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徐村隸屬萊城區楊莊鎮,地處楊莊鎮北部,距鎮政府約3公里,0九公路沿村西、村北繞過,北臨贏汶河,周邊與東李村、小埠頭村、西宅科村、張里村接壤,地勢平坦。全村320戶人家,986口人,耕地1008畝。 據村碑記載,陳徐村系明朝洪武年間從新泰的徐家莊遷來,距今已有600來年,徐姓建村取名徐家莊。明末陳姓遷來此地,在徐家莊西建村,取名為陳家莊。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間),陳、徐兩姓合村為一,取名為陳徐村。全村有13姓,分別是陳、徐、李、張、劉、韓、宋、周、屈、王、朱、田、侯。其中以徐、李為多戶姓,約占人口7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徐村
- 地址:楊莊鎮北部
- 距鎮政府:約3公里
- 人口:986口人
- 耕地面積:1008畝
- 戶數:320戶
發展歷史,人文自然,人物事件,特產展台,
發展歷史
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徐家莊和陳家莊為張里保;後萊蕪劃區,陳徐隸屬水北區張里鄉;後隨區鄉行政變革,陳徐村均屬張里鄉所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歸楊莊公社管轄;之後公社更名為辦事處、鎮,隸屬關係未變。
解放前到1952年,農民的生產形式是“單幹”。1953年村里幾戶農民自願結合成立了互助組。1954年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村里先後成立了兩個初級社,西頭叫居民社,東頭叫勝利社。1956年兩社連張里村合併成為一個高級社,下設5個股,分別是生產計畫股、財會股、治安股、飼養股、副業股。在分配形式上初步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原則。以後實現了公社化,走上了集體化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到處呈現新氣象: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陳徐大隊投資10萬元建成了占地6畝的全公社第二個影劇院,在傳播文化、宣傳時事政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戰爭年代,陳徐村民回響黨的號召,積極投身革命鬥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貢獻。賈漢英同志任婦救會會長,工作勤懇,積勞成疾,為革命工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李汝浩、屈學源、陳吉祥、徐化清跟隨部隊南征北戰,為祖國的解放立下了功勞。抗美援朝時期,徐幹田、侯長水、李汝法、張西河、李榮清、李柏清、李汝明等有識之士,回響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毅然報名參軍赴朝作戰,顯示出陳徐村人的愛國胸懷。在如火如荼的戰爭年代,陳徐村很多青年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兄妹,應徵入伍,有的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獻出了寶貴生命。賈漢英(女)、李燦富、宋世忠等革命先烈的英名將永遠銘刻在陳徐村人民的心中。
陳徐村地處平原,水肥地壯,靠O九公路要道,集市貿易活躍,商家雲集,相繼有外地村民20餘家在陳徐投資辦廠,為陳徐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黨的富民政策感召下,青年農民屈傳彬,1995年投資400萬元興建了占地16畝的“順發冷藏廠”。市政協委員、區人大代表屈學君,1997年投資200萬元興建了占地6畝的“聚興冷藏廠”。屈學臣又於2001年投資200萬元建起占地約7畝的“盛傑冷藏廠”。他們誠信辦廠,嚴把質量關,加工後的農產品銷往祖國東北、西南及南方各省市,並遠銷美、日、韓等國,深受中外客商歡迎。他們不僅為廣大農民民眾解除生薑、大蒜銷售後顧之憂,還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他們富了不忘國家、集體,積極投資踴躍捐款,發展村內福利事業,支援學校建設,受到各級領導表揚。
解放前陳徐村農業生產水平相當落後,農作物兩年三熟,產量很低。解放後利用集體的量,大力發展農田基本建設,努力改變生產條件,提高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1966年村里成立了科技專業隊,開展科學種田科學管理,促進農業生產大發展。同時大力興辦副業,先後建起果園、木業組、鐵業組、養豬場、飯店等,集體經濟不斷擴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了各項經濟政策,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多種經營,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長很快。村委會又帶領村民進行新村規劃建設,先後拆遷房屋900餘間,拓寬財源大街,修通前街和中心街,修築橋涵7處,鋪設路面15000平方米。在新村建設中,幹部、村民、工商業戶積極捐款集資27.2萬元。現在0九路兩側商家林立,木業、鐵業加工、機械修理、水暖器材銷售、陶瓷經營、麵粉加工、機車經營、加油站、恆溫庫等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很快,許多人率先致富,成為民營經濟的帶頭人。
陳徐村有著崇尚文明重視教育的好傳統。建國前村裡有私塾。1954年起創辦初級國小。後來隨著學生增多,學校規模不斷擴大。1969年村里集體投資新建校舍24間,占地約20畝,方便了民眾子女入學。1985年村委回響上級校改號召,整修校舍,添置辦公用品,學生用上全新木製桌凳,教學條件更上一層樓。2000年陳徐村幼稚園被授予“市級規範化幼稚園”。學校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向各級學校輸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自恢復高考以來陳徐村考人大中專院校學生已近百人。20世紀60年代,李水清是陳徐村的第一個大學生。
