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初乾

陳初乾

陳初乾,男,1937年生,中共黨員,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龍潭鎮銅聯村人。1961年從南京航空學院畢業,從事軍用航空技術的研究和新裝備的研製工作,為國家國防事業默默奉獻了40餘年。陳初乾曾多次出國考察、了解和學習前蘇聯與西方國家先進的航空技術和裝備,亦曾多次與被邀請來訪的國外同行專家進行技術合作洽談。

陳初乾在航空技術事業中作出顯著貢獻,被龍潭鎮人民稱頌為“龍潭人的驕傲”。2019年,陳初乾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少年壯志不言愁,紮根崗位建功勳,回鄉休養倡新風,所獲榮譽,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少年壯志不言愁

家庭的紅色基因深深烙印在陳初乾身上,並伴隨他一生永葆。
陳初乾的父親陳觀鏡青年時代在漳州經商。1932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攻克漳州,陳觀鏡不僅自己積極捐款捐糧捐物,還動員周邊商界朋友大力參與,此後繼續與革命志士保持密切聯繫,為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初乾的祖父陳吉庭是清末秀才,學識淵博,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思想開明。1940年六十大壽,收到學生和同儕的賀禮157餘塊光洋,自己拿出43塊,湊足200塊,送到當時的閩西日報社,轉匯到國家抗日救亡機構,為抗日戰爭勝利出了一份力。收據還保存在如今的龍巖市融媒體中心
國小時代,陳初乾是在龍潭上西中心國小就讀,每天2小時徒步往返,培養了堅毅的性格;國中時代是在湖雷豐田國中住校就讀,培養了他獨立生活的能力。當時正值抗美援朝,美軍的空中優勢讓志願軍吃盡了苦頭,這個事實讓陳初乾萌生了長大後要為國家強化防空力量做貢獻的念頭,他是宣傳隊成員,每天歌唱抗美援朝歌曲,鼓勵民眾支持抗美援朝;高中階段,他在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學就讀。
陳初乾很喜歡唐代詩人戴叔倫的《塞上曲》,經常在班會課上吟誦:“漢家旗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當時,新中國正轟轟烈烈開展“三大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學校開展國內國際形勢教育,使他確立了“畢生奉獻祖國”的人生觀、價值觀。
1956年,陳初乾高中畢業,考取南京航空學院飛機設計與製造專業。1961年9月畢業(五年制),被分配到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成為一名現役軍人和國家航空事業科研人員,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

