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陪張平甫游禹廟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姜夔
- 作品出處:《白石道人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陪張平甫游禹廟①
鏡里山林綠到天②,春風只在禹祠前③。
一聲何處提壺鳥④,猛省紅塵二十年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張平甫:張鑒,字平甫,姜夔的好友。禹廟:即禹王廟,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上,是宋太祖乾德年間建立的。禹,即夏禹,是夏朝的君主,治水有功。東巡時,死於會稽,就葬在這個地方。
②鏡:這裡是明淨的意思。綠到天:指古木參天的樣子。
③禹祠:即禹王廟。
白話譯文
會稽山上綠樹參天顯得那樣的明淨,暖暖的春風在禹王廟門前輕輕吹過。
突然不知從何處傳來提壺鳥的啼叫,讓人突然省悟到二十年的人間之事。
創作背景
南宋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春,姜夔客居紹興時與張鑒結識,兩人結交後遂一同游禹廟、臥龍山、蘭亭,這首詩是姜夔陪平甫游會稽禹廟後寫的。面對禹廟,詩人想起治水有功的大禹,又聯想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深深地為南宋小朝廷苟安江南、不圖收復中原感到悲傷,憤而作詩。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這首詩,是作者游會稽禹王廟時的所見所想。面對“禹王廟”,詩人首先想到因古代大禹治水,才得有華夏的錦繡河山,繼而又想到春秋時代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掉了吳國。最後作者再想到當前的南宋小朝廷,只圖苟安,不圖收復中原失地,感到無限的悲傷。全詩對南宋統治者的諷刺,都隱含在禹廟之地曾經發生的歷史故事和古今對比之中,詩意曲折,委婉含蓄。
此詩前兩句寫禹王廟前綠樹參天,春風吹拂,這鬱鬱蔥蔥的大好風光,有似南宋朝廷“歌舞昇平”的景象。詩人通過描繪禹廟前的大好風光,來暗中諷刺南宋小朝廷的偏安局面。
後兩句借提壺鳥突然一轉,使詩人從前人的功業之中驚醒過來,回到南宋朝廷只圖苟安江南、不圖收復中原失地的現實中。會稽山是越王勾踐戰敗求和之處。勾踐後來入質於吳,歸國後勾踐為了報仇雪恥,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掉了吳國。從他屈辱入吳到滅吳雪恥,共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作者由勾踐復仇,想到南宋偏安數十年,至今還不能勵精圖治,收復中原,感到無限的怨恨和悲傷。“一聲何處提壺鳥”,這“提壺鳥”用得極為巧妙。“提壺”原是提壺沽酒的意思,由於這種鳥的啼聲,作者認為好似把人從醉夢中驚醒過來。緊接下句“猛省紅塵二十年”,這“猛省”二字,非常著力,它一面是包括責備自己,在未聽到提壺鳥的啼聲以前,也是在醉夢之中的,這雖是作者的自責,也是作者的自怨,表明他始終是懷才不遇,無“向世”之機,一面是對朝政的不滿。“紅塵二十年”,是說越王能在二十年之內,就能把國家整治富強起來,報仇雪恥,消滅了敵國;可是南宋偏安,又何止二十年,可直到今天還不能勵精圖治,收復疆土。這是詩人借勾踐滅吳的這一歷史事實,表達自己的傷國之情,讀來十分沉痛,真是發人“猛省”了。
這首詩,前三句平常敘來,景色風物都很平淡,句調也平緩,結句卻如夢裡擊鐘,氣勢陡增,紅塵俗世,猛醒二十年,這結尾足夠使人震懾,掩卷亦能沉思。
名家點評
清末民初袁嘉穀《袁嘉穀文集 (第二卷)》:白石詞,千古絕調,詩亦近詞。如《陪張平甫游禹廟》句云:“鏡里山林綠到天,春風只在禹祠前”。
浙江大學教授J·Z·愛門森《清空的渾厚:姜白石文藝思想縱橫》:此詩中的“猛省紅塵”云云,顯然也是道風飄逸的。儘管因非為祭祀所作,不如《越九歌》直接。
合肥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吳鶯鶯《姜夔與合肥及交遊考》:姜夔的這首《陪張平甫游禹廟》七絕屬小詩,其末句的“猛醒紅塵二十年”,使這首小詩由寫景轉到對人生的感悟,從而見其“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