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元光故居
- 所屬年代:唐代
- 位置:河南省潢川縣
人物簡介,相關人物,
人物簡介
據《開漳陳氏族譜》等譜牒及漳州市雲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2012年4月編《雲霄威惠廟》一書(第13頁)記載:陳珦(公元702—742年),子朝佩,名伯珙,唐開元辛未科以明經及第,授翰林院“承旨學士”。其父元光殉職後,珦襲職領洪灑坑漳州刺史。此後8年,珦率兵征討復叛之潮寇餘黨,斬殺藍奉高,得報家仇國恥。進一步開發閩南,在其父創辦的“松鷲書院”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未幾,因病歸還故鄉光州(今潢川縣 ),延醫診治未果,僅以41歲英年逝於故土。南宋紹興二十年,朝廷追封陳珦為“昭貺通威文英侯”。漳州九龍溪九龍嶺東北山麓有其“衣冠冢”。
相關人物
“其先人元光,產於光州……婚套以故視州之紳士黎庶,猶其親姻比黨也。”陳元光子陳珦病重還鄉光州延醫就治並葬於光州。可見,陳珦對光州舊第的感情非同一般,而這種傳統也為他的後人(子陳酆、孫陳詠、曾孫陳章甫)繼續和傳承。
順治《光州志》卷八《選舉考·薦辟》:“唐天寶初,陳鄷,光州人,以祖元光功,世守漳州,居閩,舉秀才,授辰州寧遠令,見李林甫柄國,復隱居光。漳亂,閩人復請公為漳州刺史。”順治《光州志》卷九《人物考(上)·鄉賢》篇記載:“陳鄷,字有芑,舊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閩有功,世守漳州,遂為閩人。父珦舉明經,及第授翰林秀才,授辰州寧遠令。在都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灑應束進,回訪光州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安祿山亂,漳州地晚櫃民詣福建觀察史,乞遵舊制,命陳鄷領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請,乃建學延師,鋤強救災,一如祖父之政。”
乾隆《光州志》卷五十《仕賢列傳(一)》:“陳鄷字有芑,先世弋陽人。因祖元光戍閩有功,世守漳州,遂為閩人。父珦舉明經及第,授翰林承旨。珦生鄷,德性溫恭,幼躭經史。天寶六年,舉秀才,授辰州寧遠令。在京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進。訪弋陽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安祿山亂,漳州民詣福建觀察史,訴乞遵先朝舊制,命陳鄷領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請。鄷至漳,建學延師,鋤強救災,一如其祖守漳時。(節舊志。)”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曰:‘陳詠酬酢,如鐘含音,大小隨叩,如水待汲,方員隨器,乞留府攝治中事。’上從之。丁父憂,起復補光州司馬,秉旄仗節二十餘年,守職無玷,加道寒抹喇本州團練使,率正直遵國憲,令行禁止,光人德之。”
“陳章甫,字尚冠,詠子。唐建中初年,舉明經,轉廬州司理,吉州別駕,淮西督府參軍,值吳少誠叛上京,十九歲得光州司馬,竟代父本州團練,元和三年轉京兆司田兼領度支郎中,以父病乞終光州,詔許之。元和十二年,詠卒,扶柩歸漳。敬宗初,復補光州司馬,加團練使,士民愛如慈母,弟四人俱在漳,而公竟居浮光焉。”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七《官秩考·宦業》之《陳燁》記載:“陳燁,字惟實,福建龍溪人。萬曆初,以舉人授光州守。其先人元光,產於光州,有功唐代,世守閩,因為閩人。以故公視州之紳士黎庶,猶其親姻比黨也。時執政者以天下賦法不一,行一條鞭法,奉行者猶未全善。公延訪汰蠹,成畫一法,民受其庇,於文廟前建龍門奎樓,為文筆峰,風氣大振,文運日昌。州志殘缺,禮聘刑部郎中陳璋修補,士大夫感公德,以元光舊封廣濟王,為建廟儒學東,以公配食,復祀名宦祠中。”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十一《藝文考(上)·碑記》張襲賢作《陳公條鞭德政記》一文,記陳元光三十六世孫陳燁請命家鄉善政愛民:“公號肖厓,福建漳州龍溪縣人。領嘉靖甲子鄉嘗墊煮榆薦,歲甲戌以親老借祿謁選,得河南汝寧府光州知州......公有心德,民有口厚槓尋碑,愛公之政,感公之心......繼來子民者,能允若如茲,心公之心,而法公之法,則子孫黎民尚亦有利,而予文亦籍以不朽矣。是為記。”
