天空。
嶄露頭角
在新學校,於梨華讀的是新聞系。有個日本女同學英文很好,曾以一篇英文小說得過米高梅第二獎,那個東洋女孩很看不起她,還經常動手修改她寫的稿子。要強的於梨華不肯服輸,下決心要參加米高梅文學創作獎的競選。所謂米高梅文學創作獎,是好萊塢的米高梅公司老闆為提攜青年作家在這個學校設立的,在校學生都可參加競選。於梨華私下寫了一個短篇小說,敘述一個年輕女孩從漢口到重慶尋找離家出走的父親,女孩以應徵做女僕的方式在重慶郊區進入她父親及另一個妻子的家,慢慢讓父親認出她的真實身分,進一步動之以情,當父親偕她返回漢口家中時,她的母親已在憂傷中去世。這篇題為《揚子江頭幾多愁》的小說榮獲了1956年的米高梅文學獎,讓眾多的外國對手目瞪口呆,於梨華這個名字,第一次引起了海外文藝界的重視。
抓住時代心理,成功塑造留美華人藝術形象從1960年起,於梨華著意追尋記憶中童年的浙東家鄉,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說《夢回青河》,揭露中國舊式家庭對於婦女的迫害。這篇小說先在台灣《皇冠》雜誌連載,1963年全書出版後又再版六次,不但被台灣的廣播電台連播,還被香港邵氏公司購得電影製作權。它所受到的歡迎表明了她的成功,這無疑成為一種巨大的力量,增強了梨華的不斷攀登的信心。
走向成功
美籍華人著名女作家聶華苓,有一次在台北的一家冰店裡,遇見從美國回家小住的於梨華,講到自己對《夢回青河》的意見說:“我尤其喜歡阿姆被阿爸抽打之後的那段描寫,把一個舊式女人蒼涼的心情和忍受命運的力量寫得恰到好處,我看的時候非常感動。”聽了聶華苓的意見,於梨華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兩隻手一會兒捏著拳頭放在桌子上,一會兒蒙著臉,一會想伸過手來握聶華苓的手,又一迭連聲說:“你真好!你的話一點也不錯。一個作家,要想打動讀者的心,應該先打動自己才行。你知道,關於阿姆那段文字,我是哭著寫的。真是用淚寫的!一面寫,一面哭,我簡直忍不住!”聶華苓也為她對寫作同自己所共有的那份熱忱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夢回青河》的成功,使她一本連一本的作品接踵問世。短篇小說集《歸》1963年由台灣文星出版社出版,它反映的是五十年代後期,六十年代初期台灣旅美留學生的生活及心態。繼之是中篇集《也是秋天》(1964年文星出版社),描寫普林斯頓大學中國留學生的家庭悲劇。爾後有長篇小說《變》(1965年文星出版社)、《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7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考驗》(1974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傅家的兒女們》(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短篇小說集《雪地上的星星》(1966年皇冠出版社)、《白駒集》(1969年台灣仙人掌出版社)、《會場現形記》(1972年台灣新潮出版社)等,另一部重要作品長篇小說《焰》,寫的是五十年代初台灣的大學生生活。1981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又輯其作品出版《梨華作品集》十四卷。除了回國觀感散文外,這些作品表現的內容都是中國留美學生,或美籍華人家庭,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在美國生活的形形色色。事業的成敗,婚姻的好壞,對異國生活的適應,對鄉土的懷戀和對下一代的安排。因為她最早開始寫台灣旅美留學生這個特定題材,作品既多且精,影響甚大,所以被譽為“近二十年來留學生小說的鼻祖”。
主要作品
於梨華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夢回青河》、《變》、《焰》、《傅家的兒女們》,中篇小說《也是秋天》、《三人行》,短篇小說集《歸》、《雪地上的星星》、《白駒集》、《會場現形記》。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留美學人的生活。代表作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展示了無根的一代內心的迷惘和孤寂,成為當代留學生文學之濫觴。
著作列表
【夢回青河】長篇小說。1963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初版,1966年,為李翰祥購得電影著作權。
【歸】短篇小說集。1963年,台灣文星出版社。
【也是秋天】中篇集。1964年,台灣文星出版社。
【變】長篇小說。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1967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初版。該書得嘉新小說獎。1968年李翰祥購得電影著作權。
【白駒集】短篇小說集。1969年,台灣仙人掌出版社初版。集中短篇小說《柳家莊上》電影著作權由宋存壽於1972年購得。
【焰】長篇小說。1969年,台灣皇冠出版社。
【會場現形記】短篇小說集。1972年,台灣志文出版社出版。
【考驗】長篇小說。1974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1992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典藏版出版。
【新中國的女性】短篇小說集。1977年,香港70年代出版社出版。
