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摶(陳搏)

陳摶

陳搏一般指本詞條

陳摶(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另說在今亳州市)(或雲普州崇龕縣,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人。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陳摶受皇帝召見,賜號“清虛處士”。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岩。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著有《觀空篇》等。並拜麻衣道者為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託名者居多。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陳摶同麻衣道者隱居華山雲台觀。常遊歷於華山、武當山之間。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榮召見,任命“諫議大夫”,不仕,賜號“白雲先生”。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陳摶。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見陳摶,賜“希夷先生”稱號。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仙逝於華山張超谷,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摶
  • 別稱:白雲先生、希夷先生、清虛處士
  • 字號:字圖南
    號扶搖子
  • 所處時代:晚唐、五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亳州真源縣或普州崇龕
  • 出生時間:871年11月25日
  • 去世時間:989年8月25日
  • 主要作品:《指玄篇》、《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
人物生平,少時落第,隱居名山,進覲二帝,通易能預,石室仙逝,學術思想,易學,象數,人物評價,主要作品,《指玄篇》,《易龍圖》,《先天圖》,《無極圖》,籍貫爭議,真源說,崇龕說,其他觀點,史籍記載,後世紀念,陳摶庵與陳摶公園,亳州陳摶廟,

人物生平

少時落第

陳摶(tuán),字圖南,亳州真源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或普州崇龕(今安徽省渦陽縣義門鎮)人。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生,四五歲時,在渦水岸邊遊戲玩耍,有青衣老婦給他哺乳,從這以後陳摶日益聰明穎悟。長大後,他讀經史百家,一見成誦,一點都不會忘記,以詩著名。
五代後唐長興年中(931年),赴試進士落第。從此不求俸祿官職,以山水為樂。

隱居名山

陳摶自己曾說過遇見了孫君仿、獐皮處士二人,他們道行高尚,對陳摶說:“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
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陳摶就前往棲居在那裡。在那兒陳摶服氣辟穀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飲幾杯酒而已。後陳摶移居華山雲台觀,又再次移居少華山石洞中。每當他睡覺時,多是一百多天不醒。

進覲二帝

周世宗喜好道士燒煉丹藥點化金銀的法術,有人把陳摶的名上奏朝廷。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命令華州把陳摶送到朝廷,留陳摶在皇宮中居住了一個多月,周世宗向陳摶詢問點化金銀的法術。陳摶回答說:“陛下為四海之主,應當以致力治國為念,怎么留意黃白方術這樣的事情呢?”周世宗不責怪他,任命他為諫議大夫,陳摶堅決辭謝接受這一職務。已經知道陳摶沒有其他方術,周世宗就放他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詔令該州長官逢年過節慰問陳摶。
陳摶像陳摶像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憲向皇帝辭別赴任時,周世宗命令他帶五十匹帛、三十斤茶葉賜給陳摶。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陳摶來朝廷進覲,太宗對待他很優厚。
太平興國九年(984年),陳摶再次來朝覲,皇帝更加以厚禮對待他。對宰相宋琪等人說:“陳摶獨善其身,不為勢態利益所干擾,才是真正的方外之士啊。陳摶在華山居住已經四十多年,估計年齡將近一百歲了。他自稱經歷五代離亂之世,慶幸現在天下太平,所以來朝廷進覲我,他的看法很值得一聽。”於是派中使送陳摶到中書省宋琪等人從從容容詢問陳摶說:“先生得到的玄默修養的方法,可以傳授別人嗎?”陳摶回答說:“我是一個山野隱士,對當下的世道沒有什麼用處,我也不知道神仙煉丹化成金銀之事、吐納養生之理,無此類方術可以傳授。假使能讓白日沖天,對當今世道又有什麼好處呢?現在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一樣的外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亂,真是有道德仁義聖明的君主。現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興起改革以使天下太平的時候,勤行修煉的功勞也不及此。”宋琪等人稱好,把陳摶的話告訴皇上,皇上對陳摶更加器重。同年,太宗下詔賜號希夷先生,並賜給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宮,命令官吏擴增修葺他所居住的雲台觀。皇上多次與陳摶和唱詩賦,幾個月後放他回山。

