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以陝政發〔2009〕22號印發《陝西省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綱要(2009—2012年)》。該《綱要》分提高認識,抓住機遇,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發展;推進縣域工業化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發展重點;鼓勵創業,催生小企業,提升企業規模和素質;加快縣域工業園區建設;拓寬融資渠道,不斷增加縣域工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擴大招商引資領域,拓展發展空間;加強對推進縣域工業化的組織領導8部分27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省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綱要(2009—2012年)
- 印發機關:陝西省人民政府
- 文號:陝政發〔2009〕22號
- 印發時間:2009年3月27日
檔案通知,發展綱要,
檔案通知
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綱要(2009—2012年)的通知
陝政發〔2009〕22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陝西省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綱要(2009—2012年)》已經2009年第6次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縣域工業化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必然選擇。制定實施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綱要,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破解“三農”問題、推動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的重大舉措,對於加快建設西部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切實抓好組織實施,確保取得實效。各地要依託資源優勢,加快培育區域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縣域工業化發展規模;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培育縣域工業化發展的市場主體;要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走協調並進、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省級各有關部門要從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組織保障等方面採取有力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進我省縣域工業化進程。
陝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發展綱要
陝西省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綱要(2009—2012年)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我省縣域工業化進程,進一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綱要。
一、提高認識,抓住機遇,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發展
1.加快縣域工業化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縣域工業化是全省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縣域二、三產業不斷發展,在農村生產和就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實現生產經營活動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過程。實現縣域經濟突破發展,潛力在工業,出路在工業化。推進縣域工業化的核心是培育企業,增加企業數量,擴大企業規模,提升企業質量。
2.我省縣域工業化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階段。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各地各有關部門加快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依託資源優勢,圍繞大工業戰略,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為推進縣域工業化、壯大縣域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全省上下對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發展形成了共識,積極探索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全省縣域工業化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階段。
3.中小企業成為推進縣域工業化的主體力量。2008年,全省中小企業發展到110萬個(含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633萬人,增加值2813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1.05%,比上年提高2.55個百分點;實繳稅金3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89%。中小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縣(市、區)達到19個,過50億元的縣(市、區)達到38個,分別比上年增加9個和7個。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4185個,其中工業企業3188個。中小企業成為縣域工業化發展的主體力量、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為農民增收、財政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4.我省縣域工業發展潛力大、任務重。我省縣域工業發展雖有較好的基礎,但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聚集度低。全省縣均企業數1090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個,比全國平均數分別少1000個、58個;縣域工業增加值占縣域生產總值的54.1%,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縣均生產總值32.4億元,不到全國縣域平均值的55%,有58個縣人均生產總值不到1萬元。差距蘊含著潛力,只要正視差距,敢於攻艱克難,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就能發掘縣域工業的巨大潛力,促進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5.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既有挑戰也有機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見底,我省縣域工業發展面臨資金匱乏、人才短缺、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等嚴峻挑戰。同時也要看到,加快縣域工業化面臨難得的機遇。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壯大縣域經濟、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決策,為推進縣域工業化指明了方向;國家實施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推進縣域工業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各地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為推進縣域工業化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國際國內產業加速轉移,為縣域承接先進技術和資本,拓展發展領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只要積極利用有利條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就一定能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進程,推動全省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二、推進縣域工業化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6.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興業富民強縣、建設西部強省為目標,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換理念,創新機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著力建設工業園區,積極培育特色產業、骨幹企業、名牌產品,逐步形成以區域特色產業為支撐,資源開發加工型、為大工業配套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協調並進的縣域工業化發展的新格局,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7.總體要求。