紮根崗位建功勳

陳初乾很早就入了黨,歷任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師級)、副總工程師,研究員。在崗位上,他參與和主管的科研項目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出並帶領團隊進行飛機空中加油技術和空中加油吊艙項目研究,經過十年的艱辛努力而研製成功,進而打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航空技術封鎖,填補中國人民解放軍空中加油技術空白,以壯國威、軍威!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西方國家就開始研究飛機空中加油技術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為了達到偷襲埃及的目的,飛機從本土起飛後不直接正面飛抵埃及,而是飛臨地中海上空,經過一次空中加油,然後繞道去埃及後方,對埃及機場進行轟炸,使埃及遭受巨大損失,從而取得戰爭勝利。如果沒有空中加油,以色列就不可能實施這樣的作戰方案。1983年,英國阿根廷馬島戰爭中,英國取得勝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空中加油技術。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陳初乾提出,新中國也要進行飛機空中加油技術項目研究,比外國遲了50年。雖然當時新中國飛機各主機廠,研究所和空、海軍均未提出需求,但他認為新中國疆土遼闊、國境線、海岸線很長,特別是南海南沙群島遠離中國大陸,中國當時沒有航空母艦,南海島上沒有機場,解放軍戰機航程和作戰半徑小,如果沒有飛機空中加油,一旦南海突發戰事,解放軍戰機難以飛抵事發地上空形成有效的空中保護和空中打擊力量。因此,他認定解放軍將來必定需要空中加油。
1970年,空中加油技術在主客觀條件相當困難的條件下開始了研究。歸納起來,主要做了以下四個方向的工作。
一是廣泛蒐集、消化資料,編寫材料,廣為宣傳,期望得到各方面人士的理解和支持。收集國外空中加油方面的資料,及時組織翻釋、學習,並編寫出“空中加油技術及其套用”“國外空中加油吊艙發展和套用概況”和北京航空工業部情報研究所合作製作了“空中加油”影片。此片介紹了空中加油技術的發展、工作原理、系統組成和在英、阿馬島戰爭中的套用等,影片廣為放映,效果甚好;隨後又在國內調研的基礎上編寫出“關於加油機改裝用機種選型及改裝方案構想”和“關於受油機改裝用機種選型及改裝方案構想”等,將上述宣傳材料分送各有關單位和上級機關參閱。陳初乾他們的足跡遍及航空工業部各主管機關、各主機廠、研究所;空、海軍有關機關和一些機場。陳初乾他們的辛勞和執著終於得到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有的人還幫助出主意想辦法,航空工業部主管部門開始給予了經費支持。從此,人們就把“609所”和“空中加油”聯繫起來了。
陳初乾
空中加油
二是研製空中加油吊艙原理樣機。1984年,科研團隊決定研製吊艙原理樣機。研製吊艙原理樣機是需要技術和物質條件的,當時科研團隊遇到了兩個重要機遇。其一,1980年,航空工業部在上海舉辦了英國航空展覽會,英國的空中加油公司派出了參展團,他被指定為“空中加油”專題的中方主談。這次外事活動,陳初乾獲益匪淺,對原理樣機研製很有幫助。其二,派人去尋找,收集外國公司製造的空中加油吊艙殘骸,如饑似渴地對殘骸進行分析,編寫出“吊艙殘骸分析報告”,並對加油接頭和穩定傘進行多項風洞試驗。通過實物分析和試驗,使研究團隊的認知得到一次躍升,解決了很大的難題。原理樣機研製從1984年開始設計,到1988年7月完成裝配,歷時四年多。
三是成立加油吊艙原理樣機試驗設備研製組。陳初乾作為科研課題組的帶頭人,一方面充分發揮主觀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則儘可能做好集思廣益,最終提出了一個世界獨有的地面模擬飛機空中加油全過程的試驗設備方案。到1988年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座空中加油吊艙試驗室。
四是“空中加油”全過程試驗的成功展示。在試驗室內進行了吊船原理樣機“空中加油“全過程的試驗。課題組自己動手,設計圖紙,組裝模型,搞出全套試驗設設備,現在看來雖然土一點,但很有效。時任海軍副司令員李景說:試驗確實很簡陋,能搞出這樣的高科技,靠什麼?靠的是人,靠著人的志氣和這種情況下發揮的聰明才智,才會有這樣的成果,值得祝賀,值得稱讚。
從零開始,從無到有。課題組經過10年的艱苦探索,中國成功擁有了全自主產權的空中加油技術和試驗裝備,極大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防力量。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非常關心、高度重視空中加油的安全可靠性問題,要航空航天部派專人把這個問題給他講清楚,航空航天部指派陳初乾去完成這項任務。當他獨自進入匯報室,看見滿頭白髮的劉副主席坐在沙發上時,有點緊張,劉副主席叫他不要緊張。匯報時,陳初乾儘可能把問題講清楚,匯報得到了劉副主席的認可。此時的他仿佛通過了一次大考,如釋重負。
1991年9月23日,新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空中加油機與受油機成功實現了空中對接加油。609所負責研製的空中加油吊艙達到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其數字控制、余度控制技術、軟管應急鬆脫技術均是首次使用在空中加油吊艙上,該吊艙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自動完成和手動完成全部功能的空中加油吊艙。1994年空中加油吊艙通過設計定型,1995年列裝部隊,使解放軍的制空能力得到戰略性提升。在新中國成立五十、六十和七十周年的國慶大典閱兵式上,當一代更比一代先進的空中加油機和受油機編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全國人民檢閱時,全體課題組科研人員的心情與全國人民一樣興奮和自豪。
陳初乾
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
“我們的團隊是一支具有高度愛國心、事業心和責任感的隊伍。”回憶新中國空中加油技術研究和裝備的研製,陳初乾自豪地說:“同志們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勇於擔責,團結奮進、攻堅克難,自覺排除許多不便言明的干擾、阻力,客觀因素不但沒有使我們消極、思遷,反而更加激發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的決心和毅力,我們深知肩負著為國、為軍效力的重任。”

回鄉休養倡新風

1992年,空中加油吊艙研製正處於關鍵時期,陳初乾全心身投入工作,吃住都在研究所的試驗室。父親陳觀鏡因病去世的訊息也是後來才得知,他加急電報回家表示哀悼和自責。母親是一位知性女人,在回電中安慰他:“若為家國天下事,忠孝難全亦瞭然!”
2002年,陳初乾工作已經退二線。母親身患重病,他請假回到家裡,陪伴母親走完最後的人生。他說:“陪伴是親人之間最長情的告白。”
2021年以來,由於妻子身體不好,而兒子、女婿兩家人都工作繁忙,年老的陳初乾決定回鄉休養。2022年初,陳初乾夫妻回到永定區龍潭鎮銅聯村老家定居。
回到家鄉居住,陳初乾經常給周邊學校的中小學生講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倡導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村民觀念變了,鄉村環境靚了,民眾幸福感更多了,陳初乾也更加開心了。

所獲榮譽

陳初乾為國家國防事業默默奉獻了40餘年,榮獲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次,榮立航空航天部一等功3次。
1992年,陳初乾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陳初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陳初乾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人物評價

陳初乾為國家國防事業默默奉獻了40餘年,是國家的功臣,被龍潭鎮人民稱頌為“龍潭人的驕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