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謹

陳尚謹,土壤肥料學家。長期從事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肥效和施用方法的研究。在糞尿肥、堆肥的積制和保存,在氨水、碳酸氫銨及磷肥的肥效和施用方法,以及在揭示水稻缺磷“坐秋”實質和防治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尚謹
  • 職業:土壤肥料學家
  • 畢業院校:燕京大學化學系
  • 籍貫直隸(今河北)新樂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陳尚謹,土壤肥料學家。直隸(今河北)新樂人。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系。曾任北平農事試驗場技工。建國後,歷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肥料研究工作。1961年起,曾參與主持湖南省祁陽縣丘陵地區水稻田施用磷肥防治水稻“坐秋”的研究,取得顯著成果。主持黃淮海中低產地區合理施用磷肥技術研究,明確了磷肥的增產效應。撰有《石灰性土壤施用磷肥肥效的研究》等論文,參與編寫《中國肥料概論》。

人物生平

陳尚謹,1914年5月20日生於河北省新樂縣。從小刻苦學習,熱愛自然科學。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畢業後留校任研究助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燕京大學被迫停辦,他轉入北平貝滿女子中學任化學教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入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任技士.從事土壤水分、氮磷鉀三要素、人糞尿利用、含氯化肥長期定位試驗等研究工作。
北平和平解放後,在北平農業試驗場的基礎上,組建成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陳尚謹留在該所任技士,繼續其研究工作。1949-1953年,為了迅速恢復農業生產,提高土壤肥力,保證糧棉增收,他和同事們到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4省48個縣進行農村肥料的調查研究,提出了解決華北農村肥料短缺的合理化建議。在建議中,他詳細分析了4省農村肥料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利用狀況,特別是土糞的積制原料、積制方法、化學成分、施肥方法以及增產效果等狀況,提出要廣辟肥源,重視積肥保肥和大力推廣使用人糞尿和炕土等速效性農家肥的建議。他還根據自己的試驗研究結果,詳細論述了華北各城市人糞尿的處理和使用方法,糞乾的質量及肥效變化狀況,提出要因地制宜地改良廁所,充分利用人尿,主張人糞尿要拌土保存並進行堆置發酵處理。他倡議的“糞便無公害化處理技術”,不僅可以合理開發利用有機肥料資源,而且有利於保護城鄉環境衛生,被衛生防疫部門採納並推廣套用。通過長期的試驗研究,特別是等養分有機肥與化肥肥效對比試驗,他特彆強調要充分利用人糞尿、豬糞尿、堆肥等農家肥。這些農家肥不僅含有作物需要的營養元素,還提供了大量有機物質,能夠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供微生物活動的碳源。這些試驗研究成果已編入他參與編寫的《人糞尿的保存和利用》、《開闢肥源》和《中國肥料概論》等專著。
陳尚謹也是我國較早對氨水和碳酸氫銨進行肥效試驗的研究工作者之一。1951年他在玉米、水稻、白菜等作物上進行氨水和碳酸氫銨肥效和施用方法的試驗,為我國生產和逐步推廣使用這兩種氮肥提供了科學依據。他還參加了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省的小麥、棉花和雜糧的肥料三要素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各地農田普遍缺氮,磷次之,鉀更次之,為建國初期化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供了依據。
60年代,他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室主任,主持全國化肥試驗網工作;參加湖南祁陽縣低產田改良研究,解決了鴨屎泥田水稻缺磷“坐秋”問題。這項研究成果,被國家科委登記為國家重要科技成果。在這期間,他於1963年、196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土肥所和中國農科院先進工作者。
文化大革命後,他繼續進行研究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轉化和合理施用的理論。他主持的“黃淮海中低產地區科學施用磷肥示範、推廣研究”,1985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他參與研究的“碳酸氫銨深施機具及提高肥效技術措施”,1987年獲化學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6年,這位從事肥料科學研究達半個世紀的老專家因健康原因退休了,但人們將不會忘記他為發展我國化肥工業,推進科學施肥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技術成就

