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六朝隋唐史論》是202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寅恪六朝隋唐史論
- 作者:熊存瑞 編,陳寅恪,著 校
- 出版時間:2024年8月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432 頁
- 字數:264000
- ISBN:9787208168213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陳寅恪六朝隋唐史論》是202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陳寅恪六朝隋唐史論》是202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陳寅恪六朝隋唐史論》以陳寅恪先生在史學領域的著述為基礎,選取其史學專著與歷史論文集中最具學術價值、最可反映其治學成就的精華篇章,編為一冊,約計25萬字...
陳寅恪的研究範圍甚廣,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語言、敦煌學、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95]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並稱為“清華四大哲人”,與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並稱為“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35],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
《陳寅恪評傳》前言 新寫本前言 第1章 舊時王謝家 第2章 思想在同光之間 第3章 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 第4章 清華學苑多英傑 第5章 轉徙西南天地間 第6章 為不古不今之學——佛教史考證 第7章 為不古不今之學——唐史研究 第8章 為不古不今之學——詩史互證 第9章為不古不今之學——六朝史論 第10...
陳寅恪(1890—1969年),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闢了新的途徑。具備閱讀...
隋唐時期絲產地之分布 附錄:秦始皇 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 關於農民的階級鬥爭在封建社會中的歷史作用問題 後記 作者介紹 汪籛,師從陳寅恪,北大歷史系教授,文革初去世。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身後文稿札記大部分佚失。所餘論作由唐長孺、吳宗國、梁太濟、宋家鈺、席康元等學者編選為此書,計二十二篇。
附錄: 秦始皇 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 關於農民的階級鬥爭在封建社會中的歷史作用問題 後記 汪籛,師從陳寅恪,北大歷史系教授,文革初去世。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身後文稿札記大部分佚失。所餘論作由唐長孺、吳宗國、梁太濟、宋家鈺、席康元等學者編選為此書,計二十二篇。
西涼李軌之興亡 宇文化及之殺煬帝及其失敗 隋唐時期絲產地之分布 讀《舊唐書》札記 與友人朱延輝談論文書 附錄1 《汪籛隋唐史論稿》序(唐長孺) 附錄2 汪籛傳略 後記 作者簡介 作者汪籛是陳寅恪先生的及門弟子,1947年開始協助陳寅恪先生撰寫《元白詩箋證稿》,數年之中受其親炙,在治學取向、研究方法各方面深受...
當然陳寅恪無論是著作還是生平,未來值得挖掘的內容還有很多,汪榮祖在為王震邦的《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所寫的序言中曾經感慨:“然陳寅恪著作是否皆是‘夫子自道’的借題發揮,或者是自我壓抑的宣洩和表白,或陳先生的史論皆有政論,尚有推敲之餘地。”這番感慨也為陳寅恪研究的未來,揭示了無限可能的前景。
[10]陳寅恪:《論韓愈》,《歷史研究》1954年2期;參見胡戟:《漢魏隋唐歷史底蘊的初探--歷史大勢,禮儀制度與士人的追求》,載《1997年中國唐史高級班,唐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彙編》。[11]錢穆:《理學與藝術》.《宋史研究集》第七輯,台灣書局1974年版,第2頁。、 .[12]傅樂成:《唐型文化與漢型文化》...
陳寅恪(公元1890年–1969年),著有《柳如是別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胡適(公元1891年–1962年)郭沫若(公元1892年–1978年)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呂思勉(公元1884年–1957年),錢穆之師。著作《白話本國史...
由此可見,其著述範圍至少涉及“國學”之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諸多領域,至於其學術建樹,陳寅恪被公認為是一位對中國20世紀學術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卓越學者,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學、敦煌學等諸多領域的精湛研究,均達到很高的境界,具有開拓和奠基的意義。傅斯年說:“...
《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詩集附唐篔詩存》《書信集》《讀書札記一集》《讀書札記二集》《讀書札記三集》《講義及雜稿》等,就可以看到其著述範圍至少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至於其學術建樹,陳寅恪被公認為是一位對中國20世紀學術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卓越學者,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長安學”是以歷史為起點、依託於周秦漢隋唐文明、對以古代長安為中心的陝西歷史文化進行全面研究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是以當代情懷和世界眼光為基點而創立的具有國際性的學科,是符合國家文化建設與發展重大需求的、具有突出創新性和交叉性的研究領域。它綜合了哲學、歷史、考古、文學、藝術、民族、宗教、地理、科學技術...
