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組成的傳統村落:空間與行為

院落組成的傳統村落:空間與行為

《院落組成的傳統村落:空間與行為》是2019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院落組成的傳統村落:空間與行為
  • 作者:何剛
  •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4181840
  • 類別:建築類圖書
  • 定價:4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文通過對兩個傳統村落的調查研究,利用環境行為學的方法,對傳統村落的這兩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尋求在傳統村落的保護髮展中既維護村落居住者的現實權益,又使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的方法。

圖書目錄

第1章見微知著——以朱窪村和張店村為案例的傳統村落1
1.1傳統村落的基本認識1
1.2郟縣朱窪村和張店村2
1.3傳統村落整體空間及歷史發展的共性7
第2章居住院落的空間模式12
2.1“屋”是組成院落的基本元素12
2.2“屋”組合成院落的規律16
2.3院落尺度體現村落最初土地劃分模式18
2.4“半拉子院”,一種自然形成的空間模式20
2.5院落空間模式的演化21
第3章院落的行為模式32
3.1“間”是生活居住行為發生的空間單位32
3.2院落空間和生活居住行為的“調和(loose fit)”對應關係44
3.3院落居住行為的演化50
3.4院落是如何保障私密和安全的?58
第4章院落的空間概念和意識64
4.1泛濫的世俗風水意識64
4.2方言所體現的院落空間概念67
4.3當代農民“現實”的空間意識71
第5章院落之間的關係:生長、分裂與組合77
5.1分家與農村家庭和居住空間的周期性變化77
5.2院落方位與組合方式86
5.3院落組合方式影響村落肌理89
5.4院落組合影響村落街道領域意識95
第6章院落組成兩種村落104
6.1村落里的祠堂和廟104
6.2村落空間布局的集散與鄰里交往的關係109
6.3村落的防禦體系體現不同的領域意識115
6.4村落空間布局的集中與離散影響產業結構117
6.5村落交通的內向與外向119
6.6村落發展的兩種不同模式120
6.7擴大地域範圍的進一步探討121
第7章傳統村落的特徵和生存之道126
7.1傳統村落的特徵126
7.2對於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的新認識129
7.3對傳統村落規劃設計的建議132
參考文獻138
後記146
圖片目錄
註:本文中未註明資料來源的圖片均為作者拍攝或繪製圖
1.1郟縣的地理位置3
圖1.2調查對象所在區域及周邊的傳統村落分布3
圖1.3朱窪村總平面圖4
圖1.4張店村總平面圖6
圖1.5新興公共建築的分布向老村寨外發展的趨勢10
圖2.1各類東屋的形態15
圖2.2各類西屋的形態15
圖2.3院落進深和面寬的關係19
圖2.4院落中的建築面積和院落面積的關係20
圖2.5院落空間模式21
圖2.6院落占地面積和總建築面積變化圖25
圖2.7院落層數和容積率變化圖26
圖2.8院落進深和面寬變化圖26
圖2.91980年以前傳統堂屋外觀27
圖2.101980年以後當代堂屋外觀27
圖2.11傳統堂屋採用“里生外熟”牆體28
圖2.12當地常用的紅石材料28
圖2.13堂屋平面演化示意圖29
圖3.1院落居住行為的分布32
圖3.2當門兒放有飲食用具(1)34
圖3.3當門兒放有飲食用具(2)34
圖3.4當門兒的空間行為體系35
圖3.5“院裡”的空間行為模式38
圖3.6耳扒兒擺放的物品39
圖3.7耳扒兒連通屋頂晾曬的管道39
圖3.8居住行為的特徵43
圖3.9院落空間與行為之間的對應關係45
圖3.10夏季院裡物品行為分布圖47
圖3.11冬季院裡物品行為分布圖47
圖3.12夏季和冬季日照和行為的變化48
圖3.13院裡冬、夏居住行為變化情況49
