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乾(城市規劃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乾(1919——1994),城市規劃專家。長期從事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工作,參與提出城市“分散集團式”布局理論,積極主張建設衛星城鎮,在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編制和規劃理論探討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乾
  • 別名:陳以準、陳漢章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天台縣城關鎮
  • 出生日期:1919年8月2日
  • 逝世日期:1994年11月30日
  • 職業:建築師、工程師
  • 畢業院校:重慶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
  • 主要成就:提出運用“分散集團式”城市布局模式
    探索了北京衛星城鎮建設發展的途徑
生活背景,人物簡歷,生平事業,人物貢獻,主要論著,

生活背景

陳乾,原名陳以淮,又名陳漢章。1919年8月2日出生於浙江省天台縣城關鎮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較高的語文修養,中學時代,就有少量舊體詩、散文詩和散文在報刊上發表。1940—1945年就讀於浙江省龍泉縣浙江大學分校,後又在重慶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學習。1945年,大學畢業以後,曾擔任過職業學校教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參加了南京中央大學的復校工程建設,後來到杭州之江大學任教,在此期間主要從事建築設計和教學工作。在南京設計並建成花園住宅和職工宿舍、學生宿舍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他懷著參加新中國建設的迫切心情,北上參加革命,來到北平,投身到首都的建設規劃事業中去。從此,與城市規劃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他的終身事業。

人物簡歷

1919年8月2日 出生於浙江省天台縣城關鎮。
1936年 進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畢業於浙江省麗水縣省立聯合高級中學。
1940—1945年 就讀於浙江省龍泉縣浙江大學分校,後又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
1946年 留南京中央大學從事復校建設工作,任助理工程師;並在南京華蓋建築師事務所工作。
1948年 在浙江省杭州市之江大學建築系任助教。
1949—1950年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設局企劃處任助理工程師。
1950—1953年 在北京市都市計畫委員會任資料組組長。
1953年 在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城市規劃小組工作。
1955年 在北京市都市規劃委員會任總圖組副組長、組長。
1957年 在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工作,先後任一室(總體規劃室)主任、綜合規劃研究處處長、副總工程師。
1972-1986年 任北京市城市規劃局規劃研究室副主任,綜合規劃處副處長、副總工程師、總建築師。
1986年 在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任院總建築師。1989年任院高級建築師(教授級)顧問。
1 9 9 4年 為使東方廣場大廈按照城市規劃的要求進行調整,四處奔走,不幸於11月30日因病抱憾而終,享年75歲。