【誰在西雙版納】遊記故事集。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傅家的兒女們】長篇小說。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三人行】長篇小說。1980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以上14本長短篇著作,於1981年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全集。
【尋】短篇小說集。1986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1988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於梨華作品集》,收錄長短篇著作十餘種。
【相見歡】短篇小說集。1989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國的來信】1989年,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情儘自選集】1990年,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彼岸》,長篇小說,《收穫》雜誌2011年增刊(春夏卷)
翻譯作品
英譯中
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 by Katherine Ann porter(《盛開的猶大花》凱塞琳·安·波得)
A Roman Holiday by Edith Wharton(《羅馬假日》伊德絲華頓)Edith Wharton(《伊德絲華頓其人》)
中譯英
In Liu Village(《柳家莊上》)自譯,收在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edited by Joseph Lau and Timothy Ross,哥倫比亞大學出版。Glass Marbles Scattered All over the Ground(《撒了一地的玻璃球》)譯者:蕭廉任,收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灣》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Ⅱ,台灣國立編譯館出版。Nightfall(《暮》)譯者:Vivian Hsu,收入Born of the Same Roots,印第安那大學出版。
關心中國
風度翩翩
於梨華很有風度,很有神采,她說自己“善怒善喜,活潑好動,愛好網球、游泳、滑雪……”她是個能幹的主婦,會買東西,能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她以教書為職業,自1968年後,一直在紐約州立大學任教,講授英譯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概論、書法、中國現代文學選讀、中國報章雜誌選讀、中文會話、中文作文等課。1977年到1978年,還曾擔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之後她曾去印度講學。她是個盡職的好教師,但最愛的還是寫作。她說:“書桌對於她就好像飯桌對於一個飢餓的人一樣,有無盡吸引力”,“一天不寫作,就覺得生活失去了平衡,一切都不對了。”
愛國主義
她還是一個社會活動家,愛國主義者。1975年,在陰霾滿天,暫短的雲開日出的季節,離別祖國大陸二十多年的於梨華第一次踏上夢魂索繞的故土。在祖國逗留了一個月後,她飛回美國,巡迴在耶魯、麻省理工、芝加哥、哥倫比亞等著名大學,熱情演講自己回國的見聞,並很快寫出人物報導、短篇小說集《新中國的女性》(1977年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介紹解放後各行各業同胞姐妹的形象。
心繫祖國
常言說,兒不嫌母醜。一次次回國考察,看到困難中祖國的某些病態,她悉心盡情,通過《人民日報》她曾向祖國的青年朋友意味深長的講述了自己的留美經歷。她寫出了報告文學集《誰在西雙版納》(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介紹少數民族解放後的情況和政府對兄弟民族的政策。短篇小說集《三人行》(1980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則描述了四個現代化在國內外所引發的問題。
在美國,她也抓緊一切時機了解、關心祖國,和訪美的祖國親人、文學家頻繁接觸,她“雖然住在美國,實在關心中國。”
過去,她的筆寫的是中國事和情,現在,她不滿足了。她渴望與祖國人民一道,為美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寫給《人民日報》編輯的信中,她熱誠地說:我是一個文藝工作者,不能像我許多朋友那樣,回去講他們的科學,做出比較急需而直接的貢獻。這是我很遺憾的。但後來想到,如果能向國內讀者報導一下美國生活實況,也是目前國家需要的。讀者有什麼關於美國或西方的問題,可以寫信給我。我以後可以按照他們最想知道的一些事作回答。我不能回答的,我可以請教這裡的朋友。
於梨華熱愛偉大的祖國,祖國母親已向所有海外遊子張開熱情的懷抱。“沒有根的一代”的苦惱是結束的時候了。
於梨華青年文學獎
“於梨華青年文學獎”評選由寧波市文聯主辦,寧波市作家協會承辦。該獎項用於獎勵寧波大市範圍內有藝術精神和較大文學創作成就或潛力的青年作家,每兩年舉辦一屆,每屆評出一名獲獎者,兩名提名獎。按照《“於梨華青年文學獎”評選章程》,將聘請具有專業權威的文學界專家擔任評審,設立評審會,秉承尊重文學精神、培養青年人才、促進地方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宗旨,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進行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