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出自陰陽學說,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中醫學套用陰陽闡述疾病的發病機理。陰盛陽衰證是人體陰陽之間失去平衡、協調的一種病理狀態之一,為寒證。一般來講,陰陽是相互制約的,一方面偏盛必然制約另一方而使之虛衰。陰偏盛傷陽可進一步發展為陽衰的病變。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盛則陽病”。
由於感受寒濕之氣或者過食生冷導致陰氣的病理性亢盛即陰盛,由於陰寒內盛傷及人體陽氣,進一步出現陽氣不足即陽衰。陰氣具有涼潤、寧靜、抑制的作用,陽氣具有溫煦、推動、興奮的作用,故陰盛陽衰表現為形寒肢冷,蜷臥喜靜,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而潤,脈遲等寒象。常見於疾病發展到後期的患者。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due to yin excess
- 就診科室:內科
- 常見病因:感受寒濕之氣或者過食生冷
- 常見症狀:四肢厥冷,畏寒喜溫,面色蒼白,腹部冷痛,泄瀉清稀,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等
臨床表現,辨證施治,
臨床表現
以四肢厥冷,畏寒喜溫,面色蒼白,腹部冷痛,泄瀉清稀,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辨證施治
主要運用溫補腎陽、養血益陰的治則。
1.溫補腎陽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右歸丸。
(1)金匱腎氣丸 方藥 地黃、茯苓、山藥、山茱萸(酒炙)、牡丹皮、澤瀉、桂枝、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附子(炙)。輔料為蜂蜜。功能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2)右歸丸 方藥 熟地黃、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藥、山茱萸(酒炙)、菟絲子、鹿角膠、枸杞子、當歸、杜仲(鹽炒)。功能溫補腎陽,填精止遺。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陽痿遺精,大便溏薄,尿頻而清。
2.養血益陰
(1)主方 知柏地黃丸加孔聖枕中丹加減。
(2)方藥 知母、黃柏、生地、山藥、澤瀉、茯苓、山萸肉、丹皮、遠志、菖蒲、煅龍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