生平事業

陳乾來到北平以後,被分配到北平市人民政府建設局企劃處工作。當時正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籌備開國大典,市政府把天安門廣場的整治規劃任務交給都市計畫委員會和建設局。陳乾有幸參加了此項工作,這是解放以後天安門廣場的第一次規劃,主要內容是確定旗桿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並提出廣場環境整治和天安門、東西三座門、中華門以及東、西大牆的整修方案。陳乾具體負責廣場旗桿定點、底座欄桿的設計和天安門城樓內部裝修設計。在此期間還從事少量建築設計,例如:勞動人民文化宮露天劇場、八寶山烈士紀念碑、木樨地原機械工業部辦公樓等。
1950年,調至都市計畫委員會後,開始參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1950—1953年,任資料組組長期間,大量收集國外(主要是蘇聯)規劃和建設方面資料,彙編刊印,為總體規劃的研究和編制提供了系統的參考資料。鑒於各位專家對北京總體規劃的編制認識不一致,為了博採眾長,北京市政府決定組成兩個組,編制甲、乙兩個方案。陳乾參加了甲方案的編制工作。在當時,對於舊城區要保留棋盤式的道路系統,要強調城市南北中軸線,要保持舊城平緩開闊的空間布局等從整體上保護舊城格局的思想已經大體形成。1953年,市委辦公廳成立規劃小組,在暢觀樓進行總體規劃的綜合編制工作。陳乾是總體規劃草圖制定的參加人之一。1953年,正式提出了北京第一稿總體規劃方案,即“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該方案經市委、市政府討論通過,正式上報中央。這一稿確定了北京城市建設發展的基本政策和城市布局,至今北京城市建設的基本結構均源於此。在此期間,陳乾開始研究城市建設的政策,逐漸形成了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分析矛盾,形成觀點,然後提出對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習慣。
1955—1957年,北京市政府邀請以勃得烈夫為組長的蘇聯專家工作組來北京工作,幫助研究總體規劃的編制。為此專門成立了都市規劃委員會(亦稱專家工作室),陳乾任總體規劃組副組長、組長,在都市規劃委員會主任鄭天翔的領導下和蘇聯專家指導下,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參與制定城市建設政策和負責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經過2年時間,提出《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1956—1957年,先後舉辦了四次大規模的規劃工作展覽,共有中外各界16000多人參觀了展覽,其中包括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黨的八大代表和參加八大的35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的代表,市黨政負責同志和人民代表。陳乾負責總體規劃介紹,有幸直接聆聽中央領導和各方面的意見。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由市委正式討論通過,於1958年6月,一面上報中央,一面通知市屬各單位遵照實施。
1958年9月,在當時形勢下,對總體規划進行了重大修改,提出了新的方案稿。鄭天翔直接領導此項工作,陳乾是參與修改方案的執筆者之一。這個方案大大縮小了市區規模,壓縮城市用地,大大增加綠化用地,形成了“分散集團式”的城市布局構想,在當時大躍進的形勢下有效地控制了城市的盲目發展,為北京市區維持良好環境提供了條件,也為城市的發展留下極大的靈活性。該方案在市委討論通過後由市委書記鄭天翔向中央政治局作了匯報,總書記鄧小平主持了會議,原則同意,照此執行。這個方案一直指導著北京的建設,直到1967年1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原國家建委下令暫停執行為止。
從1950年編制總體規劃開始,直到三易其稿,形成1958年“分散集團式”的市區總體規劃方案,陳乾參加了全過程。規劃組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踏遍了北京地區的山山水水,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使陳乾的城市規劃思想逐步成熟,努力完成市政府交辦的各項任務,參與房山縣石油化工總廠廠區總體規劃、首鋼在石景山區的發展規劃以及參加北京地震震害調查等。1985年,在他參與指導下的分區規劃,比較實事求是地補充了總體規劃的不足,並且第一次按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在市區的廣大農村開展鄉域規劃,填補了過去總體規劃只表現城市、少反映農村的缺陷,使總體規劃更深入一步。
陳乾還十分關心北京地區的衛星城鎮建設,1986年,他在北京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就衛星城鎮建設的問題作了發言,他分析了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和土地狀況,提出了在新形勢下北京發展衛星城鎮的建議。
30多年來,陳乾多次出國訪問,進行學術交流,曾到過蘇聯、保加利亞、奧地利、羅馬尼亞、瑞士、美國、日本、新加坡,訪問了許多城市。1988年11月,陳乾代表北京市應邀赴日參加日本都市立法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作題為“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發言。他在會上概略介紹了北京在華北地區的地位和環境;介紹了北京城市形成的悠久歷史和城市規劃的特點;還就改革開放以來面臨的城市發展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總體規劃外,陳乾還對天安門廣場的規劃、舊城改造的方向、城市的經濟發展等諸多規劃問題進行研究,有獨到的見解。並且參加了對上海、福州、沙市、鄭州、太原、張家口、秦皇島等城市的規劃討論。

