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子奮(1898~1976),福建長樂人。初名起,字意薌,號無寐,別署水叟,室名宿月草堂、月香書屋、
烏石山齋。父業塾師 ,雅擅
篆印。家風所染,髫齡即習繪畫
篆刻,少年老成,有聲閭里。十六歲即執教國小圖畫,後又擔任中學及職校教席,弱冠便以鬻印售畫自給。1927年
徐悲鴻由歐洲歸來,薄游
榕城,詫其印作雄奇遒勁,腕力橫絕,當即求印數枚,後又再度求刻,以“雄渾則無過於兄者”為之延譽,相與甚篤。建國後,選為美協福建分會副主席、福州美協主席、
國畫研究會理事長,聘為福建省
文史館館員,同時執教福建
藝術院校,指導工藝
美術創作,佳作迭見,聲望卓著。
生平經歷
陳子奮生於1898年5月11日,卒於1976年2月20日,字意薌,原名起,號無寐,晚年別署水叟。以誕生於宿月埕,因名所居曰宿月草堂,後移居月香衙,因又名曰月香書屋,畫室曰鳥石山齋。福建長樂人。父吉光,字璧如,業塾師,篆與印皆宗
鄧石如。子奮先生少受濡染,髫齡即習
篆刻,又好
國畫。年十六,出任國小圖畫教員,先後歷任職業學校及各中學教席。二十餘歲,即以鬻藝自給。數十年來,於國畫篆刻,精研不懈。其畫深得
陳洪綬與
任伯年用筆之妙,所作白描
鉤勒,筆法挺勁,尤長花卉寫生,
徐悲鴻先生尊為生平畏友,所作《陳子奮白描花卉冊》共—百四十幅(一九五九年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凡習國畫鉤勒者,莫不奉為圭臬。晚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館聘為館員,美術界又推為國畫研究會理事長、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福州美協主席,於繪畫藝術之創作,對國畫後輩之誘掖,與工藝美術生產之指導,均不遺餘力,卓著勞績。時福建省藝術學校、福州藝專、福州工藝美術學校諸生,亟盼子奮先生親為啟迪,因設講座,每周授其創作體會,群稱善焉。
繪畫生涯
1928年夏,
徐悲鴻應邀來榕參加福建省美術展覽會。會上,徐悲鴻慧眼識賢,對於陳子奮的作品獨表傾注,並造訪陳子奮。兩位富有才能的畫家一見如故,促膝談藝。他們話語不同,未能盡情表達時就作筆談,臨別之際徐悲鴻即席為陳子奮造像,陳子奮也給徐悲鴻刻了3個印章,互為紀念。徐悲鴻離榕前又繪贈陳子奮一幅《
伯樂相馬圖》,畫中題跋說:“戊辰夏盡,
薄游福州,乃識陳先生意薌,年未三十已以篆刊名其家,為予治‘游於藝’、‘長
顑頷亦何傷’、‘天下為公’諸章,雄奇遒勁,腕力橫絕,
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畫宗老蓮、伯年,漸欲入宋人之室,曠懷遠志,品潔學醇,實平生畏友,吾國果文藝復興,詎不如意薌者期之哉!茲將遠別,悵然不釋,聊奉此圖,願勿相忘。”
繪畫展覽
1929年
全國美展在上海展出,陳子奮代表福建省國畫界前往參加,
徐悲鴻得知即請他到南京作客,欲聘他在中央大學教授國畫,他因老母在堂,未能如願。此後徐悲鴻為陳子奮的頤萱樓題額中有詩:“閩中自古多才士,吾行福州識陳子奮。金石
刊刻妙入神,秉性
孝弟追古人。自維廿載風塵老,損卻當年顏色好。安得避地從君游,歌詠登臨樂此樓。”
20世紀30年代以後,陳子奮創作逐漸旺盛,出現不少成熟作品,先後參加了
巴黎、
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舉辦的中國繪畫展覽。抗日戰爭時期,陳子奮經常作畫參加省內外的籌賑畫展,為抗戰出力。
新中國成立後,陳子奮被選為福建省人民代表、省政協常委、省美協副主席、省文史館館員等職,有關部門還在福州西湖為他設立陳子奮畫室,讓他更好地創作和研究。他的詩句“智慧與心皆許國,中書雖老尚斑斕”表達了他的心聲。他的畫來自生活,題材貼近生活,是人民喜聞樂見的。
他的白描花卉長卷(後人稱之《百花齊放圖》)、《蔬筍紅蟹圖》、《春光月月遍人間》等代表作,參加了國內外展覽,並被國家美術館收藏。1956年他畫了五合屏《萬壽無疆圖》製成雕漆屏風,陳列於
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司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陳子奮白描花卉冊》,此冊是他花甲之年用了一年六個月的心血結晶,20世紀70年代初被港台數家書局多次翻印。1976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又將原作重新製版第三次出版,發行7萬冊。
篆刻生涯
子奮先生之篆刻,其成就不亞於國畫,生平治印以數千計,,早歲刻有水遊人物、百將、百美,及劍俠諸印譜,晚年復成百花、愛國詩人、畫中九友、地支圓等譜,均獲時賢推許。曾自言:『余學篆治印,垂六十年,求其一點一畫圓融藏鋒,而迫近於甲骨、鐘鼎、
璽印者,接前賢之步趨,冀發揚而光大。』成就確有可觀。詩人