圖3.14民國以前當門兒的主要家具50
圖3.151980年代後當門兒主要家具51
圖3.16手壓式水井52
圖3.17電動抽水泵52
圖3.18院落里的木架子車53
圖3.19電動三輪車53
圖3.20院落當門兒使用變化情況實例55
圖3.21院落當門兒使用方式的變化56
圖3.22院裡使用方式的變化57
圖3.23相鄰兩家的領域 “滴水”58
圖3.24院落領域標誌58
圖3.25院落空間序列59
圖3.26院落空間序列與私密性的遞進關係59
圖3.27院落空間序列的控制節點59
圖3.28院落空間層次序列效應被降低影響私密性61
圖3.29院落院門的變化62
圖3.30堂屋門變化對私密性的影響63
圖4.1風水宅平面66
圖4.2風水宅大門66
圖4.3“圈門水”繞門口而不能直接排出67
圖4.4“大方花”使蹲坑抬高快速排出院外67
圖4.5院落轉角處的石碾子有石敢當的作用67
圖4.6傳統村落居住院落與現代城市住宅的空間概念比較70
圖4.7村民對居住空間物質環境的評價72
圖4.8村民對房屋外觀的評價72
圖4.9村民認為影響房屋外觀的因素72
圖4.10村民對年代不同的居住院落外觀的評價73
圖4.11張店村西官宅(建於明代)的墀頭處理73
圖4.12村民自發用面磚模仿傳統墀頭造型73
圖4.13村民對於居住院落的總體評價74
圖4.14村民對自家住房滿意的因素74
圖4.15居住院落年代不同的村民總體評價不同75
圖4.16居住院落年代不同的村民鄰里關係變化不同76
圖5.1家庭居住情況周期性變化示意78
圖5.2院落使用者自發的歷史傳承行為82
圖5.3院落空間合併後B2家的變化85
圖5.4風水中堂屋朝向與大門方位的關係86
圖5.5四個地塊所在的村落位置90
圖5.6四個地塊總平面圖91
圖5.7地塊內巷道空間形態92
圖5.8朱窪村和張店村街道界面情況對比96
圖5.9朱窪村和張店村兩街道的物品情況98
圖5.10朱窪村和張店村兩街道行為狀況100
圖5.11朱窪村和張店村主要街道的領域屬性差異102
圖6.1廟的分布規律通常在原有村落的外緣106
圖6.2廟的形態和使用情況107
圖6.3朱窪村的祠堂轉變為村國小後保留了原祠堂的中軸線格局109
圖6.4鄰里交往的不同形式111
圖6.5村落鄰里交往的空間範圍112
圖6.6朱窪村臨灃寨鄰里交往情況113
圖6.7張店村鄰里交往情況113
圖6.8朱窪村和張店村鄰居串門戶數對比圖114
圖6.9朱窪村和張店村鄰居串門頻率對比圖114
圖6.10朱窪村臨灃寨的防禦層次116
圖6.11耕作半徑與村落空間布局119
圖6.12村落道路交通的“內向”與“外向”118
圖7.1傳統村落建設的兩種不同方式131
表格目錄
註:本文中未註明資料來源的表格均為作者製作
表1.1朱窪村和張店村演化歷史階段8
表1.2朱窪村和張店村原有老寨寨牆情況表9
表2.1堂屋平面類型13
表2.2傳統堂屋外觀的等級差別14
表2.3院落空間元素構成方式16
表2.4院落空間構成的類別18
表2.5朱窪村和張店村院落空間數據比較18
表2.6院落演化的歷史階段23
表2.7不同時期院落空間尺度平均值指標狀況25
表2.8堂屋平面演化階段表29
表3.1當門兒的主要行為33
表3.2“ 院裡”的主要行為36
表3.3院落居住行為的類別41
表3.4冬、夏院落物品行為變化表46
表3.5各階段院落主要家具和設施53
表4.1傳統村落居住院落與現代城市住宅的空間概念比較68
表5.1案例A5家的空間變化79
表5.2案例A5分家後遷出老宅的實例80
表5.3案例A2分家後使用者繼承老宅81
表5.4案例B2家的變化階段84
表5.5院落內部堂屋朝向和大門方位的組合方式87
表5.6院落的組合方式88
表5.7四個地塊的基本情況90
表5.8四個地塊組團單元的肌理分析94
表5.9朱窪村和張店村主要街道情況95
表5.10朱窪村和張店村兩街道物品分布情況97
表5.11朱窪村和張店村兩街道行為情況99
表6.1朱窪村和張店村傳統公共建築情況104
表6.2朱窪村和張店村公共建築的類型108
表6.3朱窪村臨灃寨的領域層次117
表6.4不同地域傳統村落的比較12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