人物貢獻

提出運用“分散集團式”城市布局模式
縱覽世界城市的發展,不少歷史城市都是從小到大“攤大餅”式發展,這個模式的弊病主要是容易造成人口過分密集,沒有充分的綠化空間,隨著城市不斷膨脹,將使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帶來大城市的諸多難以解決的矛盾,也無法為城市調整留下更多餘地。在北京總體規劃編制初期,也沒有跳出這個框框。直到1958年,受到城市園林化與大地園林化思想的啟發,出於控制城市盲目發展的需要,正式提出採取“分散集團式”的布局方案,陳乾是參與制定方案的主要執筆人之一。
經過30多年的實踐,顯示了這種布局方式的優越性,陳乾對其總結了以下五點。
第一,就1958年大躍進的直接後果來說,因為壓縮了規劃的城市建設用地,對大躍進中不少虛假的基本建設任務所造成的浪費及其對近郊農田、菜地的破壞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第二,使得此後近郊菜地的發展逐漸趨向相對均衡;第三,隨著對污染的加深認識,近郊儘可能多留出綠色空間(農田、菜地、林地、果園、四旁綠化、公共綠地、隔離帶與河湖等),為北京市區這個大城市的環境保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第四,為了近郊以地下水為水源的自來水廠,特別是三廠、四廠,保留了承受雨水以補給地下水源的開闊地帶;第五,實際上也為城市建設預留更大的餘地。所有這些,一部分是1958年修改市區總圖時預見到的,一部分是在以後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的。
探索了北京衛星城鎮建設發展的途徑
在市區外圍建設衛星城鎮,與市區形成子母城形式,一直是北京總體規劃的布局思想。但是,由於種種條件制約,長期以來衛星城鎮的發展比較緩慢。隨著改革開放,農村經濟政策的落實,各個縣城依靠自身的經濟力量進行了大量現代化建設,不斷改變著落後面貌。陳乾一貫主張發展衛星城鎮,對沿山布置衛星城鎮以帶動山區經濟發展方面,曾作過多年的研究。陳乾認為:“在首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北京地區衛星城鎮的建設正面臨一個新的階段,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他把北京地區分成三個地帶,即市區、遠郊平原地區和山區。但是遠郊不如近郊,山區不如平原這個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城市人口向心流動的趨勢未能扭轉,既增加了市區的困難,又影響山區的開發。發展、建設衛星城鎮,是解決矛盾、落實中央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必由之路。從長遠觀點看,衛星城鎮建設非但能改變周圍農村的落後狀態,還將為市區騰出迴旋餘地,使三個經濟地帶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使首都更快繁榮。
陳乾認為:50年代後期,在遠郊建了一些工廠,都站住了腳跟,並有適當發展,成績是主要的,是衛星城鎮建設的“星星之火”,今天要進一步解決的是“燎原”問題。陳乾建議把衛星城鎮作為市區功能的延伸,作為市區的組成部分,應執行市區的政策和規定,因地制宜安排工業,充分利用現有交通條件,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充分開發風景資源,發展旅遊業和其他行業,促進城鎮發展。
為了使衛星城鎮健康發展,陳乾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衛星城鎮建設應使城市基礎設施先行,生活服務設施同步發展。衛星城鎮的規模決定於本地可能取得的水資源。在建設項目選擇上,應該避免不適當地吸引中央某些不應該在京建設單位從外省市遷入,主要應接納市區疏散出來的建設項目。必須解決好衛星城鎮與市區之間有效、快速的交通聯繫。
陳乾認為:“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利用市區多年來建設起來的物質基礎作為北京地區經濟建設的根據地,來進一步開發遠郊,把衛星城鎮建成生產型的,使之逐漸具有各自內在發展活力的小城市,從而使遠郊各縣,尤其是山區農村更快地發展富裕起來”這是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

主要論著

1 陳乾高漢.“建築藝術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民族遺產的學習與運用的問題”的商榷.文藝報,1954(16).
2 陳乾高漢.論梁思成關於祖國建築的基本認識.建築學報,1955(1).
3 陳乾高漢.論“法式”的本質和梁思成對“法式”的錯誤認識.新建設,1955(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