陳衍評其印曰:『融冶皖浙二派於一爐,而追摹秦漢,瘁心力以赴之,故其
筆力蒼勁深厚,
駁駁乎
奄有完白、冬心之長焉。』徐悲鴻以所繪《
伯樂相馬圖》贈先生,附以題記云:『戊辰夏盡,薄游福州,乃識陳先生意蔀,年未三十,已以篆刻名其家,為余治「游於藝」、「長顱頷亦何傷」、「天下為公」諸章,雄奇遒勁,腕力橫絕,
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又致其函求印云:『足下於印,固無所不可。……當代印人,精巧若
壽石工,奇岸若
齊白石,典麗則喬大壯,文秀若
錢瘦鐵、
丁佛言、湯臨澤等,亦時有精作,而雄渾則無過於兄者。』陳、徐所論,皆能道其特色。其友
潘主蘭先生論之尤詳:『合中言治印者,莫不知有陳子奮先生。陳子之治印,既通六書,更博覽周秦漢魏
金石文字,至若皖浙名家,曾涉而獵之。生平尤心折讓之、倉石,指腕流露,則讓之之意為多。奏刀歷數十年,無間寒暑。案頭石累累,不旬日間,積稿輒盈寸。資之深,故成也大。閩之中,篆刻家或有未能出其右。顧前此風會未開,而陳子開之;後此時流屢變,而陳子亦無不變之。唯蘊於中厚,發為紛華、為奇崛、為典重,皆隨變所適。因知藝之至,初必以法,而底於無法,然非無法,法一而變多,遂臻幻境。暮年往往創新意,大膽用簡體字刻烈士名言,人益以是爭寶之。』以其相知深,故能言之確當也。 子奮先生著有《頤諼樓印話》,所言治印,時有勝義,如云:『刻朱文須留意於白,刻白文須留意於朱。求之實者,必意之虛。求之此者,必意之彼。庶幾變化在手,元氣淋漓。』又云:『邊闌與印字,有相生相發之妙。其斷也不得不斷,其續也又不得不續;績所以蘊其精神,斷所以疏其氣勢。漢碑額、六朝墓誌,有先作書而後畫界闌者,其例甚顯。今人用刀棱石片,妄意敲擊,或並及其字,破爛殘缺,目為蒼古,離道遠矣。』而於印跋中,亦往往抒其印藝見解,如云:『漢金文人印,鄧完白後
趙撝叔、黃穆父俱優為之,竊以為
瓦當、玉符、石刻,碑額亦未嘗弗佳,廣收並蓄,熔為一爐,
印篆境域,當更廣闊也。』『古人書從印人,印從書出,刻印正所以學書,不書而求印之精殊難。』『學浙防瘦利,學皖防嫵媚,長揖古之人,昂頭出天地。』非精通此藝,何能語此!
著述作品
著有《陳子奮白描花卉冊》、《壽山石小志》、《頤諼樓印畫》、《
甲骨文集聯》、《籀文匯聯》、《古錢幣文字類纂》。繪畫工花卉、蟲鳥,亦能人物、山水,皆由寫生及自學所能,於
骨法用筆深解
陳洪綬、
任伯年。勾勒之處,有筆有墨 、有情有趣,
雙鉤花卉允稱絕詣,同時罕有其匹。歷時十八個月完成的《白描花卉冊》收入各色花卉一百三十餘種,由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在1959年印行,四十年來,至今仍為習畫花卉者奉為入門善本。善寫菊、水仙,風情萬種,風神瀟灑。書法亦近老蓮、伯年。
白描筆條
陳子奮稱白描之線條為筆條,
白描的筆條作為一種
藝術語言向你細細敘說的不僅僅是花卉的造型結構、生長規律、最根本的是藝術家與花木精神往來、情感交流的信息。即陳子奮所謂“筆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現”。因此,筆條作為藝術形式對於內美的表達自有巨大的能動性,而且具有相對獨立的
藝術價值,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藝術的格調品位,也自然而然流露著畫家的功力、學養、性情、品格。因之,中國畫家向來重視筆墨,白描畫家重視線條,
潘天壽甚至希望每一筆都經得志幾千年考驗。陳子奮對用筆格外重視,他認為:“筆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現,沒有好的筆條,不能畫出好的畫。沒有畫家自己獨特的筆條,也不能畫出倚傍別人而且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畫。”
作品鑑賞
筆乾謂陳子奮的筆條超絕,不在於一般
白描畫手所能達到的造型生動、疏密有致、剛柔相微妙變化,主要在於以金石入畫所達到的筆條的獨特味道與質量。一九六○年,
俞劍華評日:“他的線條既不是
顧愷之,也不是李龍眠,而是含有顧愷之、李龍眠而獨成一格,成其所謂陳子奮的白描”。而之所以稱為“陳子奮的白描”主要賴於筆劃中金石書法的含量,所以俞劍華感慨地說:“
吳昌碩用金石書法作寫意花卉,陳先生用金石書法作白描花卉,真所謂春蘭秋菊,異曲同工”。清末以來,金石派大興,金石書法融入寫意者多,
趙之謙、吳昌碩、
齊白石、
潘天壽無不受惠於
北碑及金石之學而有陽剛拙澀之雄風,鴯員入工筆白描者僅陳子奮一人超凡拔俗,此正陳子奮之獨到處。
印鑑作品
陳子奮、陳子奮印、子奮、意鄉、意香之印、長樂人,長樂陳子奮印、芝石山齋、桃紅滕紫之軒、月香衕、合作、詩中畫、畫榕萬本、與辛稼軒同日生、窮年墾紙田、藝齡六十年、自憐哀鈍辜真賞、書雖少退亦軒昂、集殷卜文論藝七言聯、子翁、子奮翁、月香書屋、寄枝書屋、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