26 、《拓跋虎墓誌釋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 18 輯》,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1 年,獨著。27 、《北史零札》,《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 18 輯》,武大出版社 2001 年,獨著。28 、《內藤湖南和陳寅恪的“六朝隋唐論”試析》,《史學理論研究》 2002 年第 3 期, PP62-74 , 18000 字,獨著, ...
13、《五星會聚與安史起兵的政治宣傳——新發現燕〈嚴復墓誌〉考釋》,《復旦學報》2011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11年第4期全文轉載。14、《齊王攸與魏晉政治變局考論》,《國學研究》第2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5、《從族到家:宗室勢力與西晉政治的轉型》,《史學月刊》2011年第...
刀筆裂其文,六朝駢國也。韓柳遺蹤,業精於勤,非文章之洞空;蘇辛豪情,大江東去,非天郎之哀容。新文化運動,五四白話確立,文言漸次銷聲,國學而未匿跡,舊時大師蕩然辭世,其魂猶存。國學創新運動導語:風雲涌動焉,海濤起伏焉,學壇震撼焉,網海隆隆焉。撼我大中華,波及港澳台,翹楚亞非拉,威懾歐美天。...
如果從時間上來考慮史學史學科內容的範圍的話,則不論中國史學史或外國史學史(包括國別史學史),都可以劃分為古代、近代、現代等若干個階段;而中國古代史學史還可進一步按照某一個皇朝或某幾個相連續的皇朝來劃分,如秦漢史學、魏晉南北朝史學、隋唐史學等等。史學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從實質上說,是...
學術成就 汪籛1938年畢業清華史學系。1947年陳寅恪來清華任教,汪籛由北大聘為副教授,師從陳寅恪研究隋唐史。有兩年多時間吃住在恩師家裡,與導師朝夕相處。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身後文稿札記大部分佚失。所餘論作由唐長孺、吳宗國、梁太濟、宋家鈺、席康元等學者編選為《汪籛隋唐史論稿》一書,計二十二篇。
呂思勉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現代四大史家”。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等。人物生平 遍讀群書 光緒十年甲申二月初一(1884年2月27...
萬繩楠(1923年11月22日—1996年9月30日),字子偉,號韻曾,江西南昌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1942年國立十三中學畢業,同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1946年大學畢業,同年考取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生,師從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治魏晉南北朝史與隋唐史,為其關門弟子。1949年畢業後即棄筆從戎,參加革命。解放後...
37.《隋唐盛世》(講義)西安交通大學1987.9 38.懷念沈從文先生西安晚報1988.5.26 39.《一代宗師陳寅恪先生對隋唐歷史研究的貢獻》 《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1988.5《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9 40.《淺談武則天研究》,《太原日報》1988.9.3 《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
《國學大師論國學》是1998年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道靜。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冊,書中收集了章柄麟、梁啓超、陳寅恪、馬一浮、熊十力、錢穆、鄭振鐸、俞平伯、程千帆、林語堂、錢鐘書等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通論傳統國學及專門論述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化、史學(含地理)三方面有代表性的論文57篇。所選論文分類編排...
而我本來的學術目標,也重在“大歷史”方面,只是隨順於書緣學緣人緣世緣,不知不覺間,居然寫了這么多的人物——— 這么多的“小歷史”。如果算上《陳寅恪詩箋釋》、《現代學林點將錄》,簡直算得上人物研究的專門家了。總的說來,這些文字型裁不一,有書評,也有考證,有偏於掌故性的,也有偏於史論性的。
略論王國維與陳寅恪/497 陳寅恪對隋唐史研究的貢獻/512 古史辨派史學思想批判/524 “戰國策派”反動史學觀點批判———法西斯史學思想批判/536 資產階級客觀主義史學觀點批判/557 關於《中國政治社會史》的幾點意見/567 王著《魏晉南北朝史》評介/573 《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評介/586 李平...
曾親承張爾田教誨,同時深受王國維、陳寅恪治學的影響,特別師法陳寅恪文史互證的方法,以史說文,以文證史。從事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長達70年之久。在各大學中文系執教期間,曾講授“六朝文”“六朝詩”“杜詩”“詞選”“文選”“中國文學史”“歷代韻文選”等課程。1995年1月...
6、1997年—1999年,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隋唐五代華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7、2011年—,主持中山大學人文社科項目——“近代以來新出碑銘與六朝至唐宋環南中國海地區國家認同研究”。8、2010年—,主持中山大學重大項目培育計畫——“秦漢至唐宋時期環北部灣區域的開發及其與中原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