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猷

陳大猷

陳大猷(1198—1250)字忠泰,號東齋。三澤(今尚湖鎮山宅)人。早年與弟陳榮夫師從饒雙峰。宋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授縉雲縣令,歷官兩浙都運使,又遷六部架閣,終官兵部侍郎。開慶年間在都昌創辦東齋書院。

陳大猷學問淵博,對理學的研究頗有成就,為金溪學派一代碩儒。嘗用朱子釋經法、呂子讀詩記例,采輯群言闡述己意;效朱烹注四書例,編著《或問》,對諸派之學說作取捨,又著《尚書集傳》。其學術思想對宋代學者影響深遠。

陳大猷為官清廉,注重教化,曾於故鄉設山澤書院;任縉雲縣令時曾以自己俸金換得地基,在美化鄉創設美化書院,純化風俗,培育人才。其子陳存德宦名謙亨,登淳祐二年進士,有“父子繼登,文學為優”之譽。

基本介紹

  • 本名:陳大猷
  • 字號:忠泰
  • 所處時代:南宋
  • 出生時間:1198
  • 去世時間:1250
  • 主要作品:《尚書集傳》
史料記載,主要著作,生卒爭議,人物家庭,

史料記載

陳大猷(1188~1275)字子謨,又字允升,號東齋,為宋時根溪陳氏宗輔公第二子。史載為“吳寧惠化里人”(東陽縣根溪人,現屬磐安縣安文鎮根溪)。紹定己丑(1229)登進士第。時,禮部侍郎直學士德秀,見文“異而目之”,捷舉為翰林院大學士。庚寅(1230)出任江州剌史。任上“操斷舉措,決事如神,獄常定在四五”。不久,加鹽運司副使,兼管四川軍事。公以當地“盜賊蠢起,輕而易亂”的特點,“用重典以威奸暴,鋪大和以惠眾寡”毆除物害,消除隱患,以使一方平安。秩滿後,奉召回京。帝欲出兵,報“宣和靖康之仇”,問公如何。公對曰:“河南一帶地八陵俱在,國家固不可一日而忘,何恐此舉之後,聖慮愈煩耳。”人稱此話“言微意深哉”。端平初(1234)丁母憂,回吳寧瑞山鄉惠化里(安文)隱居。當地郡公諸卿紛紛前來交往,公對行賄者一律謝絕。淳祐二年(1242)征詔,公曰:“君命也,安敢逃乎?”入京,拜吏部左侍郎。在位“不以隱忠固位,不以許直潔名,上疏數十萬言,使黨禁盡開,正字乃明於世”,史學家評之:前有德秀,後則公之力不淺。十二年(1252),閩浙大水,嚴、衢、婺、信、台、處、建、劍、郡,凡九郡受災嚴重。公與參知政事徐清叟引用漢元帝時關中大水的故事以奏。帝曰:“聞卿治外,視民如子,昨讀上書,可見忠誠,朕甚喜之。”遂下旨遣使分行賑恤。寶祐元年(1253),以吏部左侍郎升六部中轉登駕閣尚書,居相位。景定四年(1263),蒙古提出要置摧場於襄陽城外。淮西招撫使呂文德建議請許。眾公卿以為無須他慮,公獨主張“戒之詐,必不可許”。後蒙古果然縱兵大掠而去。帝對公嘉嘆有之,加封公為太子太傅儀同太師平章軍國重事,食邑二千三百戶。慶宗即位,鹹淳中時有廷爭,公從容以諷,聖聽納用。謂公曰:“卿輔我先帝,真宰相也。今邊境日蹙,而江東無寧歲矣,卿勿以老故而棄朕焉。”因是公打消歸老之念,竭誠盡力憂勞庶政。竟於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十二日薨於正寢。遺體運回瑞山鄉葬於九平寺後,享年八十八歲。公曾祖希宥封州司馬,曾祖妣吳氏封夫人;祖仔瑞封大理寺少卿,祖妣王氏封韓國夫人;父親宗輔為刑部郎中升觀文殿大學士,母孔氏封魯國夫人;公娶呂氏,封秦國夫人,繼娶馬氏封楚國夫人;長子繼周封為監察御史,幼子謙亨封兵部侍郎。宋德祐丙子兩淮制置大使加參知政事右丞李庭芝撰有《架閣尚書贈太子太傅同平章軍國事太師東齋陳公墓志銘》,鹹淳辛未,有寧武州司戶參軍熊禾撰《尚書東齋公行略》,文載《根溪陳氏宗譜》。