早在30年代,陳尚謹就開始從事堆肥的研究,並與王穭等人在燕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威爾遜和齊魯大學生物系系主任溫費爾德的指導下開展有機肥料的調查研究,以及堆肥中二氧化碳和氨的發生及測定方法。通過試驗研究,他主張提高農村土糞的質量,重點是增加有機質和氮素含量,並預防氨的揮發損失。1940年,他和威爾遜、溫費爾德在美國《土壤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有關我國山東省農家肥料之化學分析的論文。
堆肥,尤其是高溫堆肥,溫度可達70℃,不僅能使肥料腐熟快,而且可以有效地殺死危害人、畜的病原菌和寄生蟲(卵),以及殘存於作物秸稈中的病、蟲和雜草種籽,是一種很好的無公害有機肥。城鄉的垃圾和糞便可以通過堆置處理,防止環境污染,增加肥源。20年代,英人霍華德在印度開創印多爾法厭氧發酵堆肥,後來由貝蓋洛爾改革為貝蓋洛爾法。但他們的試驗認為,堆肥發酵中沒有氮素損失,反而可利用細菌固定一部分氮素。陳尚謹在30年代與溫費爾德、威爾遜研究堆肥發酵變化時,發現堆肥發酵將導致氮素損失;在製造堆肥時,只要注意供給細菌需要的養分、水分和空氣,即使不接種細菌,纖維素等也可迅速分解;好氣堆肥發酵中既不固定空氣中的氮素,也不分解氮化合物為游離氮素;發酵中損失的氮,大部分是氨,可以用硫酸吸收測定。他們的研究結果從理論上指出了人、畜糞尿與土壤拌和保存,以減少氨的揮發損失和提高肥效的可能性。
40年代,他進一步研究人尿貯存和氮素損失問題,提出土壤保氮效果優於有機物保氮,人尿添加4倍土壤,保氮效率可達70%-80%。他還做過大量人尿利用試驗,證明人尿與等氮量的硫酸銨的效果相當,甚至更好,而且能提高農產品中蛋白質含量。他對人糞尿積攢、保存及合理施用研究中積累的數據,至今仍為有關部門參考採用。
自聯合制鹼法問世以後,氯化銨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產量迅速增加。早在1940年,日本人就在華北農事試驗場開展旱地氯化物和硫酸鹽肥料肥效比較試驗。抗日戰爭勝利後,陳尚謹等接管並完善了這項試驗,在北平、天津等旱地上,經過10年14茬作物定位試驗,證明氯化銨對小麥、水稻、棉花、玉米、小米、蔬菜的肥效,與等氮量的硫酸銨相當或稍過之;長期連續施用氯化銨和氯化鉀,與施用硫酸銨和硫酸鉀比較,作物產量無顯著差異,對土壤也沒有產生障害現象。這項研究,開創了我國含氯化肥的長期定位試驗,並促進了我國聯合制鹼工業的發展。
早在40年代,陳尚謹就研究了銨態氮肥施於石灰質土壤中氨的損失問題,得到氨的損失量與土壤水分、碳酸鈣含量、溫度和水分蒸發、肥料種類以及施用量等有密切關係的結果。1951年,又開始進行氨水和碳酸氫銨肥效和施用法試驗。結果表明,碳酸氫銨的增產效果大致與硫酸銨相當,而氨水則比硫酸銨稍差。在施用方法上,提出氨水在旱地可用特製耬或直接施入土壤,在稻田或水澆田則可隨灌水流入農田,但必須先兌水以降低氨的濃度,以免傷苗。