光緒《光州志》卷八《仕賢列傳》篇中的記載:“唐,陳鄷字有芑,先世弋陽人。因祖元光戍閩有功,世守漳州,遂為閩人。父珦舉明經及第,授翰林承旨。珦生鄷,德性溫恭,幼躭經史。天寶六年,舉秀才,授辰州寧遠令。在京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進。訪弋陽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安祿山亂,漳州民詣福州觀察使,訴乞遵先朝舊制,命陳鄷領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請。鄷至漳,建學延師,鋤強救災,一如其祖守漳時。(節舊志。)”卷之七《官秩考·宦業》篇:“唐 陳詠,字正雅,閩人。唐大曆間,刺史鄭昌仕表其器可比仇香,補授汝寧錄事,轉恩州參軍。京(北)[兆]尹黎乾請於京(北)[兆],曰:‘陳詠酬酢,如鐘含音,大小隨叩,如水待汲,方員隨器,乞留府攝治中事。’上從之。丁父憂,起復補光州司馬,秉旄仗節二十餘年,守職無玷,加本州團練使,率正直遵國憲,令行禁止,光人德之。”
開漳聖王陳氏家族在光州與漳州兩地來往密切,陳元光後人以回光州和在光州為官極大的榮譽。光州人歷來將陳元光父子及後裔視為鄉親,歷代把陳元光父子或祭祀忠烈祠、或祭祀於鄉賢祠、忠義祠等。可以說陳元光子孫除了世守漳州任職外,就主要是在光州任職,開漳陳氏這個歷史傳統在漳州與潢川幾乎一致。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七《官秩考·宦業》之《陳燁》記載:“陳燁,字惟實,福建龍溪人。萬曆初,以舉人授光州守。其先人元光,產於光州,有功唐代,世守閩,因為閩人。以故公視州之紳士黎庶,猶其親姻比黨也。時執政者以天下賦法不一,行一條鞭法,奉行者猶未全善。公延訪汰蠹,成畫一法,民受其庇,於文廟前建龍門奎樓,為文筆峰,風氣大振,文運日昌。州志殘缺,禮聘刑部郎中陳璋修補,士大夫感公德,以元光舊封廣濟王,為建廟儒學東,以公配食,復祀名宦祠中。”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十一《藝文考(上)·碑記》張襲賢作《陳公條鞭德政記》一文,記陳元光三十六世孫陳燁請命家鄉善政愛民:“公號肖厓,福建漳州龍溪縣人。領嘉靖甲子鄉薦,歲甲戌以親老借祿謁選,得河南汝寧府光州知州......公有心德,民有口碑,愛公之政,感公之心......繼來子民者,能允若如茲,心公之心,而法公之法,則子孫黎民尚亦有利,而予文亦籍以不朽矣。是為記。”
光緒《光州志》卷八《仕賢列傳》篇中的記載:“唐,陳鄷字有芑,先世弋陽人。因祖元光戍閩有功,世守漳州,遂為閩人。父珦舉明經及第,授翰林承旨。珦生鄷,德性溫恭,幼躭經史。天寶六年,舉秀才,授辰州寧遠令。在京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進。訪弋陽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安祿山亂,漳州民詣福州觀察使,訴乞遵先朝舊制,命陳鄷領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請。鄷至漳,建學延師,鋤強救災,一如其祖守漳時。(節舊志。)”卷之七《官秩考·宦業》篇:“唐 陳詠,字正雅,閩人。唐大曆間,刺史鄭昌仕表其器可比仇香,補授汝寧錄事,轉恩州參軍。京(北)[兆]尹黎乾請於京(北)[兆],曰:‘陳詠酬酢,如鐘含音,大小隨叩,如水待汲,方員隨器,乞留府攝治中事。’上從之。丁父憂,起復補光州司馬,秉旄仗節二十餘年,守職無玷,加本州團練使,率正直遵國憲,令行禁止,光人德之。”
開漳聖王陳氏家族在光州與漳州兩地來往密切,陳元光後人以回光州和在光州為官極大的榮譽。光州人歷來將陳元光父子及後裔視為鄉親,歷代把陳元光父子或祭祀忠烈祠、或祭祀於鄉賢祠、忠義祠等。可以說陳元光子孫除了世守漳州任職外,就主要是在光州任職,開漳陳氏這個歷史傳統在漳州與潢川幾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