主要著作

宋陳大猷著《尚書集傳》十二卷,《或問》①二卷。〔眉批:大猷登紹定 二年(一二二九)進士,是南宋後期人。〕其《或問》刻於《通志堂經解》。 納蘭成德序云:宋東陽陳大猷作《尚書集傳》,用朱子釋經法、呂氏《讀書記》例,采輯群言,附 以己意成編。宋季其書盛行,學者多宗之。《集傳》而外,復成《或問》二卷,明《集傳》 去取之意,亦猶紫陽《論、孟集注》別為《或問》②之旨也。《集傳》未及見,而《或問》 偶有傳本。嘗取而讀之,其中變難往說,著其從違,使治經者有所依歸,無歧途之惑,其 便於學者甚巨。惜全編不可得見。
《四庫提要》著錄《或問》云:“今《集傳》已佚,存者惟此兩卷。” 邵懿辰《四庫目錄標註》云:
朱修伯曰:“《樂意軒書目》有宋本《書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共裝十二冊。
〔眉批:朱修伯,名學勤,即結一廬主人,編《匯刻書目》,稱“唐棲朱氏”者。樂意軒 藏書,未稔為誰所有。〕
平湖錢天樹云:“小重山館胡氏得郡城陳氏所藏陳大猷《書集傳》 十二卷,是元槧本,惜缺頁甚多,校讎頗難,欲重刻而未果” 書末附錄載邵氏鹹豐庚申(一八六○)致蔣寅昉書,其一云:“弟屢閱通志堂所刻《或問》,識見甚高,筆力又好,渴想見其全書。今吾兄幸得遇之,豈可輕輕放過。”其二云:“陳大猷《書傳》??如並非《或問》, 則是世間絕無僅有之驚人秘笈,萬不可當面錯過。”其三云:“陳大猷《書傳》遂為他人所得,可惜之至。但仍懇查訪何人所得,或可輾轉覓借否耶?”想見其如飢如渴之忱。頃覽新出《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則“《書 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宋陳大猷撰,元刻本,十二冊”赫然在焉, 為之狂喜;惜一時事冗,猶不能往觀耳。〔眉批:已去看過,知不但缺頁多, 爛版亦多,確難重刻。〕
別有一都昌陳大猷,號東齋,師饒雙峰,著《書傳會通》,為元陳澔之父,其時代後於東陽陳大猷。 元董鼎《尚書輯錄纂注》(通志堂本)錄陳大猷說,蓋非著《書傳會通》之東齋陳大猷。蓋東齋受業饒魯,魯受業黃斡,乾受業朱熹。而東陽陳大猷之《或問》,稱熹但曰“朱氏”、“晦庵氏”,持論頗示異同。其論《堯典》 “敬”字一條,首舉“心之精神謂之聖”,此為楊簡取《孔叢子》語為宗旨者,楊與朱若敵國,故兩陳大猷為兩學派(以上摘錄《提要》)。又《樂意 軒目》所云宋本,或即此元本之誤,以同為十二冊。如缺頁多,則即胡氏藏 本。將來如可抄出,可用董鼎引文作校。

生卒爭議

根據《山澤陳氏宗譜》為磐安三澤人,根據《根溪陳氏宗譜》及《安文陳氏宗譜》為磐安縣安文根溪人。
根據永康縣誌,三澤(今尚湖鎮山宅)人,陳忠泰,字大猷,紹興二年壬子科,1132年進士及第,陳謙亨,1241年進士,可見爭議明顯,父子倆年紀相差109歲。

人物家庭

其父宗輔公(1152~1226)諱天機,字吉甫,號鄢陵,宗輔為譜名,宋代東陽根溪人(現磐安根溪人)。登寧宗朝慶元丙辰(1196)進士,授湖廣襄陽府宜城縣尉,累刑部郎中提刑,遷升觀文殿大學士。卒葬安文根溪伏虎山,因形似伏虎形,稱伏虎墓。安文譜有子六(根溪譜有子五):大蔡(根溪譜無此人)、大功、大猷、大禮、大康、大鑄)
陳大功為工部侍郎,陳大猷為紹定乙丑進士累六部架閣,陳大禮江東提典簽事,陳大康左軍都統,陳大鑄太常博士
陳大功後人居安文梅枝;陳大猷後人居磐安桑早,橫櫻,根溪,浦江黃宅柑塘;陳大禮後人居梅枝;陳大康後人居安文橫山,羅松,東陽李宅樟村;陳大鑄後人居馬宅石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