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丸(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除濕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趙炳南臨床經驗集》。具有清熱涼血,除濕利水,祛風止癢之功效。主治急性濕疹、牛皮癬、嬰兒濕疹、單純糠疹、多形紅斑等。症見全身泛發紅斑水皰,微惡風,滲水較多,糜爛瘙癢,舌紅苔薄白,脈浮滑數。臨床上用於治療亞急性或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銀屑病。多形性紅斑、下肢慢性潰瘍、慢性丹毒恢復期等屬於濕熱型而濕重於熱者,對於此類皮膚病的急性期。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除濕丸
  • 主要適用症:清熱涼血,除濕利水,祛風止癢
  • 主要用藥禁忌:忌茶,老人、虛人不宜服
  • 藥品類型:藥丸
  •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組成,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一至二錢,一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2、現代用法: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3〜6g,日服2次。

注意事項

方中牽牛、皂角有毒,宜慎用。

組成

威靈仙一兩(30g),豬苓一兩(30g),梔仁一兩(30g),黃芩一兩(30g),黃連一兩(30g),連翹一兩(30g),歸尾一兩(30g),澤瀉一兩(30g),紫草一兩五錢(45g),茜草根一兩五錢(45g),赤苓皮一兩五錢(45g),白鮮皮二兩(60g),粉丹皮一兩(30g),乾生地二兩(60g)。

主治

急性濕疹、牛皮癬、嬰兒濕疹、單純糠疹、多形紅斑等。

方義

本方中威靈仙、白鮮皮祛風濕;豬苓、赤苓皮、澤瀉利水滲濕;梔子、黃芩、黃連清三焦濕熱;紫草、茜草根、粉丹皮、乾生地黃清熱涼血;連翹,歸尾通絡散結。全方針對濕疹的三個病因——風、濕、熱,著重於祛濕,又能逐一治療,乃濕疹病的基本方。針對臨床上三因的偏乘,可分開治療,隨症加減。以方測證,本方以清脾胃濕熱為主,脾主運化,主四肢肌肉,因此本方更適宜四肢部位皮疹,且腫脹滲出明顯,伴有口臭、腹脹、大便臭穢不爽等脾胃濕熱內蘊表現的患者。另外,丸劑性質大多和緩,藥力較弱,適宜穩定期皮疹,或者皮疹面積小者。

運用

診斷要點:全身泛發紅斑水皰,微惡風,滲水較多,糜爛瘙癢,舌紅苔薄白,脈浮滑數。
臨床上常用於亞急性或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銀屑病。多形性紅斑、下肢慢性潰瘍、慢性丹毒恢復期等屬於濕熱型而濕重於熱者,對於此類皮膚病的急性期。

加減化裁

濕熱型而熱偏盛者,多使用龍膽瀉旰丸,待熱象漸退後,用此藥作為後續治療,或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使用注意

忌茶。老人、虛人不宜服。服用本品忌服腥、辣等刺激性食物。

附註

本方是北京已故中醫學家、著名的皮膚科專家趙炳南教授的經驗方。全方有較強的清熱涼血,除濕止癢的功能,對多種皮膚病有效。但對素體脾胃虛寒者,則宜慎用。(《中華名方大全》)

文獻摘要

《中醫方劑大辭典》:“臨安南山昭慶院文僧正者,窠山為文室,設榻其中,久之為濕氣所逼,半年足不能舉,因得此藥乃能行。余在淳安忽左足沉重,恐是濕氣,依方制服,洞下即愈。”
《中醫歷代良方全書》:“除濕丸《趙炳南臨床經驗集》方。威靈仙、豬苓、山梔、黃芩、黃連、連翹、歸尾、澤瀉、丹皮各30g,紫草、茜草根、赤苓皮各45g,乾地黃、白鮮皮各60g。研細末,水泛丸。每服6g,一日2次。功能清熱涼血,除濕祛風止癢。治急性濕疹,牛皮癬,嬰兒濕疹、糠疹,多形紅斑等。”

各家論述

宋坪、溫長路:張某,女,22歲,初診日期1972年2月23日。主訴:皮膚刺癢起疙瘩20多年,經常發作。現病史:自幼年開始先於下肢起粟疹,癢,搔破後流黃水,經治療後消退,但很快復發:近兩年來皮疹逐漸擴展至大腿、上肢、軀幹等部,經用各種療法及服用“激素”,均未能完全控制,每逢夏季消退,冬季加重。大便不乾,小便清長。檢查:四肢、軀幹泛發集簇性丘疹、水皰,表面有明顯瘙痕血痂,部分皮損融合成片輕度肥厚,無滲出液。以下肢為最甚。舌苔薄白,脈滑。中醫診斷:濕瘡。辨證為濕熱蘊久,濕重於熱。治療原則:利濕清熱。處方:蒼白朮20g,澤瀉15g,豬苓20g,苦參15g,白鮮皮50g,車前子25g,於生地黃50g,厚朴100g,陳皮10g,雲苓25g。用法:上方研細末,加少許水做成藥丸,如綠豆大。每次1丸,每日2次。用方隨診:3月l5日服藥後,下肢皮損面變薄,偶見新生丘疹,仍有癢感。繼續服藥15劑,皮損浸潤逐漸消退,未見新生皮疹,癢感已漸輕。內服除濕丸,秦艽丸。4月22日複診,下肢皮損明顯消退,小腿下l乃及足背之皮損消退較慢:且有散在小硬結,大腿仍散在肥厚的苔蘚樣皮損,自覺偶有瘙癢:擬以除濕清熱、潤膚止癢,前方減厚朴加刺蒺藜50g。外用普連膏,珍珠散,龜板散混勻外撲。20多天后,大部分皮損已變薄,癢感已不明顯,皮膚原粗糙面已光滑,內服除濕丸、八珍丸,外用甘草油,冰片雞蛋油混勻外用。5月31日,全部皮損消退,余無不適,基本痊癒(引同方源)。(《濕疹百家百方》)
張方勝:毛XX,男,32歲。患者以往常用冷水洗頭,1年來頭皮經常發癢,搔後脫屑、掉皮、結痂,繼之前額髮際、雙耳耳廓、臉頰等處,亦搔癢脫屑,經久不愈。檢查:頭皮大片潮紅浸潤,耳廓、頸項、臉頰亦有輕度浸潤,覆蓋細薄鱗屑。脈弦滑,舌質紅,苔淨。中醫診斷:白屑風、面游風。西醫診斷:脂溢性皮炎(指溢性濕疹)。證屬肌熱當風,風邪人時,日久化燥,傷陰耗血。治宜滋陰清熱,潤燥止癢。生地30g,元參9g,茯苓6g,澤瀉9g,丹皮9g,蒼耳子9g,地膚子9g,麻仁9g,7劑,水煎服外用祛濕膏。二診:藥後瘙癢減輕,皮損減薄,鱗屑減少。前方加熟地15g,丹參9g,繼服7劑。三診:頭皮皮損已不顯,癢輕,但臉頰部仍癢潮紅、輕度浸潤,並見痤瘡樣損害。初診方加枇杷葉、桑白皮各9g,清肺經熱。7〜14劑,1月後來複查,皮損基本消退。(《中華傳世醫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