通易能預

陳摶喜好讀《易經》,手不釋卷。常常自號扶搖子,撰寫《指玄篇》八十一章,闡述引導養生及使水銀還成丹的事情。宰相王溥也撰寫了八十一章來箋注《指玄篇》的要旨。
陳摶石刻像陳摶石刻像
陳摶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六百多首詩。
陳摶能預知人意,他的齋室中有大瓢掛在牆壁上,道士賈休復心裡想要這個大瓢,陳摶旋即知道他的意思,對賈休復說:“你來不是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大瓢而已。”陳摶叫侍者取瓢給賈休復。賈休復大為吃驚,認為陳摶是神仙。
有個叫郭沆的人,小時候居住在華陰,曾夜宿雲台觀。陳摶半夜叫他趕快回家,郭沆猶疑不決;過了一會兒,陳摶又說:“你可以不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親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幾乎死去,一頓飯的功夫又好了。

石室仙逝

端拱初年,陳摶忽然對弟子賈德升說:“你可以在張超谷鑿石為室,我將要在那裡休息。”
端拱二年(989年)秋七月,石室鑿成,陳摶親自寫幾百言作為奏表,奏表大略說:“我氣數將盡,聖朝難以依戀,隨後將在這個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後果然如期仙世,經過七天四肢身體還有餘溫。當時有五種顏色的彩雲掩蓋堵塞洞口,經月不散。

學術思想

易學

陳摶學術思想的基本特徵,是以《老》學為主,兼融道家易。從《老子》等書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論,又以道家反本說和《老子》返樸歸真、歸根復命的信念為旨歸,將《周易》卦爻變化的節序性、規律性的思想與《老子》論道體的自然無為思想相結合,將道體的虛無自然看作是具象個體變化的本質,而具象個體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和節序性又是虛無自然道體的內容和顯現,道體不離個體變化之用,個體變化之用顯現道體的內容,從而以體用的方式貫通道體與器用,溝通形上與形下,為道教修持確立形上的本體依據,也為形上的道體奠定形下的現實的、物質的基礎。做到既“窮高極遠”,又能落到實處。系統地構築起人物生成及修煉還元的理論體系。
陳摶像陳摶像
從隋唐內丹道的流變看,內丹道流也多徵引《老子》“專氣致柔”等語為典要。這是陳摶學術思想的主要來源。陳摶將內丹理論系統地建立在對《老》與道家易的闡發上,他以老莊易相發明的思想方法,深受先秦道家與王弼及唐人的影響。
陳摶繼承先秦兩漢等道家易思想,在《正易心法》的注文中,陳摶引用《列子·天瑞篇》的說法,以《老子》“視之不見”的道、解釋《周易》所謂“易”,說:“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見氣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虛凝寂之稱也。及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
《老子》書中有“道生一”云云,陳摶繼承《列子》的觀點,以“通”與“易”相論釋,謂易變為一,是萬物形體生成變化的開始,這是從探績萬物之“原”’的意義上將二者融合起來,在《無極圖》中,這個“原”被概括為“復歸於無極”。其見解在陳景元《道德經注》、《南華經注》中多有記載。

象數

所謂“象”,就是指《周易》中卦象爻象,以及用卦象和爻象表現世界生成發育的萬有現象,從中尋求萬物變化的規律。陳摶的《先天圖》是其象學代表。《宋史·朱震傳》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邵雍的易學被稱為先天易學,據一些史料稱,其與陳摶所傳之先天圖有關。所謂先天圖,主要指的是乾坤坎離的圖式。
先天圖先天圖
所謂“數”,就是指《周易》中的數學、數理以及“河圖”、“洛書”中的符號數學規律。陳摶的《易龍圖》是其數學代表。《宋史·藝文志》易類有陳摶《易龍圖》一卷,《宋文鑒》卷八十五保留有《龍圖序》一文。陳摶創作的《易龍圖》,在中國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無論是以“易圖”建構各學科的框架體系,還是以易理為指導思想規範各學科的學術走向,都對中華文化學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人物評價

自我評價:伏念山野生居昊地,長自漢南,成童以習業儒林,壯歲而褊游洞府,性同猥烏,心若土灰,不曉仁義之淺深,安識行藏之去就。敗荷作服,脫摔為冠,體有青毛,足無草履,有意慕羲軒之道,無心誦管樂之篇,《南華》、《道德》頻看,黃閣玉堂絕念,數行紫詔,徒煩彩鳳銜來,一片閒心,已被白雲留住。苟臨軒陛,貽笑聖明。
宋太宗:抱道山中,洗心物外,養太素浩然之氣,應上界少微之星,節配巢由,道遵黃老。懷經綸之長策,不謁王侯;蘊將相之奇才,未朝天子。
北宋魏泰:圖南有經世之才。
南宋陸九淵:希夷之學,老氏之學也。
清代胡渭:希夷,老氏之徒也。