——堅持立足縣情,突出特色。依託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科學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縣域工業化發展道路,合理確定主導產業,集中資源,重點推動。
——堅持科學規劃,板塊推進。統籌制定縣域工業化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定位和主要目標,實現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相互銜接,培育骨幹企業,形成產業集群,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
——堅持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增強吸收、轉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科技型企業,扶持新興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集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推動縣域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
——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培植支柱財源,增加財政收入,增強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能力,不斷加大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堅持政府服務,市場引導。除障清道,鬆綁放權,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創建寬鬆的政策環境,不斷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和企業形象。
三、主要目標和發展重點
8.主要目標。推動全省縣域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扶持引導關中地區在高新技術、裝備製造、建築建材、農副產品加工業領域形成產業聚集優勢;陝南地區在綠色食品、中藥材加工、桑蠶絲綢、有色金屬加工業領域形成產業聚集優勢;陝北地區在能源化工配套、煤油氣轉化等方面形成產業聚集優勢,培育一批工業化發展的重點縣(市、區),促進縣域經濟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突破,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到2012年,全省中小企業增加值達到58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以上;縣域工業增加值超過3500億元,占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58%以上,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全省中小企業(含個體經營戶)數達到118萬個,年均新增2萬個;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500個,營業收入過億元企業300個,過10億元企業40個。
——全省中小企業年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從業人員達到690萬人,其中吸納農民就業超過500萬人,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的35%以上;縣域工業企業從業人數增加到196萬人,年新增2萬人。
——重點發展100個縣域工業園區,2012年全省縣域工業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800億元,年均增長24%。
——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突破2000億元;農產品綜合加工率達到60%以上,精深加工率達到40%以上。
——大幅度提高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使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
——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削減數達到全省要求指標。
9.重點領域。
(1)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依託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糧、油、果、畜、菜、茶、藥材加工企業,加大技術引進和新產品開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扶持帶動能力強、產業關聯度高、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包裝儲運、貿易行銷、農資配送、信息諮詢等農業產業化配套服務企業,形成服務促生產、配套促加工的格局。
(2)圍繞大企業大集團發展配套型工業。支持縣域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原材料供應、生產、銷售、技術開發等配套協作關係,培育和發展一批專業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強、產品特色明顯的中小企業。裝備製造領域,以飛機製造、汽車製造、輸變電設備、電子通訊設備、工程機械、專用設備等為重點,圍繞大型骨幹企業和主導產品,發展一批“專、精、特、新”的零部件配套生產企業。能源化工領域,結合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支持發展煤化工、石油化工,開發水電、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著力發展一批技術密集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環保型企業。
(3)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依託我省科技、教育、人才優勢,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學科技園區的孵化和輻射功能,推動科研成果在縣域轉化落地,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光機電一體化、現代農業、環保等高新技術領域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
(4)支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造紙印刷、日用化工、紡織服裝等輕工行業,通過加快技術改造和資源最佳化整合,重點發展一批專業化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發民俗工藝,創辦小企業。鼓勵發展為滿足個性化和多樣化市場需求而採用人工作業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挖掘縣域老企業、老品牌潛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5)大力發展服務業。重點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和引進現代物流企業,建設和培育產品交易市場,培育和發展會展、設計、服務外包等生產服務業與商貿、文化娛樂等消費服務業,促進生產服務業向製造業滲透,直接作用於製造業的生產流程,延伸產業鏈條,催生產業集群,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大力發展旅遊業,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創造需求,引導消費,拉動經濟成長。
四、鼓勵創業,催生小企業,提升企業規模和素質
10.激發創業激情,鼓勵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和家庭工業,培植縣域工業新生力量。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允許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法律和政策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降低創業企業註冊門檻,激勵高校畢業生、待業人員和返鄉農民工創辦小企業和家庭工業,拓寬發展空間。支持各地建設中小企業創業基地、企業“孵化器”,重點建設100箇中小企業遠程創業輔導站,建設100箇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完善服務功能,提高孵化效率。通過傳授創業技能,提供創業指導,提高創業成功率。
11.實施“百千萬中小企業發展工程”,扶持縣域工業骨幹力量。全省每年篩選100戶規模以上企業,實行政策傾斜,在用地上優先保證、資金上重點扶持,打造縣域經濟的“主心骨”。重點支持1000戶高成長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產學研結合,合作建立技術中心和研發機構,實施核心技術項目或技改項目。開展萬名創業者、小老闆培訓活動,扶持發展10000個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
12.加強縣域工業化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籌建省級中小企業科技項目交易平台,引導縣域中小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積極套用新技術、新成果,使企業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2%,高新技術企業不低於5%。每年從高校和科研院所篩選一批科技成果項目,組織商洽對接,促進成果轉化。強化共用技術平台的公共服務,重點完善技術裝備、電子認證、企業信息系統等,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