50年代末,生產氨水和碳酸氫銨的小氮肥廠在我國迅速發展,氨水和碳酸氫銨成為我國的主要氮肥品種。針對這一情況,陳尚謹繼續深入對這兩種氮肥進行研究。根據對碳酸氫銨分解揮發速度、蒸汽壓變化以及存貯的試驗結果,他建議採取用塑膠袋包裝碳酸氫銨,外面再套一層草袋或紙袋等密閉和防潮措施,以防止氨的揮發損失。這一建議已被生產和供銷部門所採用。他還提出碳酸氫銨可在稻田上撒施後再中耕,在旱地或水澆土上可條施或穴施後覆土,或用糞耬施肥。他還建議,氨水做基肥時應施入土壤表層下10厘米後覆土。作追肥時要控制施肥量和多開幾個灌水口,隨水灌入。他驗證了氨水錶施容易灼傷稻苗的原因,不是氨水鹼度高所造成.而是氨揮發的結果,可以採用加深水層(4-6厘米)的方法防止傷苗;碳酸氫銨作稻田追肥撒施後,也要保持4-6厘米的水層,以減少氨的揮發損失。這些建議,對氨水和碳酸氫銨的生產、貯存和合理施用,都起了指導作用。
80年代,他參加了“碳酸氫銨深施機具及提高肥效技術措施”的研究,實現了機械化施肥,提高了碳酸氫銨的利用率和增產效果。這項研究成果獲化學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水稻“坐秋”是我國四川、雲南、湖南、廣西等境內低產地區的突出問題。其主要表現是,水稻栽插後長期不返青,稻根變黑腐爛,不生新根,葉片發黃,分櫱少,產量低,一般減產30-50%。60年代,陳尚謹等通過對湖南祁陽縣低產田改良研究,證實了水稻“坐秋”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在秋冬季遇到乾旱,不能泡水過冬,成為冬乾田後,水分降低到田間最大持水量80%以下,土體收縮,第二年泡水耕耙後形成很多泥團,長期不能被水分分散,土壤結構變壞,泥團中養分很難被根系吸收利用。根部與土壤接觸面積減少;特別是土壤有效磷含量不足,影響作物生長。因此,他和同事們成功地總結出“冬乾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標,綠肥治本,以磷增氮,氮磷配合”等一系列加速土壤熟化,防止水稻缺磷“坐秋”的技術措施,使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由150多公斤提高到200-300公斤。1963年僅在湖南省就有400萬畝“坐秋”田得到改良。這一研究成果被評為1964年國家重要科技成果。
從40年代起,陳尚謹就做了許多氮磷鉀肥料三要素試驗,並得出就全國範圍來說,總的趨勢仍是氮肥的增產效果大於磷肥,磷肥又大於鉀肥的結論。鑒於不同肥料的肥效將隨生產條件的改變而出現很大差異,他一直在北京、天津、河北、湖南等地布置肥料試驗。到60年代,根據試驗結果,他總結出影響磷肥肥效的5大因素:土壤類型,氣候條件,土壤肥力,栽培措施,作物品種。認為,對土壤有效磷含量低的低產地塊上種植的小麥、豌豆、蠶豆、綠肥、油菜等冬作物施用磷肥,往往可獲得突出效果,並提出局部集中施用磷肥作種肥,或在水稻插秧時用磷肥“沾秧根”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1974年,他總結了24個省(市、自治區)1000多個磷礦粉肥肥效試驗結果,並提出了相應的報告,為合理開發我國中低品位磷礦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80年代,他和同事們根據土壤有效磷和“磷肥指標”與土壤需磷量的關係,推導出建議(推薦)施用磷肥的公式,從理論上指導了磷肥的合理施用。他還主持了黃淮海中低產地區科學施用磷(氮)肥示範和推廣研究,1982-1985年在160萬畝農田上推廣了合理施肥,增產效果顯著。這一成果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陳尚謹榮獲了國務院頒發的享受國家特殊津貼證書。