主要作品

《指玄篇》

共81章,闡述引導養生及使水銀還成丹的事情。

《易龍圖》

此書是陳摶對《河圖》、《洛書》研究的專著,卷前有作者自序雲“龍馬始鄧負圖出於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前,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以陳其未合之數耶。於仲尼三陳九卦之義,探其旨所以知之,且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陳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優羲合而用之,仲尼黜而形之。今略述其概焉。”是《易》學研究的重要資料。

《先天圖》

主要指的是乾坤坎離的圖式。據史記《朱震傳》記載,邵雍的《先天圖》即傳自陳摶。

陳摶(陳搏)

《無極圖》

丹道養生的符號圖式。
陳摶(陳搏)

籍貫爭議

真源說

陳摶為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的說法,得到不少官修史書或私撰文獻的支持。
北宋楊億口述《楊文公談苑》稱:“陳摶,譙郡真源人,與老聃同鄉里,生嘗舉進士不第,去隱武當山九室岩辟穀練氣。”
北宋張方平在《樂全集》卷三十三《華山重修雲台觀記》中,轉述“國書陳摶傳”對陳摶籍貫、生平的記載:“慶曆初 ,某領史官,嘗閱國書,見摶本傳雲 : ‘傳字圖南,毫州真源人,始四五歲,戲渦水之濱,有青衣媳 召至懷中乳之·····’”
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記載說:“帝召華山隱士真源陳摶,問以飛升、黃白之術。”
宋人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說:“摶亦真源人,然少微志尚清潔,專奉科儀,摶嗜酒放曠,雖居室密邇,未嘗往來。”
脫脫主編《宋史·陳摶傳》記載說:“陳摶字圖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歲,戲渦水岸側,有青衣媼乳之,自是聰悟日益。”
學者一般認為,此“亳州真源”即今河南省鹿邑縣,還有人將之具體到太清宮鎮陳竹園村,但也有觀點稱該地在安徽省亳州縣(後為亳州市),具體位於譙城區十八里鎮陳莊村。前述兩村均在渦河之濱,相距不遠。

崇龕說

歷代名人著作中也有不少稱陳摶為“西蜀崇龕人”的。
北宋李宗諤編《祥符圖經》分冊《普州圖經》記載:“陳摶,字圖南,崇龕人。”“既長,辭父母去學道”。(此書已佚,輯自)
陳摶陳摶
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欽真觀,在安岳縣之崇龕鎮,即陳希夷故宅。”“希夷故宅,在安岳縣崇龕鎮二里,國初,即其宅為靈山觀。宣和間,賜額‘欽真’。”
宋人馮叔豹的《過崇龕寨題希夷宅》一書中也說:“希夷故宅,在安居縣崇龕鎮二里,國初,即其宅為靈山觀,宣和間賜額‘欽真’”。
明代文學家楊慎在他的《太華山歌送陳子學巡方三泰》詩中寫道“君家老仙舊隱處(自注陳希夷崇龕里人),丹壚石榻荒蒼台”。
《潼南縣誌》鄉賢一章中,首列其名,並記稱:“陳摶,普州崇龕里人,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離家隱居於武當九室岩。”
陳摶在他所著的《易龍圖》的自序中,也稱自己為“西蜀崇龕人”。

其他觀點

除了以上兩種主要說法外,圍繞陳摶的籍貫,還有其他說法,例如西洛(今河南省洛陽市洛水西)說、夔州府(今重慶奉節)說。就此問題,學術界至今仍未做出定論。有學者指出,與其一味糾纏于思想、觀念源出的具體地點的認定,不如加強對於思想和觀念本身的研究;其實,無論陳摶籍貫為何,有關陳摶學術思想的文化遺蹟也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史籍記載

《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史·隱逸上·陳摶傳》
《太華希夷志》
《宋史·藝文志》

後世紀念

陳摶庵與陳摶公園

在河南省鹿邑縣城東南隅、紫氣大道南側,有一個占地300餘畝的公園,叫陳摶公園。公園內湖水蕩漾,綠樹掩映,青草如茵。公園東南角建有陳摶廟和陳亭,這裡就是鹿邑人紀念陳摶的地方——陳摶庵。據史料記載,陳摶庵,又名白雲庵。明朝嘉靖年間,為紀念陳摶,鹿邑有一位張姓鄉紳捐獻土地300餘畝,始建陳摶庵,後清朝又重修。
陳摶塑像陳摶塑像

亳州陳摶廟

陳摶廟位於亳州市南郊陳莊,廟內有山門、碑亭、主殿、後殿、左右配殿及陳摶文化長廊組成。希夷故里陳摶廟是一座廟祠,同時也是陳摶紀念館和重要文化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