13.繼續推動企業制度改革。積極推行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促進家族式作坊式企業向開放多元的產權結構和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轉變。創新企業管理,規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權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逐步改變企業產權單一、管理落後而造成的效益低下問題。鼓勵非公有制企業通過併購和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組、改制、改造。創新行銷方式,健全行銷網路,增強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加強企業守誠信重質量工作。完善信用制度,健全信用自律機制。
五、加快縣域工業園區建設
14.認真搞好園區規劃和產業集群建設。各縣(市、區)根據當地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產業現狀,對縣域工業園區的主體產業、土地利用、環保設施等進行充分論證,科學編制發展規劃。集中力量抓好100個重點園區建設,配套發展各具特色的工業聚集區,努力提升工業園區水平,使其成為縣域工業的主要載體。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發展產業集群,把特色園區做強做大。以園區建設為引擎,聚集人氣,吸納人才,安置社會勞動力,促進城鎮化發展。
15.建立健全縣域工業園區管理運營機制。縣域工業園區建立精幹、務實、高效的管理服務機構,做到一個機構管理、一個視窗對外、一條龍服務。重點園區管委會主任由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兼任或由副縣級領導幹部擔任。建立市場化運作體制,運用多種經營方式,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完善園區道路、供水、供電、供熱、電信、綠化、環保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環境優美、和諧文明的工業園區,增強吸引力和承載力。
16.切實保障縣域工業園區發展的土地需求。縣域工業園區規劃報經省中小企業促進局審查同意後,國土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依規加強園區的土地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年度土地利用計畫實行單列,土地利用的存量指標和土地復墾及舊庄基地整理等可調劑指標向園區建設傾斜,保障園區發展用地。鼓勵有條件的園區統一配建一定比例的標準廠房,用於入園企業購買或租賃,努力降低企業用地成本,不斷提高園區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
六、拓寬融資渠道,不斷增加縣域工業發展的資金投入
17.建立財政扶持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省級設立縣域工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縣域工業化建設的投入,引導支持創業、技術改造、自主創新、產品研發和縣域工業園區建設等。市、縣兩級積極落實配套資金,並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年增加。最佳化存量結構,整合多方資源,逐步建立財政扶持縣域工業發展長效機制。採取補助、貼息、獎勵等形式,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帶動金融機構、民間資本增加對縣域工業的投入。
18.加快金融創新,開闢融資新途徑。促進各類金融機構擴大縣域和園區的銀行網點覆蓋範圍,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項目,開展綜合信貸服務。積極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強化地方金融機構建設。支持金融機構在縣域設立小企業貸款經營中心和小企業支行。積極探索建立地方中小企業銀行、村鎮銀行。推進銀企合作,搭建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交流對接平台,創新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努力增加縣域企業貸款規模。
19.規範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縣域融資市場。重視民間資本對發展縣域經濟的作用,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貸款支持創辦企業。每個縣(市、區)至少設立一個小額貸款公司。支持發展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切實強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民間信用合作組織和融資互助組織。
20.繼續抓好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重點推進市縣建立擔保機構,完善制度,提高素質,健全風險補償機制,提升擔保能力。鼓勵中小企業建立互助性擔保機構,允許設立市級再擔保機構。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在促進擔保機構發展中的引導作用,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大力推進擔保業的發展。
21.做好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工作。建立上市企業儲備庫,加大前期培育工作力度,改制一批,輔導一批,力爭每年有3至5戶企業上市。採取事前資助、事後獎勵的辦法,降低企業上市成本,鼓勵企業上市。穩步推進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和短期融資券發行試點工作。
七、擴大招商引資領域,拓展發展空間
22.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健全招商機制。堅持以引進項目為突破口,強化招商責任,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新局面。積極整合招商信息資源,圍繞縣域產業布局和基礎設施項目招商引資,做到可上的項目積極上,應保的投入力求保,能建的工程抓緊建,使工業總量實現新的擴張。創新招商模式,研究新機制,積極引進國際國內先進技術和知名品牌。
23.主動承接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抓住國際國內產業大規模轉移的重大機遇,實施充分開放合作,創造和發揮比較優勢,找準承接方向,打造承接載體,把縣域建設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為重點,同時密切關注港、澳、台地區和歐、美、日、韓等國家,多層次、多渠道、有選擇地開展承接產業轉移洽談活動。通過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引資比重,最佳化縣域工業結構,形成和壯大一批無污染、綠色環保型優勢特色產業鏈、產業帶和產業集群。
24.大力營造寬鬆的投資發展環境。各級政府加快職能轉變,多服務、少干預,建設誠信政府,促進以商招商。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經濟欺詐行為。規範部門執法和收費行為,依法行政,杜絕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切實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積極發展和規範中介服務組織,不斷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降低企業發展成本。健全公開、便民、高效的服務機制,建立省、市、縣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工作體系和發展環境評議制度。
八、加強對推進縣域工業化的組織領導
25.強化政府縣域工業化發展的主體責任。縣(市、區)政府進一步提高對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重要性和針對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縣域工業化的具體領導。進一步理順工作關係,明確和落實職能部門的工作任務及責任,消除制度性、體制性障礙,重視調查研究,認真解決縣域工業化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領導幹部遵循市場規律,學習先進經驗,樹立工業化理念,不斷提高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堅定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26.加強企業家和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把培養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納入人才戰略規劃,整合社會資源,加大培訓力度,依託大專院校等機構,面向中小企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現有企業經營者素質,培育一批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研究制定鼓勵政策,引導、支持大中專畢業生到縣域企業就業。建立中小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構建中小企業職業經理人市場,推進企業經營管理者職業化、市場化。探索建立中小企業評估和跟蹤研究體系,實行分類指導,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確保縣域工業化有序推進,取得實效。
27.創新縣域工業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省中小企業促進局指導全省推進縣域工業化工作,負責組織實施縣域工業化發展綱要,研究相關政策和重大問題,制訂縣域工業發展指標體系,對各縣工業發展情況實行目標責任考核。省級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制定扶持縣域工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各市、縣、區政府把推進縣域工業化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培植重點、分類指導,建立目標責任制,完善考核考評辦法和激勵機制,強化統計分析手段,從組織上、隊伍上、制度上保證加快縣域工業化發展的任務落到實處。