簡歷

1914年5月20日 出生於河北省新樂縣。
1936年 畢業於燕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
1936-1942年 任燕京大學理學院研究助理。
1942-1945年 任北平貝滿女子中學化學教員。
1945-1949年 任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技士。
1949-1957年 歷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技士、副研究員。
1957-1986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肥料室主任。
1986年 退休。

主要論著

2 陳尚謹.北平地區人尿利用之研究I·人尿、人糞乾與硫酸銨氮肥肥效比較.中國土壤學會會志,1948,1(1):33-38.
3 陳尚謹,喬生輝.北京地區人尿利用之研究Ⅱ·人尿儲存與氮素之丟失.中國土壤學會會志,1950,1(2):95-102.
4 陳尚謹,喬生輝.石灰質土壤施用氯化銨與硫酸銨肥效之比較.中國農業研究,1950,1(1):89-96.
5 陳尚謹,喬生輝.銨基肥料施用於石灰質土壤氨的丟失情形及其理論.中國農業研究,1950,1(1):81-87.
6 陳尚謹,喬生輝.華北糞乾問題的探討.中國農業研究,1950,1(2):117-126.
7 陳尚謹,馬乃祥,喬生輝.工業氨水對石灰質土壤的肥效初步報告.農業學報,1953,3(3):211-216.
8 陳尚謹,馬乃祥.人糞尿的保存和利用.上海:中華書局,1953.
9 陳尚謹,喬生輝.華北農村肥料調查研究初報.華北農業科學,1956,1(1):1-22.
10 陳尚謹,馬乃祥,張毓鐘.豬糞尿拌土、拌草不同比例對氮素保存的研究.華北農業科學,1957,1(3):249-254.
11 陳尚謹,馬乃祥,張毓鐘.養豬積肥和豬糞尿肥效試驗初步報告.農業科學通訊,1957(5):248-250.
12 陳尚謹.碳酸氫銨.碳酸銨的分解性質和包裝貯存問題.化學工業,1958(12):31-33.
13 陳尚謹,陳玉煥.水稻施用氨水、碳酸氫銨示範試驗報告.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土壤肥料專刊第一號,1959,1-5.
14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中國肥料概論.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
15 陳尚謹,郭毓德,梁德印等.石灰性土壤施用磷肥肥效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63(1):34-38.
16 陳尚謹,杜芳林,陳永安.丘陵地區水稻田磷肥肥效的初步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63(5):46-48.
17 陳尚謹,陳永安,杜芳林.施用磷肥對提高丘陵地區水稻產量和防止稻苗“坐秋”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63(6):7-12.
18 陳尚謹,郭毓德,陳永安.湖南鴨屎泥、黃夾泥、天津水田鹽鹼土與北京黑膠泥對水稻供應磷素能力的研究.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土壤肥料專刊第二號,1962.
19 陳尚謹,杜芳林,陳永安.湖南祁陽縣丘陵地區水稻田施用氮肥肥效的研究.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土壤肥料專刊第二號,1962.
20 陳尚謹,肖國壯,朱如源.北京地區小麥豐產施肥的研究.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土壤肥料專刊第三號,1963.
21 陳尚謹,郭毓德,王蓮池.湖南鴨屎泥田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科學研究年報第四號,1964:94-103.
22 陳尚謹,郭毓德,王蓮池.湖南鴨屎泥對水稻供磷能力的研究.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科學研究年報第四號,1964:104-108.
23 陳尚謹,郭毓德,王蓮池.湖南鴨屎泥田水稻“坐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的研究.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科學研究年報第五號,1965:135-139.
24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鉀肥的肥效.土壤肥料,1974(1)21-30.
25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磷礦粉肥的肥效試驗.土壤肥料,1975(5):21-26.
26 陳尚謹,劉立新.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轉化.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科學年報,1980:93-97.
27 陳尚謹,黃增奎.硝酸磷肥的肥效和施用問題.土壤肥料,1981 (5):27-28.
28 陳尚謹,劉立新,楊錚.施用磷肥對石灰性土壤的供磷能力、生產能力及對磷肥肥效的影響.土壤肥料,1986(5):33-37.
29 陳尚謹,劉立新,楊錚.在石灰性土壤上磷肥肥效演變的研究和施磷的建議.中國農業科學,1987,20(2):56-6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