改革開放以來,依靠黨的富民政策,陳徐村依託生薑、大蒜髮展多種經營和第三產業,村民發家致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該村率先建成電話村,2001年7月被萊城區評為“手機村”。陳徐村先後被萊蕪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級文明單位、“法德結合、文明理家”示範村,被萊蕪市評為個體經營工作先進村。
人文自然
陳徐古老建築較多,較大的建築有兩處。一個是村東頭“天齊廟”,始建無考,占地約7畝,大門1座,四周院牆,正房北屋3大間,屋內3個圓木柱子站立,上棚方框架,內牆有壁畫,屋內3尊泥塑佛像。東南角神房1間,內有華佗塑像,門外有涼亭子。大門東側一座鐘樓,吊掛一個大鐵鐘。所有建築為磚石結構,古樸典雅。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天齊廟會”,附近民眾前來燒紙進香祭祀祈禱。另一處是本村東南頭“觀音廟”,占地3畝,松柏樹木包圍,大門l座,四周院牆,正房屋3大間,3尊神像。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賈漢英 女,1946年入黨,任婦救會會長,組織廣大婦女參加宣傳活動,積極發動民眾做軍鞋,並帶頭報名參軍,工作勤懇,積勞成疾,病故後被上級黨組織追認為烈士。
李燦富 宋世忠
二、歷任村支書
1960年- 李汝配
1961年-1966年 李渭清
1967年-1984年12月 徐志棟
1985年1月- 李連文
三、歷任村主任
1960年- 徐志棟
1961年-1966年 徐志棟
1967年-1982年12月 李渭清
1983年1月-1983年4月 陳繼海
1983年5月-1984年12月 李連文
1985年-1990年 陳吉海
1991年11月-1991年12月 劉西玉
1994年-1999年4月 徐國民
1999年4月-2001年12月 徐志來
2002年1月- 李連文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 剛 山東省委組織部幹部培訓中心副主任
李連國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探局財物資產處處長
李水清 任萊蕪市氣象局局長
徐信英 任萊蕪市城市信用社副主任
李汝存 聊城市工商局長、石油公司經理
李桂生 山東省水文地質局黨委書記
屈秀更 浙江省定海縣駐軍團長
李連更 青島市北九水療養院書記
李汝法 曾任解放軍某部副團長,已退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侯翠玲 中學高級教師
李 斌 中學高級教師
六、經濟能人
屈學君市政協委員,區人大代表,民營企業家。一位勤勞樸實、又善於動腦筋、敢闖敢幹的農民。20多年來,他從農副產品運銷開始,逐步發展加工、貯藏,至今發展到有一座千噸恆溫庫、固定資產300多萬元、流動資金200萬元的聚興冷藏廠,常年固定用工達到30多人,季節性用工200多人,年上交國家利稅10多萬元。連續6年,他被北京大鐘寺市場管委評為“文明經商戶”。
屈傳彬青年民營企業家。自改革開放以來,敢想敢幹,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建起楊莊鎮第一家大型恆溫庫,連續十幾年在十幾個地市租賃恆溫庫,搞蒜薹、大蒜貯存,成為陳徐村首富。
屈學臣長期從事購銷生薑、大蒜,後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金200萬元,有千噸恆溫庫的民營企業家,連續十幾年在蒼山、苜縣、肥城、泰安、棗莊、博山租賃恆溫庫搞蒜薹、大蒜的儲存。
賈漢英 女,1946年入黨,任婦救會會長,組織廣大婦女參加宣傳活動,積極發動民眾做軍鞋,並帶頭報名參軍,工作勤懇,積勞成疾,病故後被上級黨組織追認為烈士。
李燦富 宋世忠
二、歷任村支書
1960年- 李汝配
1961年-1966年 李渭清
1967年-1984年12月 徐志棟
1985年1月- 李連文
三、歷任村主任
1960年- 徐志棟
1961年-1966年 徐志棟
1967年-1982年12月 李渭清
1983年1月-1983年4月 陳繼海
1983年5月-1984年12月 李連文
1985年-1990年 陳吉海
1991年11月-1991年12月 劉西玉
1994年-1999年4月 徐國民
1999年4月-2001年12月 徐志來
2002年1月- 李連文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 剛 山東省委組織部幹部培訓中心副主任
李連國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探局財物資產處處長
李水清 任萊蕪市氣象局局長
徐信英 任萊蕪市城市信用社副主任
李汝存 聊城市工商局長、石油公司經理
李桂生 山東省水文地質局黨委書記
屈秀更 浙江省定海縣駐軍團長
李連更 青島市北九水療養院書記
李汝法 曾任解放軍某部副團長,已退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侯翠玲 中學高級教師
李 斌 中學高級教師
六、經濟能人
屈學君市政協委員,區人大代表,民營企業家。一位勤勞樸實、又善於動腦筋、敢闖敢幹的農民。20多年來,他從農副產品運銷開始,逐步發展加工、貯藏,至今發展到有一座千噸恆溫庫、固定資產300多萬元、流動資金200萬元的聚興冷藏廠,常年固定用工達到30多人,季節性用工200多人,年上交國家利稅10多萬元。連續6年,他被北京大鐘寺市場管委評為“文明經商戶”。
屈傳彬青年民營企業家。自改革開放以來,敢想敢幹,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建起楊莊鎮第一家大型恆溫庫,連續十幾年在十幾個地市租賃恆溫庫,搞蒜薹、大蒜貯存,成為陳徐村首富。
屈學臣長期從事購銷生薑、大蒜,後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金200萬元,有千噸恆溫庫的民營企業家,連續十幾年在蒼山、苜縣、肥城、泰安、棗莊、博山租賃恆溫庫搞蒜薹、大蒜的儲存。
特產展台
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種植生薑、大蒜、大麻、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